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自由與奴役的辯證:大他者 (the Big Other) 的操控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昨天在「脆」逛到一篇文章裡面說著: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活著的主要任務,竟然是上班。

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結婚、生病、生孩子,甚至送別至親,都需要透過請假才能完成。

好像我們的一生,都被工作填滿,其他一切都只能在工作之餘勉強挪出空間。

從小到大,讀書十幾年,拼盡全力,不過是為了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

可是,人生真的只有這樣嗎?那些屬於自己的時間、那些真正的幸福,到底藏在哪裡?」


這個問題頓時出現會讓人產生,一個很大的生活問號?對欸!~我們到底在忙什麼?….

raw-image


這個大問號同時也浮現在我的小腦袋瓜裡,因此讓我也很感興趣於是思考著:

在當代消費社會中,自由是否僅僅是一種幻覺?而我們的生活是否被制度與意識形態所操控?


但這看似簡單生活層面上的問題,如果抽絲剝剪下去,會發覺關係到多層次的社會現象,且充滿著資本主義社會與個體主體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隱匿著後現代消費社會中奴役的多樣化。


大他者的操控與主體性的追尋


在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中,大他者(the Big Other)是一個象徵性的秩序,代表著社會規範、語言和文化。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塑造了個人的慾望與行為。


消費社會透過大他者運作,讓個人「以為自己有自由」「自己在做主」實際卻是在大他者的框架內運作。

這種操控機制會讓人們自以為擁有選擇,但實際上只是在大他者設定的框架內運作,成為「自願的奴役」


在消費社會中,大他者總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對個體的控制,進而形成奴役的多樣形式:


1.透過慾望的建構


大他者運用廣告、媒體與品牌塑造,讓個體的選擇看似自由,實則將人們的慾望與消費行為牢牢嵌入資本運作之中。

品牌和媒體塑造了一套標準,告訴你「成功的生活應該怎樣」。人們的選擇看似自由且自主決定,但事實上,大部分慾望與價格觀念都是從外部被建構的。

例如:最新款i phone 16pro手機成為社會基本水平的象徵,並不是你真的需要用到最新款的手機,而是因為大他者定義了「擁有它=時尚和成功」;午茶請客喝星巴克,則代表個體擁有在群體中顯現的能力、可能是尊重、大方等等各種衍伸且滑動的意義。


因此,對於只要是日子過得去的正常人,更換支最新款的手機只是基本消費,也是對於地位投資最簡單有效的消費。

而成功人士的象徵,則是更上一層的消費能力,它時常被定義為擁有愛馬士品牌商品的品味者,或擁有豪宅名車等財富自由的象徵。成功較隱喻的另一個面向,代表著能夠取得一些難以取得的物質與控制力,精神面則是形容那些能自由、且擁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極致舒適的生活模式。


所以即使消費了一堆僅僅是為了身份象徵而購買的商品,並非個體自身真實的需求,購買後也不一定會使用,也無損壞成功的意義,反而增加了成功的條件。


2.符號化的勞動控制


資本主義以符號交換(如貨幣和品牌)來重新定義價值,將所有事物商品化,並將勞動者的價值壓縮為「效率」「生產力」

工作價值被效率、績效數字化、人性符號化、數字化控制,就連人格、個性、情緒都可以數據化。

「職場中的KPI與績效考核並非中立工具,而是透過符號秩序操控勞動者的身心,使其無意識地接受內卷與過勞。」


raw-image


3. 透過道德與社會規範:


我們都正在經歷一種,要遵守秩序的觀念與強制力,它從到日常生活的道德觀念中,滲透到我們的潜意識裡,且長久的銘刻成為我們人生的意義。


「你必須努力工作賺大錢,才能證明你是個有價值的人。」

這一道德律令讓人無意識地將自己陷入加班、內捲,而完全忽視真正的需求和自由。


「用功讀書,努力工作,結婚買房生兒子,才是正常的生活模式,這樣才能夠獲得幸福的人生。」

這種觀念則是大他者用來塑造個體行為的重要工具,它使人們將資本的壓榨合理化,甚至內化為個人的價值體系。


虛假的自由與選擇的幻象


如經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已簡單得知我們正在被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操控著,那麼接下來將會衍生下一個問題:

生活在這樣的體制之下的我們,如果實際上只是在大他者設定的框架內運作的一顆棋子,那麼,是否意味著「自由與選擇只是虛假的幻覺」


接著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找出一些相關的概念/觀點來幫助理解:

例如:拉.波埃西的「自願的奴役」或托馬斯·霍布斯、以賽亞·伯林的「消極自由」的概念來看個體在消費社會中,可能正在遭遇的困境。

拉.波埃西, 艾蒂安(德語:de La Boétie, Étienne)所講的自願奴役,是指在暴政之下,民眾並不反抗,看起來他們是同意暴政對他們的壓迫。他為此感到痛苦,並以他那顆熱愛自由的心靈,體會同胞在被奴役狀態下的感受,並指出他們的實際狀況。


消極自由(英語:Negative liberty)是指免於他人干涉的自由。消極自由主要關注的是個人自由,消極自由通常假定已經處於自由狀態並維持現狀,消極自由如托馬斯·霍布斯所說:「一個自由的人能用他的力量與才華來做他能做的事而不受到阻礙」[1]。霍布斯對自由(沒有外部障礙)和權力(做某事的內在能力)的區分,經常被認為是消極自由的早期構想。此外,霍布斯有時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派的早期支持者[2]。 以賽亞·伯林在其演講兩種自由概念中也指出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區別。(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單說「消極自由」所指的是個體本身應有「不受外在干涉的自由」,但在資本主義的話語體系之下,這種選擇的範圍本身受到嚴重限制。

例如:雖然可以選擇不同的職業,但所有職業都服務於資本體系:雖然可以選擇不同的商品,但這些商品的慾望是被市場建構的。

因此,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假象的自由,被包裝成「個人化選擇」的操控。


我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阿爾貝·卡繆


raw-image

在這小段落,我總會習慣性的重複,再拉回來分析。


大他者操控中的反抗


如哲學家齊澤克就曾批判性地分析了當代資本主義,他認為現代社會的操控方式更加隱晦且複雜,資本主義並不是通過禁止,而是通過命令「你應該享受!」來控制我們(The Superego Command to Enjoy) 資本主義通過「享樂的命令」實現更隱蔽的控制:

消費社會不僅不禁止慾望,反而命令個體享受並消費,讓人以為自己在追求幸福,實則是在強迫性地追隨市場的邏輯。

所以即便意識到被操控的現實,試圖反抗大他者並不是總能成功,因為這種反抗本身可能仍在符號秩序內進行,逃脫不了規律、規範。


1. 假象的自主選擇

有一些人比較早出社會的人,可能會早發現這些現代社會存在的根本問題,而選擇自主創業或是試圖擺脫對資本的依賴而奉行極簡主義

然而,創業本身仍依附於資本主義框架,極簡主義則可能被轉化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如極簡風商品的流行)與(古著二手再次利用的商品)。


2. 被市場吸收的反抗

即便是對消費社會的批判運動,也常被市場吸收並商品化。例如環保主義和反消費運動,被資本轉化為「綠色消費」「有機產品」的賣點,成為新的利潤來源;例如某些企業鼓勵員工用薪資購買奢侈品,或公司股票,從而將剝削轉化為一種「成功的象徵」


這些例子也說明了,大他者的控制無所不在,即使反抗也難以完全擺脫其影響

這道秩序命令讓人們認為自己在追求自由與快樂,實際上卻在強迫性地消費與工作,當我們試圖反抗大他者,這種反抗也可能是符號秩序內的一部分,而形成幻象。


raw-image


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這種操控?是否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虛假的選擇:自願的奴役


還記得先前提到的「自願的奴役」,所指的是人們在無意識中接受壓迫,並將其內化為合理的行為,這邊還是得保留這一個概念。

「工作」「為了夢想」,而不是資本的榨取。

「消費」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對慾望的操控。

這種形式的內化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在選擇,但事實上,這是大他者讓我們接受操控的方式。


積極自由:能否脫離大他者?


那麼,如果我們不消極,而(積極自由)是能否主動定義自己的行為與價值。

積極自由(英語:Positive liberty)是指擁有能滿足一個人自身潛能的能力和資源,與消極自由,也即從外部約束中解放出來的自由相對。[1]積極自由的概念往往也包括從內部約束中解放出來的自由。[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我們會發現即使(積極自由)也無法掌握問題的核心,要解除這個大問號,無關於個體消極或積極性,而是在於:

當所有符號、語言和慾望都被大他者掌控時,個體無法真正跳脫其框架。

即使試圖反抗,這反抗本身仍是在符號秩序內進行。

「自由」來論這個生活大問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消費社會對自由與選擇的操控極為複雜,是乎毫無破綻。


排除了自由概念,我們再一次嘗試從其他更實際的角度切入,來反抗大他者的所建構的框架尋求突破:


1.批判意識形態的能力

我們需要培養對意識形態的敏銳性,辨別哪些慾望是被操控的,哪些是真正源自於內在需求。練習自己不盲從而獨立思考行為,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慾望與選擇是否源自外部操控,並拒絕無意識地接受消費文化的價值體系,重新審視「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意義。

2.尋找主體性的空間

即使無法完全脫離大他者,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大程度的自主性,而縮減大他者吞食主體的邊界。例如: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的意義,拒絕無意義的競爭與內捲,建立或加入批判性思考類型的社群、弱化對資本的依賴,選擇更符合個體需求的生活方式。

3.承認操控的現實

拉岡認為,大他者是象徵性秩序的一部分,人無法完全擺脫。但認識到這點本身就是一種自由,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更清醒的態度與它互動,而不是無意識地服從。

認識到我們無法完全擺脫大他者的框架,反而能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與其互動,這句話的概念就如同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的無知,既然反抗無法完全跳脫框架,那麼倒不如選擇「有意識地利用框架」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邊或許可以帶點迷人的荒繆哲學,就如卡繆所說:「除了沒用的肉體自殺和精神逃避,第三種自殺的態度是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這是一種笑看人生的態度,就算人生就是悲劇。


奴役與自由?


既然已清楚明白的得知,個體在消費社會中選擇與自由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他者操控著。

且奴役形式隱蔽且多樣,透過大他者的慾望建構在語言符號秩序中,控制著道德規範來實現對個體的全面掌控。然而,奴役與自由也並非絕對的二元對立。

在大他者的框架下,我們仍可以通過批判性思考與實踐尋求有限度的自由與主體性。

這種自由不在於完全擺脫控制,而在於清醒地面對現實,並以自主的方式重新定義自我價值與生活意義。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阿爾貝·卡繆


或許: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完全擺脫大他者,而在於認清這種操控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尋求更大的主體性與意義。

真正的自由或許不是一種終極狀態,而是我們在操控的框架內,不斷解構與重構的過程。

avatar-img
2會員
34內容數
真正哲學的命題,只有愛和死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相信,不僅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也決定了我們所處的宇宙。正因為如此,無論是神、妖、鬼還是其他神秘的存在,皆在某個人的世界裡是真實的,因為那把鑰匙早已交託給了他們所選擇相信的力量。
擬人化的想像力使人類能夠將情感投射至動物,並賦予其情感與生命價值,這是動物權思考的基礎。然而,現實中人類往往將動物視為工具或商品,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平等與人道精神相違背。解決流浪動物或動物疫情等問題,應注重源頭教育與規範,而非短視的撲殺策略,方能實現對生命的真正尊重與保護。
「奴性」的本質在於「服從」,相比「順從」更為低姿態。奴性不僅源自強制,更來自規範與教育,使個體內化服從為習慣,形成所謂「服從教育」。在中國、韓國和日本,奴性的表現因宗教、政治、教育和家庭文化的意識形態影響而有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差異。
在日本的集體主義社會中,「受控的放縱」讓個體在服從秩序的同時獲得壓抑的釋放。從性文化到二次元虛擬世界,日本人找到「監獄自由」的出口,滿足個人欲望而不觸犯社會規範,這種安全的放縱實則加強了對權力的依賴。
相信,不僅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也決定了我們所處的宇宙。正因為如此,無論是神、妖、鬼還是其他神秘的存在,皆在某個人的世界裡是真實的,因為那把鑰匙早已交託給了他們所選擇相信的力量。
擬人化的想像力使人類能夠將情感投射至動物,並賦予其情感與生命價值,這是動物權思考的基礎。然而,現實中人類往往將動物視為工具或商品,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平等與人道精神相違背。解決流浪動物或動物疫情等問題,應注重源頭教育與規範,而非短視的撲殺策略,方能實現對生命的真正尊重與保護。
「奴性」的本質在於「服從」,相比「順從」更為低姿態。奴性不僅源自強制,更來自規範與教育,使個體內化服從為習慣,形成所謂「服從教育」。在中國、韓國和日本,奴性的表現因宗教、政治、教育和家庭文化的意識形態影響而有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差異。
在日本的集體主義社會中,「受控的放縱」讓個體在服從秩序的同時獲得壓抑的釋放。從性文化到二次元虛擬世界,日本人找到「監獄自由」的出口,滿足個人欲望而不觸犯社會規範,這種安全的放縱實則加強了對權力的依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書比起對於個人工作態度的檢討,更多著墨在文化、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結構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說明大環境的因素如何引響我們選擇工作、執行工作,以及想像工作,最後提醒我們應該思考工作對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但是我們每一天都至少有八個小時在工作 新老細來到內心是很難平靜的,希望他們是個正正常常的人,但是一聽到有人說自己不喜歡放假你也應該要開始計畫找新工作了吧。。。哈哈哈哈。。。這樣的人要一起共事是不是太大壓力。。。 s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生活中,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休息,專注於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篇文章描述著作者在工作與休息間的掙扎,最終放下工作,專注於休息,並給予自己一年的時間去體驗、玩樂、休息。作者鼓勵大家好好地休息、愛自己,並專注於自己。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找到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執行與嘗試→檢討與調整→繼續嘗試。能夠瞻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我原先以為異化是指做著看不見價值的工作項目,現代來說像是跑行政公文,過去則是在工廠流水線工作等等,生產著不是自己使用的產品;其實為了工作賺錢養家活口,我們沒辦法跟自己的家人多相處,反而要去服務別人的家人,甚至還會把氣出在自己家人身上,我想這件事就是異化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每天早上醒來,對於生活是充滿期待、好奇,抑或是百無聊賴、無可奈何地面對呢? 我自己知道,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雖然可以換得溫飽與必要的收入,卻遠遠不能讓我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身而為人,我認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過生活,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但現實是我們有底氣嗎?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書比起對於個人工作態度的檢討,更多著墨在文化、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結構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說明大環境的因素如何引響我們選擇工作、執行工作,以及想像工作,最後提醒我們應該思考工作對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但是我們每一天都至少有八個小時在工作 新老細來到內心是很難平靜的,希望他們是個正正常常的人,但是一聽到有人說自己不喜歡放假你也應該要開始計畫找新工作了吧。。。哈哈哈哈。。。這樣的人要一起共事是不是太大壓力。。。 s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生活中,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休息,專注於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篇文章描述著作者在工作與休息間的掙扎,最終放下工作,專注於休息,並給予自己一年的時間去體驗、玩樂、休息。作者鼓勵大家好好地休息、愛自己,並專注於自己。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找到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執行與嘗試→檢討與調整→繼續嘗試。能夠瞻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我原先以為異化是指做著看不見價值的工作項目,現代來說像是跑行政公文,過去則是在工廠流水線工作等等,生產著不是自己使用的產品;其實為了工作賺錢養家活口,我們沒辦法跟自己的家人多相處,反而要去服務別人的家人,甚至還會把氣出在自己家人身上,我想這件事就是異化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每天早上醒來,對於生活是充滿期待、好奇,抑或是百無聊賴、無可奈何地面對呢? 我自己知道,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雖然可以換得溫飽與必要的收入,卻遠遠不能讓我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身而為人,我認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過生活,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但現實是我們有底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