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幫助,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陪伴對方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導讀:《助人技巧》第一部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真的在幫助,還是在「解決」?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小明最近壓力很大,對你訴苦:「我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工作做不完,主管又超嚴格……」這時,你會怎麼回應?

A:「這很簡單啊,你就學會時間管理就好!」

B:「我懂你的感受,那主管是怎麼對你的?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可能會選A,直接給建議,因為我們認為「幫助」就是提供解決方案。但在心理學家杰拉德·伊根(Gerard Egan)看來,這種方式其實沒有真正幫助到對方,反而可能讓對方覺得不被理解,甚至更焦慮。

這就是《助人技巧》(The Skilled Helper)這本書的核心之一:幫助,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陪伴對方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raw-image



助人不是「施捨」,而是合作關係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你給朋友建議,結果對方沒聽,還繼續抱怨,讓你覺得白費力氣。

你安慰對方:「別想太多」,但對方反而更生氣,覺得你不理解他。

你想幫助某人改變,但對方好像不想動,甚至開始對你產生抗拒。

為什麼會這樣?

伊根指出,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被「教訓」或「拯救」,而是希望被「理解」與「支持」。這與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義理論相呼應——真正的改變,來自個體內在的動力,而非外部的強迫。


傳統助人 vs. 有效助人

傳統助人 vs. 有效助人

當助人者與對方建立合作關係,而非單向給予幫助時,對方才會真正願意改變。



有效的助人關係,建立在「三大核心能力」上

伊根在書中強調,一個好的助人者,需要具備三種核心能力:

1. 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比「給建議」更重要

你可能會驚訝,真正有效的助人,80% 是傾聽,20% 才是對話。

研究證據: 根據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如果對方覺得自己被傾聽,他們的壓力會降低 40%,並且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如何做到積極聆聽?

眼神接觸(不要邊滑手機邊聽)

適時點頭、回應(「嗯,我懂你的意思……」)

重述對方的話(「你是說主管最近讓你很有壓力?」)

避免打斷,讓對方完整表達

當我們真正聆聽,而不是急著給答案,對方會覺得被理解,才更願意進一步探索解決方法。


2. 同理心(Empathy)——比「安慰」更有力量

很多時候,當朋友說:「我好累」,我們會回答:「誰不累?」、「別想太多。」

但這樣的回應,往往讓對方更難受,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比較」或「勸告」,而是理解與共鳴


同理心 vs. 同情心

同理心 vs. 同情心

心理學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曾說:「同理心不是讓對方好過,而是讓對方知道,他並不孤單。

舉例來說,當朋友抱怨主管很機車,與其說:「別管他啦」,不如這樣回應:

👉 「聽起來你真的很受挫,那主管通常怎麼對你的?」

這樣的回應,會讓對方更願意打開心房,進一步討論問題。


3. 尊重與信任(Respect & Trust)——建立真正的助人關係

你是否曾遇過這種情況?

你找人訴苦,結果對方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讓你覺得自己沒能力。

你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對方敷衍地回應,讓你覺得不被尊重。

伊根強調,助人者要相信對方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把對方當成「弱者」。這意味著:

尊重對方的決定,即使不是你認為最好的選擇

避免過度控制,不要強迫對方改變

建立信任,讓對方知道你的幫助是無條件的

當對方感受到你的尊重與信任,他們才會願意開放自己,真正尋求改變。



真正的助人,是陪伴,而非指導

在《助人技巧》的第一部分,伊根提醒我們:「真正的幫助,來自對方的內在動力,而非外部的建議。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積極聆聽、展現同理心、建立信任與尊重,我們不僅能真正幫助別人,也能讓自己成為更有影響力的人。

所以下次,當有人向你訴苦時,別急著給答案,不妨試試這句話:

👉 「我懂你的感受,那你覺得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關於書籍:《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五版)

raw-image

《助人技巧》是一本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和彼得·桑德伯格(Peter Sandberg)合著的心理學書籍,主要探討了有效的助人技巧,特別是在心理治療、輔導和人際關係中的應用。書中提到的核心思想強調人際互動中對個體的尊重、同理心與理解,並介紹了一些具體的助人技巧,旨在幫助讀者提升在情感支持和人際溝通方面的能力。

出版資料

  • 書名: 《助人技巧》(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 作者: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彼得·桑德伯格(Peter Sandberg)
  • 出版社: 典範出版社
  • 出版年份: 1971年(原版)
  • 語言: 中文


主要內容介紹

本書的內容主要圍繞人際互動和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技巧與方法。羅傑斯提到,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以及「同理心」。他認為,這三者對建立有效的幫助關係至關重要,可以促使被幫助者進行自我探索和改變,從而實現心理健康的改善。


核心概念

  1.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幫助者應無條件接受被幫助者,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與接納。
  2. 真誠:幫助者應該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而非假裝或隱藏自己的感受,這有助於建立信任感。
  3. 同理心:幫助者需深入理解對方的情感和立場,並以此來反映對方的感受,這樣能促進有效的溝通。
avatar-img
5會員
13內容數
風翦樹,生長在強風中的屏東大地,象徵堅韌與不屈。它在困境中彎曲生長,展現生命的力量。對基督徒而言,這是信仰的象徵,提醒我們依靠神,無論風雨如何,都能在逆境中成長。風翦樹也與屏東土地緊密相連,代表我們與自然、文化的和諧共生,將神的愛與祝福傳遞給這片土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身心靈工作者雖與專業諮商師有很大的不同 但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同為助人服務 期盼能將內心感受到的恬靜遼闊 分享給被生活壓得無法喘息的生命旅人 這本書不僅令我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備受肯定的 更像一抹春天和煦的陽光 字字句句柔化了我的心田 作者在書裡分享了幾個引導式冥想(催眠) 還特別詳述其訣竅及步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身心靈工作者雖與專業諮商師有很大的不同 但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同為助人服務 期盼能將內心感受到的恬靜遼闊 分享給被生活壓得無法喘息的生命旅人 這本書不僅令我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備受肯定的 更像一抹春天和煦的陽光 字字句句柔化了我的心田 作者在書裡分享了幾個引導式冥想(催眠) 還特別詳述其訣竅及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