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問題突然出現,你馬上給出了答案,甚至迅速付諸行動,但結果卻沒有達到預期?其實,這可能源於我們習慣了用「結論式思考」來看待問題,從而忽略了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和多樣可能。
今天,我想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和你聊聊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結論式思考與好奇式思考,看看它們如何影響我們面對挑戰的方式。
故事:項目進度「延遲了」
背景:
小芸是一名項目經理,負責公司一個核心項目。然而,最近這個項目進度嚴重延遲,導致客戶頻頻投訴,團隊士氣也明顯下滑。面對這一挑戰,小芸有兩種選擇:結論式思考和好奇式思考。
1. 觀察:我看到了什麼?(What)
- 結論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快速瀏覽進度表,注意到有幾個成員未按時完成任務,立刻得出結論:問題出在這些人的執行力太差。她心中不禁想:「這些人怎麼這麼不負責任?」
- 好奇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按下了自己下結論的衝動,開始細緻地記錄和分析每個環節的進展。她發現某些任務超出了原定預算,技術上也出現了反覆調整的情況。小芸提醒自己:「我還需要更多信息,這背後一定有故事。」
- 關鍵點:
- 結論式思考: 快速定位「責任人」,聚焦於表面的延遲。
- 好奇式思考: 深入觀察每個環節,留意細節與數據,讓自己對問題保持開放。
2. 覺察:這對我或世界的意義是什麼?(So what)
- 結論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認為延遲反映出團隊缺乏紀律,直接將問題歸因於「人為疏忽」。她感到挫敗,甚至開始懷疑團隊的整體能力,心裡的聲音變成:「還是得靠我嚴格管控。」
- 好奇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開始與團隊成員展開對話,嘗試了解他們的感受與挑戰。她發現,有些人因資源不足無法及時完成任務,還有一些成員面臨技術上的瓶頸。她意識到,問題可能並非出在「不努力」,而是系統設計和資源分配出了問題。
- 關鍵點:
- 結論式思考: 將現象歸因於單一問題,忽略深層次的原因。
- 好奇式思考: 將挑戰看作系統信號,願意探索多方可能性。
3. 洞察:我能如何改變或提升?(Now what)
- 結論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決定加強對團隊的管控,制定更嚴苛的績效目標,並要求成員每天提交進度報告。短期內,工作節奏有所加快,但團隊的壓力與不滿也悄然升高。
- 好奇式思考的小芸:
小芸根據前期的觀察與覺察,設計了一套改進方案。她優化了資源配置,並與技術專家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同時,她引入了敏捷開發的方法,讓團隊能更靈活地應對突發狀況。最重要的是,她定期舉辦開放式討論,讓團隊成員分享他們的建議與想法。小芸心裡想:「這不只是解決這一次的問題,而是為未來建立一個更穩健的模式。」
- 關鍵點:
- 結論式思考: 強調短期控制,忽視長期影響。
- 好奇式思考: 聚焦系統優化,並兼顧當下的效率與未來的成長。
你是哪一種思維?
從小芸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結論式思考往往讓我們快速下結論,並迅速行動,但它忽略了問題的多樣性和深層次原因。而好奇式思考則讓我們保有探索精神,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最終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如何讓好奇成為你的力量?
好奇心不是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刻意練習的能力。當你面對挑戰時,如何將自己的好奇心具體化,讓它成為解決問題的助力,而不是一時的閃念?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小練習,幫助你讓好奇更有力量:
暫時放下對錯的執念
挑戰來臨時,第一步不是判斷誰對誰錯,而是細心地觀察和記錄。比如,在項目延遲的情況下,你可以問自己:「有哪些細節是我還沒有完全了解的?」記住,好奇心的核心不是急於找到答案,而是願意探索問題的深度。
養成「追問」的習慣
好奇的力量來自於多問幾個「為什麼」。當你覺得某個答案已經「差不多」時,試著追問自己:「這背後還可能有哪些因素?」比如,如果你發現進度延遲是因為技術挑戰,那下一個問題可能是:「這些技術挑戰為什麼會出現?我們的資源是否匹配需求?」
嘗試不同的視角
當問題讓你感到無助時,試著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我是團隊的一員,我會怎麼看這個問題?如果我是客戶,我最關心的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找到全新的解決方向。
挑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用好奇的心態去迎接它,你會發現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壓力,還有成長的機會。記住,每一個你選擇好奇的瞬間,都是為自己開啟了一扇新大門。而這扇門背後,或許就是你突破困境的答案。
小挑戰,大啟發
下次當你遇到挑戰時,試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看到了什麼? (觀察,不急著下結論)
- 這對我或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覺察,探索可能性)
- 我能如何改變或提升? (洞察,尋找長期解法)
挑戰可能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一扇通往成長的大門。關鍵在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思維去開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