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後的一周,工作狀態跟工作量整個超級滿載,主要原因來自於年前的單位整併,所以整個部門長大了,自己也從專案性質再多接了一個總務部門,然後就又回到了過半的行政工作範疇。
這是一種很難言喻的觀念,尤其不是要走一個躺平狀態的話,大概會跟從小被教育的努力就會克服的概念有點衝突,如果事情做不完,那我們應該更努力加班,還是做多少是多少然後時間到也是下班,當然也沒這麼絕對,也許加一點班,也許又把工作帶回家繼續弄。
主要也是部門有個比較年輕的夥伴,面對部門調整之後,緊接著又有一堆修繕工作要處理,其他部門彷彿看到組織調整如浮木一般,一直拋出各種需求過來,雖然大主管有提過要把某些工作切出,但這種都會要階段跟步驟,導致夥伴顯然的工作壓力增長。
如果都做不完,應該怎麼分配,什麼狀況可以加一點班,什麼狀況加班也許根本沒效率,更進一步的那些工作可以拋出來,或者是請求更多一點的資源,這對於工作經驗相對少的夥伴,似乎很難捉摸,畢竟自己早期工作也是靠著加班應把很多工作吃完。
用時間努力換取工作完成度,似乎也是一個過程,也許會有前輩或主管提點,但更多時候自己沒有跳下去弄一輪,體驗過完整一個週期,再自己操作一個週期,很難內化成經驗,也許就是那種前人說的一條必經的過程。
這一點就是關鍵的部分,經過每一段經驗有沒有學習跟發現,哪裡實在很卡,有沒有紀錄,有沒有思考可以如何調整下次優化,然後調整測試優化步驟方法或是工具,從而有一套做法,這樣的做法再進一步標準化,就可以照福後輩或是整個單位。
工作需要分類,除了程度之外時間軸也是個參考點,就例如廠商修繕除了特殊狀況也就是九點到五點的區間,有的事情傳給下個步驟,也不一定會有即時的回饋,所以讓自己有某幾段時間的切割就是關鍵,包含了好好正常吃頓飯,定期的運動,不要過少的睡眠,這些時間訂下之後,就有機會找到空檔。
最後還是切回這樣的主題,工作有沒有一些先後順序,與主管及績效高度相關的,與安全度相關,然後可能會被一直煩但其實無法影響什麼的,長期要安排但短期還好的,這些東西能夠寫下來,能夠分類,透過紙本或電腦檔案,就可以冷靜地歸類,特別紙本,其實在書寫的過程也是一種沉澱與思考,是我常用的方法。
這些工作排序,心理建設,然後依序逐漸地完成工作項目,有一些項目也許最後根本也不需要執行,或是被新的工作完全覆蓋,然後改來改去,能否冷靜處理,也不要把情緒帶回到家中,應該會是整個體悟的最大價值
事情其實做不完,不是你的問題,你只需要安排好順序,就好了。
#近期工作有感
#這禮拜要海外挑移工下禮拜來分享
#人事阿崴 #HRfromZero #人事第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