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總是在思考自己的定位,聽人說過『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發展』,但也常聽到『公司給我多少薪水,我就做多少工作』,不同的觀點讓我覺得很矛盾,到底要怎麼樣認知自己與公司的關係才是正確的呢?」一位年輕的工作者問道。
這是很常見的矛盾,我回答:「許多年輕工作者常有這樣的困擾,確實從表面上看員工與公司,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薪水與勞力的交易,但這樣的觀點忽略了工作中更深層的價值交付和雙向互動;其實我們在公司工作不僅是為了獲取薪水,還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和公司創造價值,一方面讓工作成果推動公司發展,一方面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發展機會。
這樣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完成的工作量上,還包括為公司帶來的創新、改善流程、提升效率各方面;從『我能為公司做什麼』的角度來思考,並試著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將自己的成長和公司的需求對接起來,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角色與位置。」
朋友聽了之後思考了一下,接著說:「這樣看來,似乎我應該要有更多的主動性,去找出公司需要改進的地方,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對嗎?但我也擔心自己提出的建議會不會被忽視,甚至讓人覺得我是在指責公司、製造問題。」
「我理解這個擔憂,在提出建議時要記住一個關鍵原則:『帶著方案做建議,不要眼裡只有問題』,提出的建議必須具備解決方案,並且要具體、可行;如果我們只是一味指出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在批評,或者只是在抱怨,若能夠展示出思考過程中的解決方法,清楚指出這樣做對公司能帶來的實際好處,並提出自己在此提案中能做出的貢獻,那麼這個建議就會更容易被接受。
例如要改善某工作流程,自己有能力在其中協助蒐集資料、建立新工具、或是將知識教學給其他同事,將能幫公司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價值,展示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更讓公司看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職場中,無論是員工、主管還是老闆,每個人的行為和動機都受到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驅使,都希望能夠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和回報。
因此,無論是為了升遷、加薪,還是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們都應圍繞著如何提升自己的效用這個目標來規劃,在這個框架下,與大家一起來探討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樣的關係中提出建議或爭取機會。
員工與公司之間常充滿試探性的互動,員工希望了解公司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與回報,而公司則希望確保員工的貢獻能夠帶來價值,這種關係的微妙之處在於,員工和公司是處於一種「互相付出回報」的動態平衡中;而作為員工,我們需要清楚認識到自身在公司中的角色與價值,並基於這些認知來與公司互動。
若是將員工與公司之間的互動視為一個專案,這個專案有多個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主管、同事、公司高層等,每一個利害關係人都希望從這個專案中獲得最大利益,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敏感,了解自己在這個「專案」中的定位與貢獻。
員工的價值並非單純由工作時間或出勤天數決定,而是取決於其對公司目標的貢獻,員工在進入公司時應該思考,自己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具體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不僅限於完成日常工作,更應該是通過創新、改善流程或提出建議來提高整體效率和業務表現。
該如何將自己的能力轉化為對公司的建議或爭取機會的行動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的原則,「帶著方案做建議,不要眼裡只有問題」,在提出任何建議或改善方案時,員工需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而非僅僅指出存在的問題。
當發現工作流程中有不合理的環節或可以改進的地方時,不應該只提出「這個流程太慢了」這樣的問題描述,而是要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這個流程的問題主要在於X步驟的時間過長,我建議可以使用Y工具來縮短這部分時間,這樣能提高整體效率,減少延遲。」這樣的建議不僅指出了問題,還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具體化如何帶來改進的好處。
其次,提出建議時,要站在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思考,並向他們展示這些建議如何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標;對於主管,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提高團隊的效率、降低成本或提高業績;對於同事,改善工作環境或流程能帶來更輕鬆的工作體驗;對於公司,要說明這些方案能帶來的具體好處,能如何促進公司的整體目標。
最後,記得將自己放進方案的工作當中,藉此來爭取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才能獲得公司的認可和支持,並取得更多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員工和公司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動態且互相影響的過程。
員工應該清楚自己的價值和定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提案時不僅要關注問題本身,更要提供解決方案,並從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為他們呈現價值,讓自己在職場中不斷成長。
#CarryKuoOnBoard
職場新鮮人必修思維轉變 — 學習的5個挑戰與解方助你創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