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評停不下來?為何我們對「負面評論」上癮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甚至上癮。即使它讓你難受,卻又戒不掉,彷彿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犯錯、不鬆懈。

但,這真的對你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在消耗你的能量?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我批評上癮?這背後其實有一套心理機制。

raw-image

1. 為何我們會對自我批評上癮?

(1)錯把「負面評論」當成成長的捷徑

有些人認為:「我越嚴格要求自己,就會進步得越快。」於是,他們習慣用最嚴厲的語言對待自己,例如:

  • 「我怎麼這麼差?」
  • 「別人都做得到,只有我做不好!」
  • 「如果我不批評自己,就會變懶惰。」


這種想法來自一種錯誤的信念——覺得越痛苦就越有進步。但事實上,過度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更優秀,反而會讓你更加焦慮,甚至不敢嘗試新挑戰,因為你害怕失敗後的那場「內心折磨」。


(2)內心的「假安全感」:先批評自己,別人就傷不了我

有時候,自我批評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讓我們在面對外界評價時,能夠降低受傷的感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境?

  • 在別人批評你之前,你先貶低自己,這樣即使對方真的說了什麼,你也不會太難受。
  • 你害怕失敗,所以提前告訴自己「我一定做不好」,這樣結果真的不理想時,至少不會太失望。


這種「先打自己一巴掌」的心態,讓你感覺掌控了一切,但也讓你越來越不敢冒險,越來越害怕犯錯。


(3)大腦的「習慣迴路」:負面思考變成自動模式

如果長期習慣自我批評,你的大腦會自動建立一條**「負面回饋神經迴路」**,讓你不經思考就進入「批評模式」。

這有點像開車時,你已經習慣了某條路線,即使知道有更好的捷徑,你還是下意識地走原來的路。當自我批評變成習慣,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是責備自己,而不是尋找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知道負面思考對自己沒有幫助,但一旦犯錯,還是忍不住開啟「自我貶低模式」


(4)錯把「痛苦」當作努力的證明

許多人從小被灌輸「成功來自努力」,但他們誤解了努力的真正含義。

「努力」不等於「讓自己痛苦」。


當你對自己越嚴苛,內心的疲憊感也越強烈,而這種疲憊可能讓你產生「我真的很努力」的錯覺。

但這樣的努力真的有效嗎?還是它只是讓你消耗更多精力,卻沒有真正前進?


2. 如何擺脫自我批評的惡性循環?

✅ 1. 覺察你的內心語言:轉換對話方式


當你察覺自己開始批評時,試試這樣轉換語言:

  • 「我怎麼這麼笨?」 → 「這次沒做好,但我可以學到什麼?」
  • 「我就是個失敗者。」 → 「我今天遇到困難了,但這不代表我永遠不行。」

關鍵不是否定問題,而是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面對自己。


✅ 2. 問自己:「這句話真的有幫助嗎?」


當你陷入自我批評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

👉 「這句話能讓我進步嗎?」

👉 「這樣批評自己,真的能幫助我更快解決問題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只是在消耗自己,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 3. 練習「溫柔但誠實」的自我對話


許多人害怕停止自我批評,因為擔心自己會變得懶散、沒有動力。但事實上,你可以既誠實又溫柔地對待自己,例如:

🚫 不要說:「你怎麼這麼沒用?」

改成:「這次沒做好,但我知道下一次該注意什麼。」

這種改變不會讓你變得懶散,反而能幫助你真正進步。


✅ 4. 停止與別人比較,回到自己的步調


很多時候,自我批評的來源來自「比較心態」。當你看到別人成功,你會忍不住想:「為什麼他們都做得到,而我不行?」

但請記住,每個人的成長速度不同,你唯一要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

與其陷入「我不如別人」的內耗,不如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來讓自己變得更好?」


結語:別再讓自我批評成為你的絆腳石


你無法完全消除負面想法,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它們控制你。

遇到困難時,問自己:這是一個讓我變強的機會,還是只是在消耗我的能量?


如果是後者,那麼你該學會放下,而不是繼續讓自己內耗。

🔹 與其批評自己,不如學會理解自己。

🔹 與其陷入內耗,不如專注於成長。

🔹 與其害怕失敗,不如勇敢邁出下一步!


停止無意義的自我批評,轉而培養真正能讓你變好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自己走得更輕盈、更穩健,也更有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81會員
329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Thumbnail
2025/04/28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回顧先前諮詢時,發現「內在批評」是個案們最常遇到的阻礙之一,包含我,也曾為此動彈不得。 它會在各種時刻衝出來,霸佔大腦主控台,大聲放送著:「我覺得我很糟」、「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我不夠好」、「我還沒準備好」、「別人都做到了,我還在這裡」等等。
Thumbnail
在回顧先前諮詢時,發現「內在批評」是個案們最常遇到的阻礙之一,包含我,也曾為此動彈不得。 它會在各種時刻衝出來,霸佔大腦主控台,大聲放送著:「我覺得我很糟」、「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我不夠好」、「我還沒準備好」、「別人都做到了,我還在這裡」等等。
Thumbnail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Thumbnail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Thumbnail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別人都比我強」嗎?真正拖累你的,其實不是能力,而是你內在的「負面評論」。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災難化思維,這些悄悄藏在我們腦中的語言,讓我們焦慮、害怕、甚至不敢行動。本文會帶你認識 5 種最常見的隱性自我負面對話,並教你如何轉換思維,讓內在聲音變成支持你的力量!
Thumbnail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別人都比我強」嗎?真正拖累你的,其實不是能力,而是你內在的「負面評論」。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災難化思維,這些悄悄藏在我們腦中的語言,讓我們焦慮、害怕、甚至不敢行動。本文會帶你認識 5 種最常見的隱性自我負面對話,並教你如何轉換思維,讓內在聲音變成支持你的力量!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聽到別人鼓勵你應該更有自信一點的時候感到心虛?或是當別人列舉出你的優點時卻忍不住反駁,始終讓自己陷入不自信的氛圍裡,如此的現象到底是從何塑造而來的呢? 或許我們可以回溯自童年的時光,到底是被鼓勵得多,抑或是被嫌棄到一無是處?這都關乎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與定義,也對未來面對許多事物會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聽到別人鼓勵你應該更有自信一點的時候感到心虛?或是當別人列舉出你的優點時卻忍不住反駁,始終讓自己陷入不自信的氛圍裡,如此的現象到底是從何塑造而來的呢? 或許我們可以回溯自童年的時光,到底是被鼓勵得多,抑或是被嫌棄到一無是處?這都關乎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與定義,也對未來面對許多事物會
Thumbnail
一旦有人試圖向我們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我們就會開始有些情緒反應。
Thumbnail
一旦有人試圖向我們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我們就會開始有些情緒反應。
Thumbnail
在準備考試的過程當中,總是會設立目標,或是遭遇到挫折。 是否會在目標沒有達到,或是遇到挫折時,心中「早知道」的後悔感不斷在腦中噴湧出來呢? 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之間,是一個後悔的深淵。 我們常常會因為跌落其中,而產生自我批評的聲音。 「 「早知道」我OO就可以VV,後悔的句型,伴隨而
Thumbnail
在準備考試的過程當中,總是會設立目標,或是遭遇到挫折。 是否會在目標沒有達到,或是遇到挫折時,心中「早知道」的後悔感不斷在腦中噴湧出來呢? 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之間,是一個後悔的深淵。 我們常常會因為跌落其中,而產生自我批評的聲音。 「 「早知道」我OO就可以VV,後悔的句型,伴隨而
Thumbnail
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可以稱做成功人士?是富可敵國的企業家,還是你那過著恬淡生活的鄰居。但不論答案為何,當你仔細思考這些人的共通特質時,都將發現這些特質最終往往會指向本書討論的核心──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
Thumbnail
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可以稱做成功人士?是富可敵國的企業家,還是你那過著恬淡生活的鄰居。但不論答案為何,當你仔細思考這些人的共通特質時,都將發現這些特質最終往往會指向本書討論的核心──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
Thumbnail
「”我沒有做好” vs “沒做好的我不好”」這句很經典。 這一直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即便是2年後的我,有時都會不小心掉進這樣的情緒陷阱中。尤其是對身邊親近的人,特別會讓自己失去理智,把別人”善意的提醒”,或是”無心的比較”給聽進心裡,任其無限發酵…
Thumbnail
「”我沒有做好” vs “沒做好的我不好”」這句很經典。 這一直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即便是2年後的我,有時都會不小心掉進這樣的情緒陷阱中。尤其是對身邊親近的人,特別會讓自己失去理智,把別人”善意的提醒”,或是”無心的比較”給聽進心裡,任其無限發酵…
Thumbnail
當你內心出現以下的聲音時, 很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批判型的自我狀態。 批判型的自我狀態容易帶來壓力, 也會造成身心的失衡。 以下三種方式是常見的錯誤應對喔!
Thumbnail
當你內心出現以下的聲音時, 很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批判型的自我狀態。 批判型的自我狀態容易帶來壓力, 也會造成身心的失衡。 以下三種方式是常見的錯誤應對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