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我在大學的時候的問題,有時候要準備考試、寫報告,覺得提不起勁
然後,在高中以前促進自己讀書動力的方法,在大學之後有些可能便不太適用了,所以就想紀錄一下
下面想先說一下3個認為讀書沒有動力的原因,接下來提出一些讓自己讀書比較有動力的方向
1. 未來真的會更好嗎?
小時候我們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在好好讀書,以後生活就會更好。」
但後來慢慢發現,這其實不一定是真的呀,我們現在辛苦讀書,未來真的會輕鬆嗎?答案不一定
以前時代他們讀大學是可以有很多機會,對於未來是比較有好的保證,但現在情況不太相同
所以,這種無法保證的未來讓人覺得讀書比較沒有動力,因為現在辛苦沒有讓未來的輕鬆
2. 課本知識用不上?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所學的東西用不上,讀書就變得沒什麼意義,許多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總有落差,這讓人懷疑學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3. 完成課業後的生活並不讓人期待
如果完成學業後的生活本身不吸引人,就會讓人缺乏期待感,在課業之外的時間也都感到無聊,讓人缺少期待,也會讓讀書沒有動力
有些人上了解自己未來目標,對未來有個明確方向,會知道說每個課程與未來目標的連結,比較能促進讀書動力
那如果目標不明確,那麼探索和了解自我或把分數拿到,就是已經是現階段目標,或者前面與興趣連結,也能算是種目標 (像我自己就比較偏向後面這種)
課內的知識可能不全都能直接用上,但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的某些能力,卻是能夠延伸到未來的,比如時間管理、資料整理、思考邏輯等等
這些能力可能在未來工作有幫助,也可能對於興趣有所幫助
其中我用興趣做例子,就像我過去寫大學課程報告時,培養出對資料整理和文章撰寫的方法,這些經驗,對我後來寫文章這一個興趣就算是有一些幫助
如果以前我高中,可能沒辦法寫那麼快,但是做報告的練習,確實讓我寫文速度提高有一定比例幫助(當然後來網路寫文技巧還是要自己多練練,畢竟禮者還是不同)
這個部分比較不一定,所以我有打一個問號
是聽過有些師長會提到,現在學的東西可能看起來沒用,尤其是某些理論的東西,但這些內容對於未來更長遠來說,它的作用才會體現
這個說法,我太能確定是不是如此
所以目前覺得評分標準來做目標會以較好,因為拿分數是就一種作用
所以就是上課和讀教材時候,集中讀對於報告要用到&考試的考內容,其餘時間投入更多課外學習和興趣培養 (當然如果對內容有興趣則可多讀和多聽一些)
先把當前有用,也就是分數提高做為當前目標,至於未來有沒有用,就屬於未知
讀書的過程,也是一種了解自己的過程
比如,某些課我會很喜歡或擅長,而某些讓我覺得很討厭或不擅長,那些事情我要事前可能不知道,所以課程就是種認識自我的部分
未來在規劃時,也可以盡量放大自己喜歡的部分,減少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即使一些課,也可多深入問自己喜歡和討厭什麼部分,因為一個課可能是很多部分組成
例如一堂課裡面,可能會比較喜歡一些新學會的一些工具,但不喜歡可能是一些很死板的上課規定;或者一堂課學習報告裡面,有可能分成訪談、資料庫檢索、書面報告、簡報製作、口頭報告等等,就可以看看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擅長和不擅長哪個部分
比如寫文章是屬於我的興趣,那麼把讀書的一些經驗(例如做寫報告技巧或對於學習的體會)紀錄和分享他人
那前提是我要有經歷過這些過程,才能分享出真實的心得,這樣想我會比較有動力,例如我現在這篇就算是一種
(我自己比較習慣分享一些方法和體會類,至於學習的內容,我是很有興趣的才會分享,那如果沒興趣的話避免分享,不然一直陷入裡面讓情緒更糟糕)
有些同學,則是喜歡和朋友交流,偶爾聊聊學習的方法或一些上課內容;有人要會把上課東西做迷因,這也是種方向
主要針對上面的第3點,有時候覺得讀書沒動力,因為整體生活上變得無聊
例如有時候可能課外時間都在滑短影音,起初可能稍微快樂,但一陣子就覺得空虛了,所以有一些規劃,通常會讓課外這段時間比較好
這時,可以試著在課外找到一些可以期待的事情
如果覺得課外事情挑戰性不夠,可以稍微提高一些難度,難度太高則調降(可參考心流理論)
比如,如果原本只是看動漫,還可以試著寫寫自己的心得,這樣會比較有挑戰性,會比較有趣一些,如果太難則可調降
至於這些事情是什麼? 每人不同,重點是適合自己
當然,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如果這學期課非常多,課外事物的挑戰性可能就不能設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