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陪伴憂鬱伴侶的時候,我曾經覺得辛苦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老實說,我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


感謝近期的讀者提問。其中兩則相似的提問讓我反思許久,話癆我寫起來實在冗長,決定以文章的形式整理想法。這篇內容將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時候,我曾覺得辛苦嗎?又是如何撐過,讓關係繼續走下去?




我反思了自己是否曾經覺得陪伴是件辛苦的事?尤其收到同為陪伴者的提問:「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有沒有辛苦過、如何捱過來。」從完整訊息中我感覺到他對關係有清澈的觀察,需要的並非更多建議。因此回覆著重於同為陪伴者,我會如何思考與伴侶之間的互動?再從中帶出辛苦與繼續前行的動力。




我如何思考與伴侶之間的互動?


我會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

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雖然不會用「辛苦」來形容,但糾結、困頓、能量停滯的狀態,仍讓內心產生了耗損。

兩者的差別在於:「陪伴憂鬱」時的我,只是伴侶身旁的觀察者,並依自己的能力回應她的需求;「親密關係」中的我,則有情感流動的需求,需要雙方都有回應彼此的共識。


親密關係是共同經營,要有你有我的回應參與。

我不想因為我的需求壓縮伴侶在關係裡的生存空間;反之,我也不想讓她壓縮我在關係裡的生存空間。我們一開始相處就約定好,要在關係裡做個自在的人。這個約定除了是允許自己在關係中成為自己,也是允許對方成為他自己。

我想的是,如果連彼此最輕鬆自在的樣子都無法接受,那麼走下去也沒意思。這是我們從過往的關係中學習到的事,也認知到不斷地為他人改變,關係將難以長久。我們約好如果想改變,要出於「靠近自己喜歡的自己」為目的,而非擔心對方離去。

我認為單純談親密關係時,與對方是否有憂鬱症無關,而與彼此的意願和共識有關。所以時常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看成不同的面向。




陪伴憂鬱伴侶,會不會辛苦?


陪伴憂鬱伴侶的我,不曾覺得辛苦。

如同〈我沒想過要她「好起來」〉中提到:「我沒想過要改變她。」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獨特又無法批評比較。當我們意識到沒有什麼需要被改變,便不會再為他人的狀態感到痛苦。

但這不意味著我在伴侶有情緒困難時會假裝沒看見,也不代表我輕視了她所感受到的困擾。我只是試圖聚焦於我能做的,在伴侶需要被支持的時候陪伴與傾聽,如果她願意,我們會一起梳理思考脈絡,找出事情的其他可能性,而不試圖改變她。


但在關係中有我唯一感覺辛苦的地方。

生活很快樂,但仍有難以迴避的矛盾。此時的我會抽離自己的角色,解析彼此的視角並標示出認知斷層。一方面同理伴侶的立場,協助她描繪內心的感受(相處初期的伴侶無法清楚指認自身的狀態),一方面又要自己說出立場與情感需求,最後再提出解決困境的具體方案。

一人充當 3 角(我、伴侶、第三方視角)的切割感,讓我無法純粹地流動內心的感受。精神勞碌與疲憊,曾讓我一度感覺關係失衡且辛苦。即便如此,我理智上還是知道伴侶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心裡的焦慮與恐懼極其巨大,根本沒餘裕好好看看我怎麼了,或是她自己怎麼了,更遑論是去評估我們怎麼了(笑)。


我觀察到,這裡有一個陪伴者與憂鬱伴侶相處模式的分歧點:我選擇將伴侶的反應看成是一種個人記憶的反射,而非用憂鬱去詮釋。伴侶事後也總讓我感覺到這些慣性反應不是對我的惡意,她就只是如實地呈現她自己而已。




讓關係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相處前兩年,我們時常面臨是否要分開的抉擇。

我不想改變她,也不想為了配合她而改變我自己。即便不把關係中的衝突往憂鬱傾向去思考,但我仍然要直面一個問題:如果如實展現的她就是這樣,不帶惡意卻會讓我感到失衡,事後彌補又忍不住想同理她的難處。那麼,這份反覆挫傷的關係是我要的嗎?

反過來說,伴侶也可以思考需要安撫並彌補為她感到受傷的我,是她想要的嗎?我很感謝在梳理彼此的立場與認知落差後,伴侶總是堅持要「繼續走下去」。當她知道自己很安全、確認我不帶惡意,內心的恐懼會瞬間解除。褪下刺蝟的防備與攻擊後,底下是個願意付出、想呵護愛人的她。


回歸相處的初衷,確認繼續前行的共識與意願。

我們有走長走久的共識。如果連最自然的傷口都無法為彼此療癒、為彼此癒合,最後只會剩下兩個在關係裡耗損的人,而沒人想跟喜歡的人走到這一步。說白了,不要害怕在關係裡受傷,只要兩個人都有走下去的意願,疼痛而艱辛的清創是必要的過程。

我們依然會心疼彼此的委屈,也會因為讓對方受傷而感到內疚。但重要的是,為了繼續走下去,我們是否願意找出一起前行的新步調,冒著再次挫傷的險,為彼此再試一次看看?這是個漫長且不容易的過程,即便熬不過去,也不會有人嘲笑親密關係中的白旗。




結語

不論辛苦是源自於陪伴時的自我挫折,或是關係中的衝突矛盾。回到關係本身,我們能做的只是誠實回答自己:這樣的相處模式是我想要的嗎?這與對方是否有憂鬱傾向無關,只與自己的意願有關。

與伴侶相伴第 8 或 9 年,我們仍然在生活中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學習坦承地告訴對方自己能夠提供的回應與極限。之於我而言,「坦承」的自我糾結並不亞於「配合」;兩人對齊之前的拉扯,其疼痛也不少於關係傾斜後的自我損耗。不過,坦承與對齊共識的結果讓我們走到現在,而這一切都很值得。

我必須坦承,我沒有在失衡的狀態下堅持關係的意願。幸運的是,在關係裡輕鬆自在的前提,讓我們矛盾時有個初衷可以回歸,並一次次確認彼此是否有走下去的意願?是否願意為了走下去而調整步伐?如果真的走不下去了,我也認為這是當初約定好,允許對方做最舒適的自己,為此分開將成為我們對彼此最好的祝福。


再次感謝讀者的提問與分享。話說回來~相處的方法只能當成一種靈感唷!畢竟每個人的性格與伴侶都不一樣,沒有正確答案。而我的行為套在別人身上說不定是個可怕的災難?(笑)


祝福我們在關係裡擁都能有清澈的想望:)




【相關閱讀】



一個普通人
紀錄陪伴與反思的日常


👉🏻 如果喜歡文章請送我【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請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寫相關主題【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6.0K會員
344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問完事的當下,伴侶感覺若有所思。終於在返家的路上,伴侶說:「其實我聽完一點都不療癒,覺得很沈重。我不知道怎麼辦,覺得很煩。」內容紀錄伴侶算命過後感到焦慮的時刻,並分享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Thumbnail
2025/04/12
問完事的當下,伴侶感覺若有所思。終於在返家的路上,伴侶說:「其實我聽完一點都不療癒,覺得很沈重。我不知道怎麼辦,覺得很煩。」內容紀錄伴侶算命過後感到焦慮的時刻,並分享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Thumbnail
2024/12/31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Thumbnail
2024/12/31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Thumbnail
2024/10/31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Thumbnail
2024/10/31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老實說,我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
Thumbnail
老實說,我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
Thumbnail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Thumbnail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Thumbnail
在一次非常疲憊的狀態下,我告訴伴侶:「我也是會累的。你情緒上頭時,我要一邊整理你的立場、然後描述我的立場,還有指出我們立場的落差,最後再找出可以有共識的地方。你能夠也試著為我這麼做嗎?」這是我第一次表達我的需求與脆弱,原先哭著鬧著的伴侶佂在原地。我繼續說:「我沒有力氣了,你不能自己站起來嗎?」
Thumbnail
在一次非常疲憊的狀態下,我告訴伴侶:「我也是會累的。你情緒上頭時,我要一邊整理你的立場、然後描述我的立場,還有指出我們立場的落差,最後再找出可以有共識的地方。你能夠也試著為我這麼做嗎?」這是我第一次表達我的需求與脆弱,原先哭著鬧著的伴侶佂在原地。我繼續說:「我沒有力氣了,你不能自己站起來嗎?」
Thumbnail
憂鬱症不像外傷,能夠輕易被指認出來,再體貼的為對方敷上藥料讓疼痛飛走。面對隱而難辨的內在黑洞,有時候連當事人都沒有察覺,相處中的兩個人更常需要時間,才能意識到憂鬱這個面向。如果交往後發現另一半有憂鬱症,我該怎麼辦?
Thumbnail
憂鬱症不像外傷,能夠輕易被指認出來,再體貼的為對方敷上藥料讓疼痛飛走。面對隱而難辨的內在黑洞,有時候連當事人都沒有察覺,相處中的兩個人更常需要時間,才能意識到憂鬱這個面向。如果交往後發現另一半有憂鬱症,我該怎麼辦?
Thumbnail
伴侶回我:「我不管聽到抱怨或讚美,都覺得滿恐慌的。」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太有意思了!為什麼聽到朋友抱怨別人或是讚美他人,會讓自己感到恐慌呢?伴侶的角色就像是樹洞一樣,聽著一個人描述另一個人,朋友指的是別人,不是她本人,這份焦慮感究竟來自何方?
Thumbnail
伴侶回我:「我不管聽到抱怨或讚美,都覺得滿恐慌的。」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太有意思了!為什麼聽到朋友抱怨別人或是讚美他人,會讓自己感到恐慌呢?伴侶的角色就像是樹洞一樣,聽著一個人描述另一個人,朋友指的是別人,不是她本人,這份焦慮感究竟來自何方?
Thumbnail
處於憂鬱狀態的伴侶,會不自覺地、無法自制地想東想西,並且將一個小小的煩惱延伸成某些事件的導火線。當然,延燒出的事件是想像來的,並且都是些讓人憂慮與不安的事情(笑)。在本篇文章中,將提及當伴侶擔憂時,常問的幾個句子以及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伴侶?期望提供給陪伴者們一些小小的靈感,祝福您。
Thumbnail
處於憂鬱狀態的伴侶,會不自覺地、無法自制地想東想西,並且將一個小小的煩惱延伸成某些事件的導火線。當然,延燒出的事件是想像來的,並且都是些讓人憂慮與不安的事情(笑)。在本篇文章中,將提及當伴侶擔憂時,常問的幾個句子以及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伴侶?期望提供給陪伴者們一些小小的靈感,祝福您。
Thumbnail
有一次朋友得知我在寫文章,很驚訝的說:「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寫得好像她有憂鬱症一樣?」這場對話也讓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對憂鬱傾向、憂鬱症所產生的誤解。以親密關係而言,即便伴侶有些時候在情緒、思緒上會卡關,但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Thumbnail
有一次朋友得知我在寫文章,很驚訝的說:「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寫得好像她有憂鬱症一樣?」這場對話也讓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對憂鬱傾向、憂鬱症所產生的誤解。以親密關係而言,即便伴侶有些時候在情緒、思緒上會卡關,但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