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的重點是滿足他的無聊,所以來想想怎麼做。這裡不那麼強調規則,因為情緒才是老大,情緒開車,認知只是副駕。
ASD的重點是協助他建立規則,你把「課堂上」、「不干擾他人」做為規則,引導他認知思考「做什麼符合規則,自己也接受」。協助他建構認知能力,發揮ASD特質的專一性,就能減少注意力被影響、減少情緒暴衝的機率。這裡情緒還是老大,但認知能當駕駛開車的。
近期有讀者問:
「想建議老師能否開「ASD+ADHD」共病的課程,剛好我的孩子是共病,所以我常常要去判斷他現在是衝動的ADHD在衝撞,還是僵化的ASD在堅持,因為這兩個行為很像,但區分我總是沒有那麼快能判斷。」
我正想回應時,發現王意中心理師正出了一本《ASD與ADHD共病的教養祕訣》,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我沒拜讀過,有機會請看過的人來分享一下。
。
之所以先前沒特別出兩者共病的課,主要是沒那麼多的內容可以個別成課
我簡單用幾個重點彙整一下,實際的教養策略大家可以自己研發
。
1.ASD及ADHD的差異
ASD核心是情盲(情緒盲點),ADHD核心是情忙(跟著情緒走)
兩者的共同點是「事件當下都無法意識到情緒」,而差異是ADHD是情緒行為化,ASD則有「不考慮情緒」或「情緒行為化」兩種極端
兩者的差異點在「事件發生後」,約十幾分鐘到一、兩小時「情緒冷靜後」ADHD能知道甚至後悔剛剛自己的反應,但若是ASD就算情緒冷靜,也不會知道或理解剛剛自己的反應,必須是幾天後才會猜測到自己可能是在做什麼(是認知解釋,不是理解情緒)
兩特質行為會重疊,但是心理反應不同,能區分了嗎?
。
2.以ASD為核心
在兒少期,硬要從行為區分兩者,我覺得有難度
ADHD會因為「內心無聊」或「外部刺激吸引」而被拉去行為化,前者會「不顧情境自己主動玩起來」,後者是「不顧情境被動反應起來」,都像是「被情緒附身」
ASD理由也是相同。
再更擴大一點講,孩子都是這樣啊
在情緒理解上,ADHD能理解的(可以討論,能意會),ASD則無法理解和討論(雞同鴨講,情緒頂多能分對方是「友善」或「惡意」兩種),不過即使ADHD可跟他討論情緒,兩者特質都無法在「事件當下對情緒做有意識的反應」
ADHD會因為對方用情緒激他而反擊,ASD也是(但無法理解及表達被什麼激了,會雞同鴨講)
ASD會固化行為,只相信自己執行的路徑,ADHD只要目標達成,方法好說
兩者都要平心靜氣說話、具體表述,都需要給予步驟與目標以利執行,得到大人肯定和支持
多數兩者共病要以ASD為核心去想,降低他懂情緒的期待,改以ASD方式的教養、解說、輔助
。
3.主要問題:ASD卻注意力不足、衝動
共病的議題是,情盲的ASD卻被情緒拉走,導致注意力不足、衝動
想想看孩子是怎麼「內心無聊」或「外部刺激吸引」
解決方式則以ASD能懂的說明與表述來幫忙。差別是ADHD還能討論,ASD要給選擇題、指令...更為明確的指導。
舉例:兩者都在上課時過動,影響其他人學習
對ADHD:「你上課時覺得很無聊對不對?是上課聽不懂還是你都會了?那你無聊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打發時間,不要干擾別人就好為前提,做什麼都可以,我們來想想。」
對ASD:「你上課時覺得很無聊對不對?是上課聽不懂還是你都會了?那你無聊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打發時間,不要干擾別人就好為前提,做什麼都可以,我們來想想。例如上課畫圖、自己看課本自修。」
兩者說法差別不大,都一定要這麼說(建構概念要用,即使不懂也要先置入)
。
大概這樣
其他細節需要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家庭資源、學習能力及情境議題,來個別制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