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手機之外呼喚

世界在手機之外呼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世界在手機之外呼喚〉2024-09-07

 

  如果有一個只能二選一的題目,問「一邊走路一邊用手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大概會投壞事一票。但落到實際情況裡,我還是會覺得只要是在不會影響到別人的範圍之下,邊走邊用手機和邊走邊喝飲料、邊走邊聊天其實沒有決定性的不同。只要你能確保自己有在看路,就算觀感不好,只要不造成危險,那原則上還是行人的權益。

 

  當然「影響到別人」和「造成危險」都是具有模糊空間的,譬如說走得很慢讓其他人感到不爽,那些不爽的人會說自己「被影響到了」,但對於走的人本身,我其實不覺得我們有資格要求。

 

  就我自己而言,我基本上不會在過馬路的時候一邊用手機,但如果秒數還剩很多,我也不會特別加快走路速度。雖然我知道部分路段行人和轉彎車共用同一些秒數,很難說「轉彎車被走很慢的行人影響」,影響他們的應該是要求他們瓜分行人過馬路時間的道路規劃與設計。

 


  如果是在確定沒有車也不容易影響到其他人的地方,我有時候也會一邊走路一邊回訊息,或者打開《MHN》這樣的實景地圖遊戲,沿路看看哪裡有魔物,時間允許的話就到路邊找個安全的地方停下來打一下(否則不管在遊戲內和遊戲外都挺危險的)。

 

  有一次買完晚餐回家的路上,經過騎樓時,我不太記得當時是在回訊息還是看《MHN》,突然聽見一聲很近的拍手聲。轉頭看見身旁的建築物外坐著一名帶著笑臉的青年,抬起手跟我打招呼。我的表情從困惑轉變為微笑,但腳步沒有停下來,很快往我自己習慣的路繼續走。

 

  我猜想他是遠遠就看到有個人邊走邊看手機,於是一時興起想要做個小小的惡作劇,他什麼都沒說,但表情就像是在說「沒啦,我確認一下而已」。至於是確認什麼?可能確認我是不是一名拿著手機的殭屍、我還有沒有能力注意到周遭的變化,又或者,就是嚇嚇看,觀察看看會有什麼反應。

 

  我的反應應該還算令人滿意:一點點嚇到,一點點心虛,露出「好啦我知道我剛才都邊走邊看手機」的表情。互相有理解那個意思,陌生人之間的小小默契。

 


  今天走在路上的時候,想起這件有些奇妙的小事,又想起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根本沒有「走在路上會想看手機」這件事。那些時候我們都在看什麼呢?看街上的人的穿著、看屋簷底下的鳥巢、看圍牆上的社區彩繪……。

 

  無論我們是否「積極尋找有趣的事物」,這些世界的景象朝我們睜著的雙眼射進光線。我應該遠遠就會看到坐在路旁的那個人才對,但我根本沒發現那裡有一個人,就這樣即將擦身而過。

 

  那聲「啪!」的拍手聲,意義或許不是我當時想的那樣。或許他是「真實世界」的信使,大聲呼喊著「嘿!我在這啊!」,邀請我回去看到世界裡那些一直都在但我們沒有去看的模樣。在這個意義下,我還是覺得邊走能夠盡量不要邊用手機比較好。





延伸閱讀:

〈名為「學生創作權」的「帝王條款」:受鼓勵的「行人不友善」表達〉

〈「居住正義」--不太被談論的那一種〉

〈去沒去過的附近旅行〉

〈為什麼等公車的時間通常會比預期的還久?--關於「檢查悖論」〉

〈誰的大眾運輸工具?為什麼車上座位總是不足?〉

〈排隊與搭車:那些變得不屬於我們的時間〉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4會員
856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