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字面意義正確的話,為什麼傳到別人耳裡卻變了質呢?
我有段經歷可以講講。
以前我的職涯大半時間當主管,曾經處理過不少同事辭職事件。
如果下屬發出辭職信,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約見了解情況。從經驗得知,有時某些同事提出辭呈,其實內心通常存著無法明說的理由,不過如果我想慰留他們,總可以做一些改變,譬如加薪、調職、更改工作內容等等,這樣就有機會讓這些在工作遇挫失去熱情的同事改變初衷。
有時同事們鐵了心想離開,他們往往會找一些藉口,不外是想出國充電一下,身體不好想回家休息,還有家裡長輩需要照顧之類的理由,如果過一陣子之後,聽到他們已到同業公司任職,總會讓我感到失望無奈。
不過,如果聽到某些同事提出辭職,我反倒會鬆一口氣,他們平常或者工作表現不佳,或者與同事相處不合,總會造成管理問題,這些同事一旦想離開,我會即時接受並且祝福他們。我一直認為某些人不適合現職,其實並不必然代表他們沒有能力,有時換個環境工作,或可有另外一番表現。
我現已退出職場很久,仍會跟幾位過去工作夥伴保持聯絡,大家逢年過節彼此問候,有時見面交流一下現況。
有次我和以前同事凱若相約午餐相談甚歡,我們閒聊以前公司同事近況,聊著聊著凱若突然問我:「老闆,你後來有沒有跟羅傑保持聯絡?」
凱若突然提到這個名字,一時之間我想不起羅傑是誰,我就問她:「你說的是哪位啊?」
凱若回答:「就是以前公司系統部門的羅傑啊!」
我想起這位羅傑,當年我透過獵頭公司加入一間外商公司,到任幾個月後,負責管理IT系統的羅傑提出辭呈。
我記得當時有點錯愕,立刻約見羅傑談話,想了解一下他為什麼想辭職,羅傑個性木訥,我對他認識不深,只知道他工作認真,專業知識紮實,與同事相處和諧,完全參不透他有任何辭職動機。
我詢問羅傑有什麼工作上不愉快的事情,或許我可以協助處理,羅傑拐彎抹角並沒有明說什麼,我們大約談了一個鐘頭,沒能改變他的心意,最終羅傑還是離職了。
我回答凱若:「我不知道羅傑在哪裡,你們有聯絡嗎?」
凱若說:「羅傑當年離開公司後,我們一直保持聯絡,他後來換了幾次工作,當時羅傑有跟我提過對於老闆的一些個人想法,我一直不知該不該說岀來。」
我笑著對凱若說:「我們認識這麼久,你也知道我的為人,更何況羅傑離職已經是20年前的往事了,你大可放心跟我分享。」
凱若笑著問我:「那麼,你知道羅傑為什麼要離職嗎?」
我想了一下就跟她說:「我不知道真實原因,當時我跟他談過,可是他仍然堅持辭職,之後我們沒有再聯絡了。」
凱若回答:「其實羅傑離職後一直耿耿於懷,他提出離職只是一種試探動作,當時老闆剛到公司才幾個月,他不確定老闆是否滿意他的工作表現,他就想以離職為由,試探一下老闆對他的真實態度,沒想到老闆不但沒有好言挽留,反而對他說了一句話,聽了這話讓他徹底失望,他就決定離開公司。」
我非常驚訝回答:「天哪!我說了什麼話?我一點都不記得了!」
凱若說:「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
我很困惑對凱若說:「我實在不記得我說過這句話,你也知道,我當時跟羅傑只共事短短幾個月,我對他沒有任何不滿意,很可惜他誤會我了,我們當時應該把這件事情好好說清楚才對。」
凱若笑著說:「我當然知道老闆沒有惡意,羅傑比較內向不擅言辭,他本來希望老闆慰留他,不料反而聽到那句話,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感覺有點傷心,他就想出去找新工作,也許會有更好發展。」
我嘆了口氣,很誠意跟凱若說:「下次你跟羅傑聯絡的話,請你務必轉達我的問候,希望他工作一切順利。」
「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嚴格說起來,這句話正確無誤,禁得起檢驗。
我想到自己,我以前離職之後,就算當時我的工作成績再亮麗,老同事對我再依依不捨,新人接任之後,業務依然順輰,我的座位換一個人來坐,公司發展照樣順利,新人的確可以完全取代我。
只不過當年我第一次當主管年輕氣盛,人生閱歷不深,主觀意識較強,對於人情世故沒有太多體會,我空降到這間公司當主管,一心一意立求表現,忽略了現有員工對新主管可能心懷疑慮。
我當時跟羅傑談話過程中,完全搞不清楚他倒底為什麼想離職,一直問不出所以然來,或許一時感到無奈就脫口說出那句話。不料,羅傑卻可能誤認我在外已有人選,正等著接替他的職位,他並未選擇跟我明說心意,我也沒有表示慰留,雙方誤會之餘,促成他默默離職。
如果時光倒流,現在的我應該會對員工心理狀態認識更深,更能與員工將心比心並且換位思考,我肯定不至於對一位惴惴不安的同事說出那句話,讓他誤認我並不在乎他的付出,因而感到難過失望。
有時候一句字義正確的話,在不恰當的時機說岀來,可能讓對方感到傷心無助,反倒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比如說,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
只可惜當時我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