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衝擊的時刻:理解與接納的旅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價值觀衝擊的時刻

大家最近都有看《影后》吧!

相信大家對於史艾瑪這號角色,一定有很多感慨、憤怒或唾棄吧

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人

也可能對於李子齊感到不滿或生氣

覺得他就是對於家庭不忠的人吧!

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人,當他們與自己的價值觀或者世界觀有所衝擊的時候

也會對於那些人有很多的憤怒、不滿等等情緒

不過有時候處在這些情緒裡面,也很累吧!

這世界勢必很多時候與我們的核心價值是衝擊的!勢必與我們的世界有所不同

那麼這時候究竟可以怎麼辦?


擴展涵融之窗

看見他人的脈絡

我自己出生自單親家庭,從小便是與父親同住,因為他們的離婚過程並不和諧,因此他也會阻斷我與母親的互動,也是因為這樣,我對於這個父親角色並不是那麼的喜歡,甚至可能到了恨的程度。

但隨著年紀增長,我逐漸看見他的不容易,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到了中老年,也還是一個人在外租房子,沒有其他的親人同住,兩個孩子也各自忙碌自己的生活,經營各自的家庭,他似乎只剩下一個人

看到這邊,我對他的恨似乎也消融了一些,因為我身為『人』那個最內在的情感被觸動了,我知道身為人會有一些內在的需求,我也會有心疼,也有毋甘,也有一種想要多多陪伴他的衝動。這不代表我不恨了,但在這些恨的背後,我也長出了愛


開展理解與接納

同樣的例子,如果我們放回到《影后》來看看,也許從主流價值觀來看,李子齊沒有管好小頭,去外遇,是一個渣男爛男人。但我們真的走進他的生命當中看看,導演路不順,在家中似乎也沒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在強勢的太太背後會感覺自己的無力和無能,在這麼多生活的無能為力之下,似乎在那個外遇的狀況下,他就能找回生活的一些控制感,能夠找回一些自我效能。

從這些角度看,似乎也更能理解他會外遇的原因與理由,也更能夠理解他的狀況,不一定能夠接納,不一定能夠接受,但我覺得能夠同理並且給予一些涵容。


內在的涵融空間

我想,給予理解與接納,並嘗試納入自己的涵融空間不是沒有對錯,也不是犧牲自己的一切價值觀。而是放下那顆總要審判對錯的心,以更貼進生命與看見內在深層動機與人們最本質的理解。那不只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更是對於自己內在靈魂的擴展與寬恕


我們都不是判官,而是各自生命的畫家,我們只能讓這些不同於自己的生命走進來留下些痕跡,但我們都沒有要去審判彼此的對錯!給予他人涵容也是對自己寬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20會員
22內容數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他怎麼可以這樣?」我們常常覺得別人「不尊重我」、「針對我」,但其實,可能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共情,就是跳出自己的視角,去理解對方的立場、壓力和需求。當我們能區分「事實」與「情緒解讀」,溝通會更順暢,關係也更和諧。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方法修練共情力,讓你在職場上減少誤會,提升影響力。
Thumbnail
「他怎麼可以這樣?」我們常常覺得別人「不尊重我」、「針對我」,但其實,可能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共情,就是跳出自己的視角,去理解對方的立場、壓力和需求。當我們能區分「事實」與「情緒解讀」,溝通會更順暢,關係也更和諧。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方法修練共情力,讓你在職場上減少誤會,提升影響力。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周遭的重要事物,專注於心中的枷鎖。透過與自己及他人的和解,能夠釋放內心的重擔。這篇文章分享了在臺南的生活經歷,如何進一步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母親之間的誤解和解,以及如何在遭遇困難時尋找自我價值和愛的支持。真正的和解並不等同於原諒,而是一種深入的自我認識與接納。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周遭的重要事物,專注於心中的枷鎖。透過與自己及他人的和解,能夠釋放內心的重擔。這篇文章分享了在臺南的生活經歷,如何進一步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母親之間的誤解和解,以及如何在遭遇困難時尋找自我價值和愛的支持。真正的和解並不等同於原諒,而是一種深入的自我認識與接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長過程中,個人的價值觀如何受到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及周遭人事物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理想和信仰可能會隨著經驗與媒體訊息而改變。當家庭發生衝突時,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去處理,珍惜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在生活中尋求平衡與理解,是本文所要強調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長過程中,個人的價值觀如何受到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及周遭人事物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理想和信仰可能會隨著經驗與媒體訊息而改變。當家庭發生衝突時,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去處理,珍惜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在生活中尋求平衡與理解,是本文所要強調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工作中與一位請求強制執行的父親對話後,讓我重新思考到寬恕及同理心的重要性。雖然面對陌生人時,可能會感到不耐煩,但透過與他人互動,我們能夠更深入理解他人的痛苦與背景,並學習包容與寬恕。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意義,以及如何用更中性的視角來看待他人。
Thumbnail
在工作中與一位請求強制執行的父親對話後,讓我重新思考到寬恕及同理心的重要性。雖然面對陌生人時,可能會感到不耐煩,但透過與他人互動,我們能夠更深入理解他人的痛苦與背景,並學習包容與寬恕。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意義,以及如何用更中性的視角來看待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Thumbnail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傲慢與偏見如何影響人們的情感抉擇與自我認知,並透過《傲慢與偏見》中的角色呈現這一主題。內容中提及人物如達西先生、伊莉莎白及珍等,描繪他們在情感糾葛中的掙扎和成長,最終學會放下偏見,真正看到彼此的心。這段旅程也反映了每個人在生活中面對選擇時的內心掙扎與自我反思。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傲慢與偏見如何影響人們的情感抉擇與自我認知,並透過《傲慢與偏見》中的角色呈現這一主題。內容中提及人物如達西先生、伊莉莎白及珍等,描繪他們在情感糾葛中的掙扎和成長,最終學會放下偏見,真正看到彼此的心。這段旅程也反映了每個人在生活中面對選擇時的內心掙扎與自我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