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的自我中心:從「別人不懂我」到「世界圍繞我」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關係透明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引言:你是否也曾這樣想?


「我以為你會懂的……」
「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在遷就?」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沒有人看到?」

這些念頭,或許你曾閃過、感受過,甚至深陷其中卻未察覺。它們並不尖銳,甚至聽起來有點無辜,但卻像是水面下的暗流,悄悄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這不是驕傲,也不是自戀,而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的 「隱性自我中心」


人天生是自我中心的,這沒什麼錯

我們的生命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世界就像是為我們而運轉的。嬰兒一哭,便有人來餵食、哄抱、擦拭淚痕。這種「我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什麼」的全能感,是每個人成長初期的基礎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逐漸學會了「世界並非圍繞自己運行」,我們開始適應、讓步、學習理解他人。然而,這份「隱性的自我中心」卻沒有真正消失,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藏在我們的思維模式裡,在人際互動、職場溝通、親密關係中悄悄運作。

如果你曾因為「對方沒有主動關心自己」而感到受傷,因為「別人沒看見你的努力」而委屈,或者因為「某人沒有按照你的預期行動」而生氣——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帶給你一些不同的視角。

raw-image

五種隱性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

1. 投射式期待:「如果你在乎我,就應該懂我」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在低潮時,希望朋友主動關心?在吵架時,希望對方能「自動」明白自己的委屈?你沒說出口,但內心卻暗暗期待:「如果他真的在乎我,就該知道我的感受。」

但世界不是讀心遊戲,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忙著處理自己的煩惱。我們以為自己的情緒很明顯,但對方未必能察覺。我們以為沉默已經說明了一切,但對方可能只感受到距離。

如何換個角度?

試著表達,而不是等待被察覺。與其期待對方「該懂」,不如讓自己的需求變得可見。



2. 自我參照式解讀:「他這樣做,一定是因為我」


「他沒有回我訊息,是不是在生氣?」
「主管開會時表情嚴肅,是不是對我不滿?」
「朋友最近有點冷淡,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這種習慣性將他人行為與自己聯繫的思維模式,會讓人無端承擔許多不必要的焦慮。但事實是,對方可能只是忙碌、疲憊,或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完全沒有想那麼多。

如何換個角度?

下次當你產生「這是因為我嗎?」的念頭時,先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他們的行動未必與你有關。試著換個可能性:「也許他只是剛好沒看到訊息」、「也許主管只是昨晚沒睡好」。



3. 需求優先思維:「為什麼總是我要遷就?」


當計畫被改變時,你會不會覺得:「為什麼總是我要配合別人?」
當需要等待時,你會不會心裡不耐:「為什麼他們不能快點?」
當對方沒有按照你的方式做事時,你會不會覺得:「這樣根本不對啊!」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前面,覺得別人應該要體諒我們、配合我們。但同時,對方或許也在心裡默默問著:「為什麼我要遷就你?」

如何換個角度?

試著在不耐煩或不滿時,問自己:「如果角色對調,我會怎麼想?」這不代表我們不該表達需求,而是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我們的需求,並不比別人更優先。



4. 自我合理化:「這不是我的錯,我是被逼的」


「我發脾氣是因為他先惹我的。」
「我沒有辦法拒絕,因為他讓我很難開口。」
「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沒有選擇。」

當我們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界,就像是在為自己找到一個「無可避免的理由」。這讓我們免於內疚,卻也剝奪了我們改變的可能性

如何換個角度?

當你下次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時,試著問問自己:「真的完全沒有選擇嗎?」也許不容易,但你依然擁有微小的主導權,而那正是改變的開始



5. 單向公平:「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


「我已經做這麼多了,為什麼他卻不回應?」
「我每次都先關心對方,為什麼沒有人主動關心我?」
「如果他這麼對我,那我也沒必要對他好。」

我們總以為關係是對等的,但事實上,人與人的互動並不是一場嚴格的交易。有些人天生就比較不善表達,有些人只是還沒學會回應。有時,當我們願意主動踏出一步,這份善意才有機會流動起來。

如何換個角度?

別讓善意成為一場計算。試著給出,不帶著期待,然後觀察關係如何轉變。



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也會開始看見世界


自我中心不是錯,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是,有時候,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狹隘,讓我們困在「別人為什麼不懂我」的失落裡。

但當我們開始換個角度,開始理解「這不是只有我」,開始學會表達、學會等待、學會理解——我們的世界,會慢慢變得寬廣。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學會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84會員
32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當你說「我不知道我的卡點」,不代表你不努力、不認真,而是你還沒找到能安心說出混亂的空間。你不是沒想法,而是想法太多、說不清楚。這不是無能,而是正在理解自己的過程。卡住沒關係,重要的是你願意停下來,慢慢看清楚,慢慢走出去。
Thumbnail
2025/04/23
當你說「我不知道我的卡點」,不代表你不努力、不認真,而是你還沒找到能安心說出混亂的空間。你不是沒想法,而是想法太多、說不清楚。這不是無能,而是正在理解自己的過程。卡住沒關係,重要的是你願意停下來,慢慢看清楚,慢慢走出去。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看待他人評價自己的兩種角度,提到了人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其實是自己的內在反映,並且強調了重視自我認知不受外界評價左右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深入並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看待他人評價自己的兩種角度,提到了人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其實是自己的內在反映,並且強調了重視自我認知不受外界評價左右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深入並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太依賴他人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學會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受傷,不要讓自己迷失。這篇文章分享了發現自己內心強大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保護和提醒。
Thumbnail
太依賴他人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學會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受傷,不要讓自己迷失。這篇文章分享了發現自己內心強大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保護和提醒。
Thumbnail
似乎看懂了自己為何一直在關係裡內粍。也明白所有外在的呈現,皆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及作不作為。雖然不能肯定是否能就此擺脫,但是有認知到這是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對於未來依舊充滿未知,這樣的心情就如同走在迷霧般,也唯有靠自己撥開層層的迷霧才能有獲得清明的一天。 過去的自己太過於感性,因為把生活的重心放錯地
Thumbnail
似乎看懂了自己為何一直在關係裡內粍。也明白所有外在的呈現,皆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及作不作為。雖然不能肯定是否能就此擺脫,但是有認知到這是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對於未來依舊充滿未知,這樣的心情就如同走在迷霧般,也唯有靠自己撥開層層的迷霧才能有獲得清明的一天。 過去的自己太過於感性,因為把生活的重心放錯地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各種外在因素或情境而產生自我感覺良好或困惑的情況。透過自我覺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培養更深層次的自我認識,並在生活中尋求平衡。本文介紹了對於自我感知、感受、行為、慾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並強調了自我覺察在個人成長以及內在平靜等方面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各種外在因素或情境而產生自我感覺良好或困惑的情況。透過自我覺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培養更深層次的自我認識,並在生活中尋求平衡。本文介紹了對於自我感知、感受、行為、慾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並強調了自我覺察在個人成長以及內在平靜等方面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