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要做個運動,讀點書。但回到家發現已經10點,感覺也做不了甚麼事了,乾脆打開手機看影片,睡前又努力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做點甚麼。
大學中午一休就是1.5個小時,吃飯、走路、人擠人後剩下的自由時間可能不到30分鐘,這個時候你會做點什麼呢?
讀書?複習?做報告?
先說我,我會對剩不到半小時感到灰心(說是僥倖好像也可以),然後拿起手機看最新的綜藝,哈哈,我一直很想看這集。
我是一個對時間有點強迫的人,如果沒有完整的一段自由時間,我就會把那段時間視為「無效」。不但不想做任何事,開始做了也會一直關注時間,好像有個無形的壓力追著我跑。
對時間的完美主義讓我錯失了很多零碎,甚至可以說上完整的時段(比如1、2個小時)。
不懂得利用時間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不少,甚至是親身體會(這篇文章發布前幾天我才經歷過漏看文件上的某條注意事項,得重跑一趟)。
結果就是考試抱佛腳,作業趕死線,要交的東西一樣沒帶,要看的文件一章沒動。
前陣子發現這個問題後,我發現我對於任務有奇怪的強迫症,開始思考為甚麼我一定要在完整的時間內才能做事。我得出兩個原因:
一來一往,正事做的心不在焉,自己的事也沒辦法好好投入。
讀完深度學習力後,我開始學著將我的作業分成三塊或更多,讓我每天只要完成一點點事:
要寫作就先把想到的內容打下來。
要把作業做完就先打好標題跟檔案名。
各位,我只能說非常有效。不會因為待辦焦慮了,不會因為沒有進度壓力很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讚嘆...)。
一開始真的很難習慣,總想要再多做一點,多做一點。但我會強迫自己把所有相關的文件、資料都先關掉,轉頭去做別的事,日復一日也慢慢習慣每天推一點進度的感覺。
最後,這篇文章是我在中午剩20分鐘的狀況下寫的,恭喜我不會再僥倖地打開昨天剛更新的綜藝了。
如果你想聽我分享更多我怎麼做、閱讀心得或反思的話,歡迎追蹤或成為會員!
我是圖書管理員,與你分享我對自己的反思與心得,希望你也能有所收穫,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