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子習慣》到《我可能錯了》:在改變與放下之間,用微習慣和心靈智慧成就更自由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本書,我時不時會重讀,叫 《原子習慣》

它教會我一件事:改變,不需要靠衝動的大決定,而是每天 1% 的微小累積。

raw-image


這個概念聽起來簡單,卻足以讓一個原地踏步的人,找到往前走的方法。我開始寫作,開始整理思緒,讓混亂的腦袋變得清晰。這個小小的習慣,看似微不足道,卻改變了我的人生。


但當我努力建立習慣,追求成長時,我遇見了《我可能錯了》

這本書來得突然,卻帶來一場衝擊與極大的療癒。


它的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曾是瑞典經濟學家,26 歲時放下一切,跑去泰國森林修行 17 年,學習如何與無常共處。後來,他還俗,卻與憂鬱症與漸凍症搏鬥。他的經歷告訴我:真正的自由,不是無所不能,而是學會放過自己。


raw-image


書裡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這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總以為「我是對的」,是一種堅定,卻沒發現,這種想法可能是有毒的。它讓我們和人對立,讓我們和自己較勁,甚至讓我們忘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這時,我才發現,這兩本書,其實是在談同一件事——


改變,不只是行動。


改變,也包括「放下」——放下執念,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



習慣養成:改變的開始,但不是終點

《原子習慣》告訴我,每天進步 1%,一年後,會成長 37 倍。


這聽起來令人興奮,但現實中,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我們過度追求「進步」,會不會也陷入了「還不夠好」的焦慮?

  • 我開始了一個習慣,但一旦中斷,就覺得自己又失敗了。
  • 我努力維持規律,但還是時常懷疑:「這樣夠嗎?」
  • 即便成長了,還是焦慮下一步該怎麼走。


習慣,讓我們變好。


但如果習慣的背後,是一種「我一定要變得更好,否則不值得被喜歡」的信念,

那麼,這樣的改變,真的能讓人快樂嗎?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改變,不是「做更多」,而是「找到平衡」


我們真的需要「更努力」嗎?


還是,我們該學習,如何與「不確定」共處


在《我可能錯了》中,Björn 說了一句話:

「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對自己傷害最大。」


我們總覺得,人生應該有標準答案,但真相是——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變化,學會調整。


這不代表我們不努力,而是:


當你努力過了,還是無法改變什麼時,該學會「放下控制」;


當你感到迷茫時,該學會「允許自己不知道答案」。


這就是行動與心靈的平衡。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如何找到改變與放下的平衡?

1. 習慣是幫助你,而不是束縛你

停止「完美主義」,允許自己偶爾中斷。


如果今天沒運動,沒關係,明天繼續就好。關鍵在於「長期持續」,而不是「不容許犯錯」。


2. 學會與「不確定」共處

不要急著找到所有答案,有時候,允許自己「不知道」,反而會減少焦慮。


沒人能規劃好 10 年後的路,與其糾結,不如專注於眼前能做的事。


3. 偶爾放慢,感受當下

不是所有的成長,都需要靠「做更多」。有時候,「不做」也是一種選擇。


別讓所有的時間都被「目標」填滿,學會留一點空白,讓自己真正休息。



讓改變成為自由,而非枷鎖


這兩本書,教會我一件事:

真正的成長,不只是「前進」,而是學會「放下無謂的內耗」,讓自己走得更輕鬆。

  • 《原子習慣》 告訴我:改變,從每天微小的行動開始。
  • 《我可能錯了》 告訴我:成長,不只是做更多,而是學會放下內心的糾結。


一個是行動的指南,一個是心靈的大門。


當兩者結合,你才會發現,真正的改變,其實並不費力,而是水到渠成。



寫給正在尋找方向的你


如果你曾因為「沒辦法堅持習慣」而自責,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如果你努力過了,卻還是覺得卡住了——


那麼,這兩本書,會給你一個更完整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直「做更多」,


你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讓成長,成為自由,而非壓力。


願你在人生的路上,


既能踏實前進,也能自在放下。


因為,最好的改變,不是讓你更累,


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avatar-img
11會員
16內容數
內容創作者|市場觀察者|品牌思維實踐者 我寫市場趨勢、職場洞察、內容行銷, 有時拆解產業現象,有時只是記錄身邊的真實故事。 寫作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提問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誠實的公關人 的其他內容
說明如何有效利用 AI 輔助學習和工作,並提供實際案例和技巧。AI 作為學習的工具,可以輔助整理資訊、訓練批判性思考和模擬真實情境。文章並提供提升 AI 產出品質的三個技巧:拆解問題、對比思考和轉換表達方式,並以 LINE AI 小幫手和英語口說練習為例,說明 AI 的應用。
93歲張忠謀近期接受英文訪談,談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他反對台積電以績效考核為名裁員的事件。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包含重視經驗、長期發展,以及影響力並非取決於管理人數,而是關鍵決策的影響等。文章也點出績效考核的陷阱,並分析張忠謀的成功之道以及其發聲時機的深層意義,呼應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和地緣政治局勢。
本文探討2025年短影音經營的策略,並非單純鼓勵,而是協助讀者釐清自身是否適合投入。文章從克服發片恐懼、理解演算法推薦機制、滿足觀眾需求、面對激烈競爭,以及持續產出的重要性等面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並提供一系列提問,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人生的前 40 年是為別人而活,後 40 年才是為自己。」——榮格 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適應世界,努力成為社會期待的樣子。但有一天,你是否會開始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們做出的選擇,往往不是真的選擇,而是長年養成的模式。當你開始向內探索,人生的方向,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天進公司,總是覺得「醒不過來」?試過咖啡、滑手機還是無效?其實,你的問題不是累,而是大腦沒真正休息過。資訊過載讓你的專注力被無數雜訊稀釋,而解方可能比你想的更簡單——5 分鐘的冥想,就能讓你的大腦像重新開機一樣恢復清晰。這不是玄學,而是 Google、Apple 等頂尖企業員工每天都在做的事。
說明如何有效利用 AI 輔助學習和工作,並提供實際案例和技巧。AI 作為學習的工具,可以輔助整理資訊、訓練批判性思考和模擬真實情境。文章並提供提升 AI 產出品質的三個技巧:拆解問題、對比思考和轉換表達方式,並以 LINE AI 小幫手和英語口說練習為例,說明 AI 的應用。
93歲張忠謀近期接受英文訪談,談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他反對台積電以績效考核為名裁員的事件。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包含重視經驗、長期發展,以及影響力並非取決於管理人數,而是關鍵決策的影響等。文章也點出績效考核的陷阱,並分析張忠謀的成功之道以及其發聲時機的深層意義,呼應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和地緣政治局勢。
本文探討2025年短影音經營的策略,並非單純鼓勵,而是協助讀者釐清自身是否適合投入。文章從克服發片恐懼、理解演算法推薦機制、滿足觀眾需求、面對激烈競爭,以及持續產出的重要性等面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並提供一系列提問,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人生的前 40 年是為別人而活,後 40 年才是為自己。」——榮格 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適應世界,努力成為社會期待的樣子。但有一天,你是否會開始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們做出的選擇,往往不是真的選擇,而是長年養成的模式。當你開始向內探索,人生的方向,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天進公司,總是覺得「醒不過來」?試過咖啡、滑手機還是無效?其實,你的問題不是累,而是大腦沒真正休息過。資訊過載讓你的專注力被無數雜訊稀釋,而解方可能比你想的更簡單——5 分鐘的冥想,就能讓你的大腦像重新開機一樣恢復清晰。這不是玄學,而是 Google、Apple 等頂尖企業員工每天都在做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Thumbnail
 微小改變,巨大成果!掌握《原子習慣》,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重大改變!   #習慣的力量 #習慣循環 #四大法則 #習慣堆疊 #兩分鐘法則 #環境設置 #身份認同 #追蹤進度 #改變壞習慣 #微小改變   1. 習慣的力量 - 小習慣的累積效應強大,微小改變帶來顯著成果。   - 💪 小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像是《原子習慣》的實踐版,如果說《原子習慣》是理論,《原子時間》就是在生活中實際行動,並配合生活的各種突發事件彈性調整的紀錄。 作者教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茫然,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是(being) 而非 成為(becoming) 也不是改變 要培養好習慣是不容易的 但這本書教你怎麼一步一步獲得好習慣 他教會了我很多 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Thumbnail
每個人生的經驗都在教導我們一件事:只要你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以複利計算,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 原子習慣指的是微小的改變、微不足道的增長、百分之一的改善。 而行為的改變便始於覺察。 成功,便是來自於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它是數百個微小的改善,所累積起來的成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Thumbnail
 微小改變,巨大成果!掌握《原子習慣》,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重大改變!   #習慣的力量 #習慣循環 #四大法則 #習慣堆疊 #兩分鐘法則 #環境設置 #身份認同 #追蹤進度 #改變壞習慣 #微小改變   1. 習慣的力量 - 小習慣的累積效應強大,微小改變帶來顯著成果。   - 💪 小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像是《原子習慣》的實踐版,如果說《原子習慣》是理論,《原子時間》就是在生活中實際行動,並配合生活的各種突發事件彈性調整的紀錄。 作者教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茫然,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是(being) 而非 成為(becoming) 也不是改變 要培養好習慣是不容易的 但這本書教你怎麼一步一步獲得好習慣 他教會了我很多 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Thumbnail
每個人生的經驗都在教導我們一件事:只要你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以複利計算,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 原子習慣指的是微小的改變、微不足道的增長、百分之一的改善。 而行為的改變便始於覺察。 成功,便是來自於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它是數百個微小的改善,所累積起來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