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新的觀點,卻很少真正去「重新思考」。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重新思考》一書中,透過心理學與管理學的實證,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知識的人,而是願意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的人。
逆思維
本書的核心理念很簡單——我們不該只當「傳教士」(捍衛信念)、「檢察官」(駁斥異見)或「政治家」(迎合群眾),而應該像科學家一樣,保持開放,勇於質疑自己的觀點,並讓證據來引導我們前進。
🔥 「當你被大火圍困時,唯一的生路可能是自己放火燒出一條逃生路。」
這是一個來自書中的故事:在一場森林大火中,消防員瓦格·道奇發現自己已無法逃離熊熊烈焰。他做了一件違反直覺的事——在自己周圍放火,讓火勢提前燃燒植被,形成一個無可燃物的安全區。最終,他活了下來,而那些照著傳統避火方式奔逃的同伴,卻全數罹難。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經常因為「固有的信念」而讓自己陷入困境?
🔹 我們習慣於「這樣做才是對的」,卻沒想過有沒有更好的解法。
🔹 我們以為「一直努力」就能成功,卻沒發現或許該換條路走。
🔹 我們執著於某個觀點,卻沒意識到,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擁抱不確定性。
但有時候,拋下過去的舊思維,才是真正的轉機。
你一定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當青蛙被放入溫水中,溫度逐漸升高,它會毫無察覺,最終被活活煮死。但科學證據早已推翻了這個說法——真正的青蛙會在水變燙時直接跳出來!
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到底有多少「理所當然的想法」其實是錯的?
🔹 「讀書一定比工作穩定?」但如今許多工作早已顛覆傳統。
🔹 「大公司比較好?」但很多創新者都來自靈活的小團隊。
🔹 「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但選錯方向可能只是在徒勞無功。
我們需要的是「認知靈活度」——不只是接受新的知識,而是願意拋棄過時的舊知識。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但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模式常常陷入這三種角色:
🔹 傳教士模式:相信自己是對的,試圖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 檢察官模式:專注於駁斥別人的錯誤,而不是改進自己的觀點。
🔹 政治家模式:迎合大眾,說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話,而不是追求真相。
而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科學家模式:
🔹 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而不是堅信自己一定對。
🔹 根據新證據調整觀點,而不是死守過去的信念。
🔹 樂於被挑戰,而不是害怕被質疑。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於「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我們看到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時,我們會更容易接受;當我們遇到相反意見時,則會下意識地排斥。我們以為自己在「學習」,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尋找證據來強化原有的偏見。
這不禁讓我反思——我要如何確保自己不是被自己的觀點束縛,而是真正在成長?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一場出色的爭論中,我們的對手不是陪襯物,而是螺旋槳——當我們朝不同方向旋轉時,思維才會真正起飛。」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與人爭論,因為覺得這會導致衝突。但事實上,真正好的爭論,是讓雙方的思維變得更清晰,而不是為了分出勝負。
這讓我重新思考「衝突」的意義:
🔹 「無衝突」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可能只是大家都選擇了沉默。
🔹 「建設性的衝突」才是好的衝突,因為它能激發更好的點子與解決方案。
🔹 不是所有衝突都要避免,而是要學會如何「利用衝突來提升彼此」。
這點在團隊合作、學術討論甚至日常對話中都適用。如果我們能把「爭論」當作「思維的推進器」,那麼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得更加開闊?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重新思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唯一能讓我們保持競爭力的,就是保持思維的靈活性。
不再死守自己的立場,而是樂於接受新觀點、挑戰舊思維,甚至推翻自己的信念。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讀後筆記:
「智慧的象徵,是避免相信進入你心中的每個念頭。
而情緒智商的標誌,是避免內化進入你心裡的每種感覺。」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思維靈活、勇於改變的終身學習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