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從窗簾縫隙悄悄溜進房間,落在木桌上那杯還冒著熱氣的咖啡上。
坐在桌前,手裡拿著一本舊書,書頁泛黃,卻散發著一種熟悉的溫暖。是我大學買的那本《The Devil Wears Prada》英文原著小說,聽說開拍敲碗的續集。這一刻,世界很安靜,只有咖啡的香氣和翻頁的聲音,彷彿時間也願意為我停留片刻。我想,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簡單生活,不需要太多東西,不需要太多聲音,只需要忠於自己的心。
如果你看到這裡,請不要認為是小作文或是幻想文,雖然還不至於到嘔心瀝血,但必須認真說,經過人情冷暖以及多次肉身測試的人生實驗,所以能寫出的小小心得。
妥協≠被尊重
曾經,我和許多人一樣,總是忙著迎合別人的期待,忙著融入某個群體,忙著讓自己看起來「合群」。
我記得某個週末,和幾個朋友一起逛街,店裡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衣服,朋友們興奮地挑選,喊著:「這件好看!一起買吧!」我看著那件亮淺藍色的毛衣,其實不太喜歡,剪裁也不適合我的身形,只是瞥見朋友們期待的眼神,我點了頭,說:「好啊,一起買!」
結帳時,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沉重,像是背負了一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回家後,那件毛衣被我塞進衣櫃深處,我只穿過一次。
後來,我發現衣櫃裡有八成的衣服都是這樣買來的- 不是因為我真的喜歡,而是因為「跟團買」的衝動加上妥協,因為不想讓朋友覺得我「不合群」。
「我為什麼要用別人期待的樣子來包裝自己?」
是呀,一點都沒錯,只是我害怕拒絕,很怕講出不同意見這些朋友們就會離我而去。那些衣服等於我的妥協,所以看到衣櫃,就能看到我害怕衝突的次數。
不盲從的選擇
簡單生活,並不是把東西丟掉、把日子過得單調,而是學會選擇,學會說「不」。
我開始回想打工時的居酒屋老闆,總愛在菜市場挑選食材,她從不因為攤販的熱情推銷就買下整籃水果,而是仔細挑選,聞一聞、摸一摸,只選那些新鮮、品質好的。
她說:「買東西,不是為了填滿冰箱,而是為了讓每道菜餚都有好滋味。」
那時我以為是職業病,覺得老闆太挑剔,但現在我算是明白,她是在教我如何為自己負責,如何不被外界的聲音牽著走。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了一家新開的餐廳,菜單上滿是華麗新奇的菜名,朋友們點了滿桌的菜,「新店家當然要好好嘗鮮囉」。
我看著那些油膩的炸物和過甜的飲料,心裡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只是那時,為了不掃興,我還是點了和大家一樣的菜。
結果,胃脹氣又胃酸過多,只能找張國洲救命。
有句話說"You are what you eat." 一點都沒錯,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食物,也適用於我們吸收的信息、選擇的生活方式。
如果總是接受別人塞給我的東西,不管是一件不喜歡的衣服、一頓不健康的飯菜,還是一個我根本不認同的觀念,那麼我最終會變成什麼模樣?我沒有想完,因為越想越頭皮發麻。
真正的簡單生活是學會篩選,學會只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遠離餵食,尋找自己的眼界
我開始意識到,選擇的質與量,決定了人類思考的高度。
小時候我愛看電視,新聞、綜藝、廣告,什麼都看,長大後吃飯時總要配電視,到外面吃飯只要有電視無論播什麼都想看,有智慧型手機後,依存更嚴重。
那些畫面和聲音像潮水一樣湧來,告訴我該買什麼、該想什麼、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記得有段時間,電視上流行一種「完美生活」的廣告:豪華的房子、名牌包包、閃亮的車子。
我很羨慕,覺得如果有了這些東西,我的人生就會更完整。於是,我打工、工作,努力存錢,買了一些自以為會讓我「更好」的東西,百貨公司架上的鞋子、價值不斐的斜背包。
但那些東西並沒有讓我更快樂,反而讓我覺得更沉重,因為它們並非我真正需要的。
後來,我決定遠離這些「餵食」。我關掉電視,螢幕也轉送給朋友,放下手機,開始閱讀、聽自然的聲音。
我發現,當我不再被外界的噪音填滿時,我的內心開始有了空間,可以聽見自己的聲音。
有個聲音出現:「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別人眼中的成功,還是屬於我的自由?」有個朋友曾經問我:「你為什麼不買新手機?大家都換了最新款的iphone!」
我笑了笑,說:「我的手機還能用,為什麼要換?」他愣了一下,看來這個回答超出他的預期,大概默默在心裡笑著我不懂或是自己太過吝嗇,但對我來說,這是選擇。
我不需要一支新手機來證明什麼,真正的需求是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做想做的事,例如每年有一兩個月的workcation、打工換宿,到個安靜的地方,帶著幾本書,或在當地直接借書買書,邊工作邊感受生活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