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尤其在收看政治性談話節目或視頻時,最常見到一種隱秘的語言操縱手法——「偷換語言概念」。這種策略使表面的論述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暗藏語言邏輯的漏洞,從而誤導受眾,改變其認知取向,達到認知戰的目的。理解這種現象及應對之道,對於提升思辨能力至關重要。
「偷換語言概念」是一種語言與邏輯上的詭辯,指在討論中故意或無意地改變某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這樣的改變通常悄無聲息,卻可能對於同一個詞語,已在不同語境下賦予其不同含義,從而混淆視聽。以下且舉兩個簡單的實例。
1. 道德理念的偷換。比如A 說:「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所以我們不能禁止危險的行為。」B 回應:「但如果你讓別人做危險的事,就是不尊重他們的安全。」在此,「自由」的概念被偷換成了「允許一切行為」,而非「在法律與道德範圍內的選擇自由」。
2. 科學與信念的偷換。比如説:「進化論只是個『理論』,所以不一定是真的。」這種說法將「理論」的科學定義(即經過大量實證支持的解釋模型)偷換成了日常語言中「猜測」或「假說」的含義,從而削弱進化論的可信度。
偷換語言概念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倆,也是一個語言學家與哲學家深究的現象。在語用學和語義學領域,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相關理論。 1. 保羅·格萊斯(Paul Grice):格萊斯的「合作原則」與「會話含意」理論闡述了溝通中誠實與暗示的重要性。他的質量準則(說出真實的話)為分析偷換語言概念提供了框架,因為偷換概念往往違背了這一準則。 2. 喬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拉科夫研究隱喻如何影響人類認知與思維。他指出,偷換語言概念常利用隱喻來重新框架討論。例如,將「稅收」比喻為「搶劫」,使其負面化,改變了受眾對稅收的理解。 3.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作為語言學與政治批評的重要人物,喬姆斯基揭示了語言如何被用於操控社會意識。他特別分析了政治話語中偷換概念的現象,指出這種手法如何塑造群眾的價值觀與行為。
面對這種語言環境,究竟我們如何穿透偷換語言概念的伎倆免於受到惡意欺瞞?首先,應該更加清楚定義關鍵詞。在討論中,明確界定每個概念的定義。例如,討論「自由」時,確認其指「個人選擇的自由」,而非「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其次, 辨析各種不同語境。語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關鍵是檢查是否存在語境切換導致的偷換。例如,當對方提到「理論」時,需確認其使用的是科學語境還是日常語境。如果懷疑概念被模糊化,也可以通過提問要求澄清。要求澄清「你在這裡說的『理論』具體是什麼意思?」或「自由在你的話中是否有多層含義?」
此外,加強學習邏輯與語言學,提升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與語言敏感性,避免被表面話語所迷惑,可謂是釜底抽薪的方法。語義學與邏輯謬誤的知識是強有力的工具。偷換概念既然常伴隨斷章取義,通過回到完整語境檢視論述的真實性,可以有效揭露偷換手法。
偷換語言概念既然是一種常見且危險的語言操控手段。從道德、科學到政治,這一技倆無處不在。為了應對它,我們極為需要培養語言與邏輯的敏銳性,並在討論中追求定義清晰與語境完整。正如在YouTube 平台某播客呼蘭胖子所言:「謊言也是一種暴政」。唯有穿透語言操控的迷霧,我們才能捍衛真相,得到更真實的溝通。
……………
https://youtu.be/rOQ5JFdiEK4?si=OOfk0_BzWIxhg8XI
呼蘭胖子:《謊言也是一種暴政》https://youtu.be/tdniqNCt1W0?si=wLLEFOh-O81cPx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