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邊界感,決定你的安全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是否曾經感到疲憊,卻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是否常常被他人的情緒拖累,甚至因此心情低落?又或者,在能力被過度消耗時,卻還是硬撐下去?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我們對「邊界感」的模糊

什麼是邊界感?

邊界感就像一張疆域地圖,清楚標示出你的領地範圍——哪些是屬於你的責任,哪些是屬於別人的範疇。健康的邊界感,讓你不會被他人的需求侵占,也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極限。當疆域界線劃得清楚,你才能在與他人相處時保有內心的穩定和安全。

raw-image


三種邊界感,讓你更自在

1. 人際邊界感:保持適度距離,才有健康關係。

當人際互動中缺乏邊界時,過度的介入或依賴會讓人疲憊不堪。設立人際邊界是關係中的必要條件,讓你能掌握自己的時間和情緒,不被他人消耗。


提醒一:不需要成為「大家的救星」。
當別人總是將問題丟給你時,學會說:「我理解你的困難,但這件事我可能幫不上忙。」這不僅尊重自己,也讓對方學會獨立面對問題。
提醒二:適度距離才能更長久。
人際關係中,過於貼近容易導致壓力,適度的界限反而能讓彼此更自在。讓對方明白你的節奏,才能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2. 能力邊界感:認識極限,專注最重要的事。

我們常因為想證明自己,而承擔過多責任,最終卻讓自己筋疲力盡。能力邊界感讓你認識自己的疆域,知道哪些事是你該負責,哪些事應該交給他人。


提醒一:大聲說出「我需要幫助」。
當你發現自己的能力無法應付所有挑戰時,尋求支援是成熟的表現,而非弱點。例如,向同事請教某項技能,或是將次要任務委託他人。
提醒二:專注你的核心能力。當你學會說「不」,你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並發揮出最佳的表現。問問自己:這是我非做不可的事嗎?



3. 情緒邊界感:分清自己的感受,別替別人承擔情緒。

當我們被他人的情緒所淹沒時,常常會忽略自己的心情和需求。情緒邊界感幫助你將他人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分開,不被情緒風暴牽著走。


提醒一:別讓他人的情緒佔領你的心。
當有人向你發洩情緒時,提醒自己:「這是他的感受,不是我的責任。」你可以選擇傾聽,但不必為對方的情緒負全責。
提醒二:情緒穩定來自覺察自己的感受。
每天花幾分鐘問自己:「今天我感到怎麼樣?為什麼?」情緒的自我察覺,能讓你在他人情緒起伏時,保持內心的穩定。



邊界感帶來什麼?

當你劃清自己的疆域,你會發現:

  • 你的時間和精力,不再被他人輕易侵占。
  • 你的內心更加穩定,壓力自然減少。
  • 你和他人的關係更健康,彼此更尊重。

記住:邊界不是隔絕,而是讓彼此關係更有秩序的基石。 掌握邊界感,你才能更自由地在自己的疆域內成長,也能更從容地與他人互動。



👉 邊界感,是自由的起點。

沒有邊界的生活,就像一片失序的土地,無法耕耘出屬於自己的果實。

唯有懂得劃清界限,才能在有限的精力中,綻放最精彩的自己。

劃出你的疆域,保護你內心的豐盛與自由!


延伸閱讀:邊界系列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05會員
41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邊界感就像心裡的界線,幫助你知道什麼該承擔、什麼可以拒絕。沒邊界,容易被別人的需求或情緒壓垮。人際邊界幫你勇敢說「不」,能力邊界讓你專注重要的事,情緒邊界則保護你不被他人影響。畫出自己的界線,既能減少壓力,也能讓自己更自在、更有力量!
Thumbnail
邊界感就像心裡的界線,幫助你知道什麼該承擔、什麼可以拒絕。沒邊界,容易被別人的需求或情緒壓垮。人際邊界幫你勇敢說「不」,能力邊界讓你專注重要的事,情緒邊界則保護你不被他人影響。畫出自己的界線,既能減少壓力,也能讓自己更自在、更有力量!
Thumbnail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Thumbnail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Thumbnail
今天想講一下邊界線。 人與人之間,邊界線非常重要,就算是和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有邊界線。 一旦邊界線很弱,就會允許對方無止境的侵入,「自己做決定的力量」會被對方剝奪。最後變成什麼都得聽對方的,并且如果不听,会受到惩罚。就像被洗脑一样了。 (我們小時候還沒有免疫力,接受的來自父母以及
Thumbnail
今天想講一下邊界線。 人與人之間,邊界線非常重要,就算是和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有邊界線。 一旦邊界線很弱,就會允許對方無止境的侵入,「自己做決定的力量」會被對方剝奪。最後變成什麼都得聽對方的,并且如果不听,会受到惩罚。就像被洗脑一样了。 (我們小時候還沒有免疫力,接受的來自父母以及
Thumbnail
過去我們所認知到關於「界限」的議題多半圍繞在與他人建立明確的界限,並且勇於在他人試圖越界的時候予以拒絕,因為清楚的人我界限是維繫人際之間的關係,而非扮演破壞者的角色。 但在《有界限,才有自由》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更多深刻的內容,比如作者因為童年成長經歷不被允許感受所有情緒,於是變得不擅長表達情緒及
Thumbnail
過去我們所認知到關於「界限」的議題多半圍繞在與他人建立明確的界限,並且勇於在他人試圖越界的時候予以拒絕,因為清楚的人我界限是維繫人際之間的關係,而非扮演破壞者的角色。 但在《有界限,才有自由》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更多深刻的內容,比如作者因為童年成長經歷不被允許感受所有情緒,於是變得不擅長表達情緒及
Thumbnail
你感覺被排擠了。被操縱了。被利用。被脅迫。受到壓力。被欺負了。受控。 你面前的人已經走得太過分了,超越了你的個人界限。但你不知道該做什麼;你感到軟弱和無助。一種無聲的絕望在你內心升起。感覺就像一隻被困在網上的蒼蠅。 如果您正面臨精力損失以及過度投入、缺乏自信以及周圍人總是使你感到精疲...
Thumbnail
你感覺被排擠了。被操縱了。被利用。被脅迫。受到壓力。被欺負了。受控。 你面前的人已經走得太過分了,超越了你的個人界限。但你不知道該做什麼;你感到軟弱和無助。一種無聲的絕望在你內心升起。感覺就像一隻被困在網上的蒼蠅。 如果您正面臨精力損失以及過度投入、缺乏自信以及周圍人總是使你感到精疲...
Thumbnail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在關係中多有困擾、衝突、糾結、混亂,我做了那麼多,為什麼別人都不改變!為什麼都是自己那麼苦?我說了怎麼都沒有用?自己為這段關係感到無奈、無力與沒有用。接下來想跟大家提到的是為什麼建議閱讀這本書(立界線得自由)
Thumbnail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在關係中多有困擾、衝突、糾結、混亂,我做了那麼多,為什麼別人都不改變!為什麼都是自己那麼苦?我說了怎麼都沒有用?自己為這段關係感到無奈、無力與沒有用。接下來想跟大家提到的是為什麼建議閱讀這本書(立界線得自由)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