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和應對舒適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經常聽到「走出舒適區」這樣的建議,然而,我們真的理解什麼是舒適區嗎?為什麼走出舒適區如此困難?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有一章節深入探討了舒適區的概念,說明了了舒適區的定義和突破舒適區的方法。

首先,羅振宇指出了一個常見的誤解:我們往往認為,只要獲得了某些資訊,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如果你指望知道一些資訊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像是給你看一張王羲之的字,再讓你一模一樣地寫一張。對啊,你已經看到了全部,你已經看到了每一個細節,你怎麼還是寫不出來呢?」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舒適區呢?羅振宇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定義:舒適區是指我們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我們感到舒適的狀態。這些問題通常是讓我們感到焦慮的問題,比如害怕被人看不起、害怕沒有成就、害怕失去感情等。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習慣通過抱怨他人或自憐來解決這些問題,即使他並不喜歡這種行為,這也是他的舒適區。同樣,有些人可能習慣頻繁換工作來應對環境,儘管這種行為可能帶來不穩定感,但它仍然是這個人的舒適區。

這個定義讓我想起了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她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概念。那些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往往會用一些固定的、可能並不有效的方法來應對挑戰,這些方法就構成了他們的舒適區。

羅振宇還列舉了許多我們常見的「毛病」,如膽小不敢表現自己、太愛表現自己、怕與他人衝突、太愛與他人衝突、酗酒、抽菸、打遊戲、拖延症等。他指出,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我們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屬於我們的舒適區,儘管它們可能給我們帶來不舒服的感受。

那麼,為什麼走出舒適區如此困難呢?羅振宇提供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醫學調查結果:即使心臟科醫生告訴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會死亡,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會真正改變。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舒適區的強大,它甚至超過了生存的欲望。

這讓我想起了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的研究。他發現,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改變行為的能力,而低估習慣的力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即使面臨生命威脅,許多人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工作中應用這些洞見呢?以下是幾個建議:

  1. 識別你的舒適區:仔細觀察你在面對工作壓力或挑戰時的反應模式。這些反應模式可能就是你的舒適區。
  2. 理解問題的根源:不要只關注表面的行為,要深入理解這些行為背後你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
  3. 漸進式改變: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設定小目標,逐步改變。
  4. 建立新的習慣: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來替代舊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5. 尋求支持:找到能夠理解和支持你的同事或導師,他們可以幫助你保持動力。
  6. 反思和調整:定期反思你的進步,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你的策略。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經常拖延的人。根據羅振宇的理論,拖延可能是你習慣用來應對壓力或不確定性的方法。要改變這個習慣,你可以:

  1. 識別拖延行為:注意到自己何時開始拖延。
  2. 理解根源:思考你為什麼要拖延,是害怕失敗還是對任務感到不確定?
  3. 漸進改變:不要期望立即完成所有任務,而是從完成一個小任務開始。
  4. 建立新習慣:例如,使用番茄鐘工作法來管理時間。
  5. 尋求支持:找一個工作夥伴,互相監督和鼓勵。
  6. 定期反思:每週回顧你的進步,看看哪些策略有效,哪些需要調整。

舒適區並不是一個讓我們感到舒適的地方,而是我們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並不有效,甚至可能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我們仍然難以改變。要真正走出舒適區,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只關注表面的行為。通過識別自己的舒適區,理解問題的根源,採取漸進式的改變,建立新的習慣,尋求支持,以及定期反思和調整,我們可以逐步突破自己的限制,實現真正的成長和進步。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40內容數
Roger學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讀者會不會覺得現如今的社會很浮躁,這麼浮躁的氣氛洗腦出來的人生建議會健康嗎。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三采#大衛尚塔爾#洛蘭諾格倫#抗拒 #改變#人性#阻力 #習慣#比較基礎#誘餌效應 #慣性 #生存本能 #未知 #恐懼#小倉鼠 #社畜逃脫筆記 #自我成長 #財務自由 #PODCASTS #說書 #思考 #筆記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三采#大衛尚塔爾#洛蘭諾格倫#抗拒 #改變#人性#阻力 #習慣#比較基礎#誘餌效應 #慣性 #生存本能 #未知 #恐懼#小倉鼠 #社畜逃脫筆記 #自我成長 #財務自由 #PODCASTS #說書 #思考 #筆記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如何才能讓平靜長久地停留呢?在《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答案:專注在事物每一刻的如實呈現,而不是我們希望它們是什麼。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所有情況,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或控制它們
Thumbnail
如何才能讓平靜長久地停留呢?在《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答案:專注在事物每一刻的如實呈現,而不是我們希望它們是什麼。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所有情況,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或控制它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