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超典型的 ESFP,多數時候我陽光、樂觀,總是充滿活力!但 ESFP 其實也有強烈的情緒波動,再加上偏敏感的焦慮型人格,讓我有很強烈的分享需求。無論我開心、難過、激動,總有想跟家人、朋友傾訴的慾望。然而,當情真意切的分享換來的卻是「不要不開心啦」、「不要想太多」這樣的回應……
說真的,當這樣的情況一次、兩次、三次發生時,我開始覺得,或許我講這些真的沒什麼意義吧?甚至覺得,是不是自己真的太敏感了?這種無力感,讓我一度選擇封閉自己,直到我意識到,這其實就是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化焦慮為行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何謂習得無助,身為高敏人又該如何好好與它相處~
習得無助是一種心理現象,當你在某些情境下反覆尋求改變卻無法成功,久而久之,便會認為「努力也沒用」,進而選擇放棄。這個概念來自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他的實驗發現,如果動物多次無法逃脫痛苦刺激,最終就算機會擺在眼前,也不會嘗試改變。
在人際關係中,習得無助同樣存在。像我這樣的高敏感人,天生對情緒超敏感,當我們嘗試與親近的人分享情感,卻總是被敷衍、忽視、甚至被潑冷水,這些負面經驗可能讓我們覺得「算了,反正沒有人真的想聽」,最後選擇不再分享,內心變得更加孤單。
這種情況你是不是也曾經遇過?
1. 童年經驗的影響 小時候,爸媽是不是也常對你說:「哭什麼?沒什麼好難過的!」這種被壓抑的經驗,讓我們長大後也無意識地認為「表達情緒是錯的」。
2. 社會文化的影響 在很多文化中,表達脆弱、說出自己的情緒被視為不成熟,甚至是「太矯情」,讓高敏感人更難獲得真正的支持。
3. 關係模式的影響 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長同理他人的情緒,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這樣的關係裡,真的會產生「無論怎麼努力,對方都不會理解我」的無助感。
首先,請告訴自己: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需求是正當的! 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愛鑽牛角尖。
如果家人或某些朋友無法提供你需要的支持,那就轉向能理解你的人!也許是一個朋友、一個支持團體,甚至是心理諮商師。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好的聆聽者,如果你發現某些人總是讓你感覺更糟,那麼你可以選擇保護自己,減少跟他們分享情緒的頻率。
當我們學會自己消化情緒,就不會完全依賴外界來安慰自己。冥想、寫日記、運動,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你可以試著和那些願意聽你說話的人互動,慢慢建立「其實還是有人願意理解我」的正向信念。
習得無助並不是一條單行道,你並不需要永遠困在這種感覺裡。雖然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們,但總有人可以。另外,我也相信自己就是自己最棒的啦啦隊,跟我一樣把感受寫下來,整理成文章,能幫助自己更認識自己,還有產出,簡直是雙贏。
你不是一個人,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還要溫暖。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