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是個打工仔!|重新定位與公司關係的2大關鍵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總是在思考自己的定位,聽人說過『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發展』,但也常聽到『公司給我多少薪水,我就做多少工作』,不同的觀點讓我覺得很矛盾,到底要怎麼樣認知自己與公司的關係才是正確的呢?」一位年輕的工作者問道。

 

這是很常見的矛盾,我回答:「許多年輕工作者常有這樣的困擾,確實從表面上看員工與公司,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薪水與勞力的交易,但這樣的觀點忽略了工作中更深層的價值交付和雙向互動;其實我們在公司工作不僅是為了獲取薪水,還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和公司創造價值,一方面讓工作成果推動公司發展,一方面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發展機會。

這樣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完成的工作量上,還包括為公司帶來的創新、改善流程、提升效率各方面;從『我能為公司做什麼』的角度來思考,並試著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將自己的成長和公司的需求對接起來,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角色與位置。」

 

朋友聽了之後思考了一下,接著說:「這樣看來,似乎我應該要有更多的主動性,去找出公司需要改進的地方,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對嗎?但我也擔心自己提出的建議會不會被忽視,甚至讓人覺得我是在指責公司、製造問題。」

 

「我理解這個擔憂,在提出建議時要記住一個關鍵原則:『帶著方案做建議,不要眼裡只有問題』,提出的建議必須具備解決方案,並且要具體、可行;如果我們只是一味指出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在批評,或者只是在抱怨,若能夠展示出思考過程中的解決方法,清楚指出這樣做對公司能帶來的實際好處,並提出自己在此提案中能做出的貢獻,那麼這個建議就會更容易被接受

例如要改善某工作流程,自己有能力在其中協助蒐集資料、建立新工具、或是將知識教學給其他同事,將能幫公司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價值,展示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更讓公司看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職場中,無論是員工、主管還是老闆,每個人的行為和動機都受到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驅使,都希望能夠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和回報。

因此,無論是為了升遷、加薪,還是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們都應圍繞著如何提升自己的效用這個目標來規劃,在這個框架下,與大家一起來探討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樣的關係中提出建議或爭取機會。

 

互相付出與回報的試探關係

員工與公司之間常充滿試探性的互動,員工希望了解公司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與回報,而公司則希望確保員工的貢獻能夠帶來價值,這種關係的微妙之處在於,員工和公司是處於一種「互相付出回報」的動態平衡中;而作為員工,我們需要清楚認識到自身在公司中的角色與價值,並基於這些認知來與公司互動

若是將員工與公司之間的互動視為一個專案,這個專案有多個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主管、同事、公司高層等,每一個利害關係人都希望從這個專案中獲得最大利益,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敏感,了解自己在這個「專案」中的定位與貢獻。

員工的價值並非單純由工作時間或出勤天數決定,而是取決於其對公司目標的貢獻,員工在進入公司時應該思考,自己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具體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不僅限於完成日常工作,更應該是通過創新、改善流程或提出建議來提高整體效率和業務表現。

 

帶著價值提出建議、爭取機會

該如何將自己的能力轉化為對公司的建議或爭取機會的行動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的原則,「帶著方案做建議,不要眼裡只有問題」,在提出任何建議或改善方案時,員工需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而非僅僅指出存在的問題。

當發現工作流程中有不合理的環節或可以改進的地方時,不應該只提出「這個流程太慢了」這樣的問題描述,而是要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這個流程的問題主要在於X步驟的時間過長,我建議可以使用Y工具來縮短這部分時間,這樣能提高整體效率,減少延遲。」這樣的建議不僅指出了問題,還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具體化如何帶來改進的好處。

其次,提出建議時,要站在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思考,並向他們展示這些建議如何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標;對於主管,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提高團隊的效率、降低成本或提高業績;對於同事,改善工作環境或流程能帶來更輕鬆的工作體驗;對於公司,要說明這些方案能帶來的具體好處,能如何促進公司的整體目標。

最後,記得將自己放進方案的工作當中,藉此來爭取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才能獲得公司的認可和支持,並取得更多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員工和公司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動態且互相影響的過程。

員工應該清楚自己的價值和定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提案時不僅要關注問題本身,更要提供解決方案,並從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為他們呈現價值,讓自己在職場中不斷成長。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如何打破帕金森定律的魔咒?—激勵員工與管理資源的藝術

職場新鮮人必修思維轉變 — 學習的5個挑戰與解方助你創造可能性

換了位置就該換腦袋! — 幫你觀察職場局勢的2視角+1提醒

 

讓我們有更多連結👇😊

Medium | X | Facebook | Instagram | Threads | Linkedin

avatar-img
319會員
180內容數
使用專案管理與商業分析的角度,分析並分享在職場與商場的所見所聞, 來與CK一起討論職場管理心法 & 人際關係心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K On Board 的其他內容
成長與成功並非等號,成功或許會遲到,但成長從不缺席。 運用商業分析五大步驟,系統性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方向。
獨處並非只有孤獨,而是自我成長的機會,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與自我成長。 透過4個步驟幫你化被動為主動,把獨處轉化為提升專業與個人發展的良機。
社群軟體常營造成功假象,讓人產生自卑和焦慮;透過理解本質,設定個人指標調整心態。 別再與他人盲目比較!學會活在當下、照顧自己,認清不足並積極成長,走出自己的人生。
是否常在職涯發展上陷入二元思維困境?本文教你如何打破非A即B的3個迷思。 不只是投資,更是人生規劃的智慧,使用槓鈴策略來協助打造職涯競爭力與應變力。
居家工作如何兼顧生活與工作?本文教你打造高效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善用專案管理工具,管理時間、空間、工作範疇,助你擺脫過勞,實現自我掌控。
投資是達成財務目標的工具,需明確目的並避免情緒化操作,才能有效管理風險。 掌握投資心法,了解投資的前置作業,並避免4大常見誤區,穩步達成財務目標。
成長與成功並非等號,成功或許會遲到,但成長從不缺席。 運用商業分析五大步驟,系統性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方向。
獨處並非只有孤獨,而是自我成長的機會,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與自我成長。 透過4個步驟幫你化被動為主動,把獨處轉化為提升專業與個人發展的良機。
社群軟體常營造成功假象,讓人產生自卑和焦慮;透過理解本質,設定個人指標調整心態。 別再與他人盲目比較!學會活在當下、照顧自己,認清不足並積極成長,走出自己的人生。
是否常在職涯發展上陷入二元思維困境?本文教你如何打破非A即B的3個迷思。 不只是投資,更是人生規劃的智慧,使用槓鈴策略來協助打造職涯競爭力與應變力。
居家工作如何兼顧生活與工作?本文教你打造高效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善用專案管理工具,管理時間、空間、工作範疇,助你擺脫過勞,實現自我掌控。
投資是達成財務目標的工具,需明確目的並避免情緒化操作,才能有效管理風險。 掌握投資心法,了解投資的前置作業,並避免4大常見誤區,穩步達成財務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壓力和同事關係。在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同時也需要應對各種人際關係問題。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壓力和同事關係。在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同時也需要應對各種人際關係問題。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