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自我批評 」,然後又「 強迫積極」?為何我們總在兩端擺盪?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我們到底是在成長,還是在消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你犯了一個小錯,心裡立刻冒出:「怎麼這麼笨?怎麼會這樣?」接著,你意識到自己太負面了,於是開始強迫自己樂觀:「沒關係!正向思考,一切都會好起來!」


但這種「自我批評 → 強迫積極」的循環,真的讓你變得更好嗎?還是只是讓你情緒擺盪,越來越疲憊

事實上,很多人陷入這種內耗的模式,卻沒有察覺。當我們把批評當成「進步的動力」,又把強迫樂觀當成「治癒的藥方」,最終卻發現,這兩者都無法真正讓我們前進。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極端擺盪?這背後的心理機制,可能比你想的更有跡可循。

raw-image

1. 第一階段:負面評論,讓人陷入自我內耗


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自我批評,彷彿只有痛苦的反省,才能確保自己不再犯錯。這種批評可能是:

  • 「我怎麼這麼沒用?」(全盤否定)
  • 「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只有我不行?」(比較焦慮)
  • 「如果當初更努力一點就好了!」(後悔無限迴圈)

這些負面評論會讓人產生焦慮、自責,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而且,我們的腦袋很愛放大這些聲音,因為它試圖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但問題是——如果這種批評只是帶來內耗,而沒有讓我們採取行動,那它就毫無意義。

📌 為何我們會習慣這樣批評自己?

錯把痛苦當成成長的證明:「我越痛苦,代表我越有在反省。」

先責備自己,來降低失敗的痛苦:「如果我先承認自己很糟糕,就不會更失望。」

習慣負面語言,讓大腦建立了批評迴路——久而久之,批評自己變成了自動反應。


但問題是,人無法長期承受這種高強度的內在折磨,於是我們會試圖尋找「解藥」,這就是第二階段——強迫積極


2. 第二階段:強迫積極,讓人壓抑真實感受


當我們覺得自己「太負面」時,會下意識地想要擺脫這種痛苦,於是開始強迫自己樂觀:「不要這樣想,要正向!」、「沒事的,一切都會變好!」、「我一定可以做到!」

看起來很正能量對吧?但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正向思考」是來掩蓋真實感受,而不是解決問題,那麼它只是另一種情緒壓抑。

📌 為何強迫積極無法真正幫助我們?

它忽略了問題的根源:「不要想太多!」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還沒解決。

它讓人產生壓抑感:「我應該樂觀!」但內心卻仍然充滿壓力與自責。

它讓人對現實產生錯誤期待——以為「正向思考」能改變一切,但當現實不如預期時,反而會更加失望。


所以,強迫自己樂觀,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人累積更多情緒壓力。最終,當「正向思考」的效果破滅時,我們又會回到負面批評的狀態,陷入無限的內耗循環。


3. 為什麼這兩者會形成「擺盪循環」?


這種「負面評論 ↔ 強迫積極」的循環,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行為」——

當我們受不了痛苦時,就會轉向另一個極端來尋找解脫。

  • 我們太痛苦,所以需要「假積極」來安慰自己。
  • 但這種樂觀是強迫的,於是當現實無法配合時,又會回到負面批評。

🔄 這就像是在高空盪鞦韆,一邊是「自我攻擊」,另一邊是「強行樂觀」,來回擺盪,卻從未真正落地。


4. 如何擺脫這種極端擺盪?


真正的成長,不是「批評自己」,也不是「催眠自己樂觀」,而是「理性面對自己,溫柔但誠實地調整行動」

✅ 1. 不逃避負面情緒,但也不讓它主導一切

如果你犯錯了,允許自己感到難過,但不要讓這種情緒定義你。你可以說:「這件事讓我很挫折,但這並不代表我無能。」

✅ 2. 用「理性積極」取代「強迫積極」

與其說「沒關係!我最棒!」,不如說:「這次我遇到困難了,那我可以學到什麼?」這樣的思考方式,能夠真正幫助你調整策略,而不是只是情緒上的安慰。

✅ 3. 停止貼標籤,專注在下一步行動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批評自己時,問自己:

🚫 「我是不是太差勁了?」 → ✅ 「這次的錯誤,我可以怎麼改進?」

🚫 「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好?」 → ✅ 「下一次我要怎麼做得更好?」


成長不是來自痛苦,而是來自更有效的思考與行動


結語:找到情緒的平衡點,才能真正前進


不要讓自己陷入「批評 → 偽裝樂觀 → 失望 → 再批評」的無限循環。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內心責備,提醒自己:「這樣的批評真的對我有幫助嗎?」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強迫積極,提醒自己:「這樣催眠自己,真的解決了問題嗎?」


最終,真正的成長來自:理解自己的情緒,接受現狀,然後找到真正可行的進步方式。

你不需要批評自己才能變好,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樂觀才能前進。


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才是真正的成長之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84會員
322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正向思考變成了現代人必需的生存條件,為了變得正向充滿正能量,各種課程、學習接踵而來。因為不夠正向快樂而焦慮,思考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也許接受自己最真實的狀況,即使是悲觀、負面的樣子,也是成長的重要一部分。
Thumbnail
當正向思考變成了現代人必需的生存條件,為了變得正向充滿正能量,各種課程、學習接踵而來。因為不夠正向快樂而焦慮,思考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也許接受自己最真實的狀況,即使是悲觀、負面的樣子,也是成長的重要一部分。
Thumbnail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Thumbnail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Thumbnail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我真的很糟糕」—這些話你是不是也曾對自己說過?自我否定像個漩渦,一旦掉進去,我們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不夠好,甚至放棄所有機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沒辦法」。自我否定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但你並不是真的無能,而是還沒看見自己的力量。或許試著問自己:「如果我試著相信自己,會發生什麼?」
Thumbnail
「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我真的很糟糕」—這些話你是不是也曾對自己說過?自我否定像個漩渦,一旦掉進去,我們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不夠好,甚至放棄所有機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沒辦法」。自我否定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但你並不是真的無能,而是還沒看見自己的力量。或許試著問自己:「如果我試著相信自己,會發生什麼?」
Thumbnail
肯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從小我們活在把比較當養分的世界,處處提醒人有多麼不足。很多時候心情起起伏伏,有時候終於覺得自己還不錯,終於能肯定自己;有時候遭遇了一些挫折,心情又跌落谷底,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
Thumbnail
肯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從小我們活在把比較當養分的世界,處處提醒人有多麼不足。很多時候心情起起伏伏,有時候終於覺得自己還不錯,終於能肯定自己;有時候遭遇了一些挫折,心情又跌落谷底,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
Thumbnail
最近執行一個工作的專案,執行的結果很不理想,跟預期的落差滿大,覺得很自責,感覺自己辜負了合作的案主的期待。 剛好最近在練習接納自己這個課題,我覺得什麼情況下最難接納自己呢? 我覺得就是像這樣的時刻。 當自己所做的事,跟自己期待的結果不符合,我往往會第一時間就責備自己。 「天啊!我怎麼這麼
Thumbnail
最近執行一個工作的專案,執行的結果很不理想,跟預期的落差滿大,覺得很自責,感覺自己辜負了合作的案主的期待。 剛好最近在練習接納自己這個課題,我覺得什麼情況下最難接納自己呢? 我覺得就是像這樣的時刻。 當自己所做的事,跟自己期待的結果不符合,我往往會第一時間就責備自己。 「天啊!我怎麼這麼
Thumbnail
妳常常自我批判嗎? 是否習慣聚焦在還沒做到的部分,卻視做到為理所當然? 有發現腦海裡的內建播放,總是重複自我否認的循環? 還會過度檢討自己哪裡還不夠好,甚至為此感到自我厭惡? 內在小劇場日復一日,透由不同情境上演自我攻擊。好似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盡頭。因無論做到或得到與否,都仍對自己和現狀感到不
Thumbnail
妳常常自我批判嗎? 是否習慣聚焦在還沒做到的部分,卻視做到為理所當然? 有發現腦海裡的內建播放,總是重複自我否認的循環? 還會過度檢討自己哪裡還不夠好,甚至為此感到自我厭惡? 內在小劇場日復一日,透由不同情境上演自我攻擊。好似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盡頭。因無論做到或得到與否,都仍對自己和現狀感到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