面對焦慮:探索自我差距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的情緒往往悄然無聲地滲透進我們的內心,這種焦慮可能源於現實中的挑戰、對未來的擔憂,或者是對他人期望的恐懼。然而,讓我們真正感到痛苦的,往往是我們處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矛盾與掙扎。

心理學教授 Edward T. Higgins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稱之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他認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三個不同的「我」: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和理想我(ideal self)。

真實我 是我們對自己最真實的認識,或者他人眼中的我們的樣子,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 則是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成為的樣子,這也可能是他人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在職場上,他人可能會有一套我們應該達到的標準。

理想我 是我們希望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形象,或是我們期待自己變成的模樣,有時這也可能是同事或上司對我們的期許。

Higgins 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動機去達成某種理想狀態,無論是家庭幸福、事業有成,還是自我成長。這使得我們的真實自我朝向這些理想狀態前進。但當這些標準過於遙遠或無法達成時,就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心理差距(discrepancy),引發焦慮和壓力。

同樣地,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認為,焦慮的根源在於內心的「不協調(incongruence)」。當我們的「真實我」與「理想我」之間存在明顯差距時,這種不協調感就會產生,導致心理上的不適與壓力,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為了減少這種不協調,Rogers 鼓勵我們勇敢面對內在的感受,接受真實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期望和評價所左右。通過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和追求真實性(authenticity),我們可以逐漸實現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和諧,從而達到更加健康和成長的心理狀態。


為誰而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動機

我們是否曾經為了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讚揚,而去做一些與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目標無關的事情?這樣的行為是否真實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渴望,還是僅僅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

Rogers 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需求,即獲得「積極關注(positive regard)」,這指的是得到他人的尊重、認同和接納。這種需求有時會掩蓋我們實現自我的動力,使我們的行動不再為了自身的目標,而是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可。

他進一步解釋,這種對他人關注的需求,依賴於我們的「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即我們對自身價值的評估。而這種評估通常來自於外界的標準和期望。當我們的行為和特質符合這些標準時,我們會得到積極的回饋,從而形成積極的價值條件。相反,當我們的行為和特質不符合這些標準時,可能會受到負面評價,從而形成負面的價值條件。

當我們的自我價值完全依賴於外界的評價時,內心便會感到不安,並且努力迎合他人的期望,以獲得肯定與接納。這種狀況可能會壓抑我們的真實感受,最終導致我們逐漸迷失自我。

為了實現健康的自我成長,Rogers 建議我們應該超越這些價值條件,真正接納並肯定自身的內在價值。他提倡建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這意味著不以外界的評價為依據,而是以非評判性的態度對待自身的所有經驗和情感,並視之為珍貴和有價值的。這樣,我們可以更加真實地面對自己,表現出真實的特質和感受,從而實現更健康、更積極的自我成長。



甚麼是改變?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

最近,我在思考「改變」的真正含義。改變並不意味著徹底變成一個全新的人,而是脫去一層層他人賦予我們的假我,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我們需要剝去那些過去穿上的層層鎧甲,摘下厚厚的面具,回歸到最原始的自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眾心理學書籍以「做自己」、「愛自己」作為口號。然而,要做到這些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在這個過度壓抑個人情感需求的社會中,真正了解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國精神分析學家 Donald Winnicott 曾表示,如果我們一直用假我生活,久而久之,會漸漸迷失自我,不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甚至忘記自己到底是誰。


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1. 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我曾經做過哪些舉動或改變過自己的裝扮?
  2. 假設身邊的人無條件喜歡我最原本的樣子,那麼,我的行為和性格會與現在有何不同?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找回那個最真實的自我,從而開始一段更健康、更和諧的心理成長旅程。最終,我們應該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當我們能夠勇敢地做回真正的自己,內心的焦慮與壓力便會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內在的平靜與滿足。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心理學系|閱讀 x 觀影 x 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mmy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自傷行為成為不少人隱忍心靈痛苦的表現。本文探討自傷的心理機制、動機與防衛功能,並強調如何理解和幫助自傷者。透過創造聆聽的空間與建立有意義的情感關係,我們能夠為自傷者提供一種支持,幫助他們面對內心的創傷,尋找健康的解決途徑,重拾希望與信心。
在現代社會中,自傷行為成為不少人隱忍心靈痛苦的表現。本文探討自傷的心理機制、動機與防衛功能,並強調如何理解和幫助自傷者。透過創造聆聽的空間與建立有意義的情感關係,我們能夠為自傷者提供一種支持,幫助他們面對內心的創傷,尋找健康的解決途徑,重拾希望與信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迷茫和自我懷疑時,不妨放慢腳步,學著順應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動態調整自己的人生之路。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面臨迷茫和自我懷疑時,不妨放慢腳步,學著順應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動態調整自己的人生之路。
Thumbnail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伴隨著心理與生理症狀。本文將介紹焦慮症的症狀,並探討應對方法。透過瞭解焦慮症,讓讀者能更好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