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討論「我眼前看到的人,不一定是真實的他。」那反過來說,真實不變的我存在嗎?
曾經,我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多變的人,面對不同對象會展現不同的姿態:在主管面前會畢恭畢敬、在朋友面前會表現隨和、在伴侶面前會顯露出可愛的一面。
讓我不禁思考:那真正的「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我認為:「我」是由很多不同特質堆疊而成,這些特質就像光譜一般,會根據當下的環境或限制而有所變化,而每一個不同面向的我,都是我。
舉例來說,我國中時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同學覺得我內向,但到高中我刻意訓練,讓自己變得樂觀開朗,同學們反而覺得我外向。再如,現在在職場上,我比較少與人聊天,同事覺得我內向,但我一回家跟家人相處時,就變得非常多話。
這讓我意識到,我其實並不是在所有場合都呈現同個樣子,內向跟外向是同時並存在我身上,每一種特質的展現都取決於我所處的環境與目的。如同自我接納是除了看到自己需求背後的善意外,也要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我們通常不想面對的陰暗面。
其中,我覺得最關鍵的是要知道自己「為何而選」。
例如,在職場中,當我希望被主管看見時,我會展現外向積極的一面,是因為我經過思考分析後,明白自己想在職場獲得成就感,而「選擇」這麼做;再如參加新活動時,如果我並沒有想認識新朋友,則「選擇」不主動與人聊天。
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反映出我對自己需求的清晰認識,並為其負起責任,而非任憑潛意識操控。
當我能讓藏在潛意識的特質,浮出水面,轉化成有意識的特質,我便能「自由選擇」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要應用這些特質,讓它們成為自己的好工具。
學習心理學的過程,讓我逐漸看到真實的自己。透過自我覺察情緒與行為背後的深入分析,我能理性地看待自我、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便能更自在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瞭解越多、看到越多,就能減少被潛意識操控的可能性。
-
我想,光「存在」於這世界上,就是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