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真的可以相信嗎?破解卡路里計算的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站在琳瑯滿目的零食架前,拿起一包洋芋片,仔細端詳著背面的營養標示,試圖從那一串數字中,精確地計算出自己即將吃下肚的熱量?在這個人人都注重身材管理、關心健康飲食的時代,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數字,彷彿成為我們飲食決策的指南針。我們既期待這些數字能幫助我們精準控制飲食,又不禁懷疑,這些看似精確的數字,真的完全可信嗎?


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數字,真的像我們所以為的那樣可靠嗎?烹飪方式,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真的不會偷偷地影響食物的熱量嗎?


還有,為什麼有些朋友明明吃得比別人少,卻總是跟減重目標擦身而過呢?


卡路里:既熟悉又陌生的能量單位


在我們深入探討卡路里計算的準確性之前,讓我們先花點時間,好好地重新認識一下這位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卡路里。這個詞彙,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無論是減重計畫、健康飲食指南,甚至是運動健身App,卡路里總是如影隨形。但是,你是否真的了解,卡路里這個能量單位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卡路里,其實是一個能量的單位。更精確一點來說,一卡路里(calorie),指的是在標準大氣壓下,將一公克的水的溫度升高攝氏一度所需的能量。想像一下,你需要多少能量,才能讓一大鍋冷水煮沸?卡路里,就是用來衡量這些能量的單位。這個概念最初是由尼古拉斯·克萊門特在19世紀早期提出的,後來被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和化學領域,並逐漸走進了營養學的殿堂。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超級精密的能量轉換機器,每天不停地運作著。從清晨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到夜晚進入夢鄉,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正是來自於我們每天所攝取的食物。透過複雜的代謝作用,我們的身體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轉化為更小的分子,釋放出能量,這些能量,就是我們身體賴以維生的燃料。


無論是輕快的散步、專注的思考、深沉的呼吸,甚至是安穩的睡眠,每一個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也就是卡路里。所以,卡路里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汽油對於汽車、電力對於家電一樣,是維持生命運轉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


既然卡路里是能量單位,那麼科學家們又是如何計算出食物中所含的卡路里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在營養學界歷史悠久,同時也充滿爭議的卡路里計算系統——阿特沃特系統(Atwater system)。這個系統,就像是卡路里計算領域的元老級人物,默默地守護著我們對食物能量的認知。


阿特沃特系統:卡路里計算的百年基石


阿特沃特系統,可以說是現代營養學的奠基石之一。這個系統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美國化學家韋爾伯·奧林·阿特沃特(Wilbur Olin Atwater)所創建。在那個營養學研究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年代,阿特沃特系統的出現,首次將食物中能量的含量進行了標準化,為營養科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阿特沃特系統的核心原理,其實相當簡單明瞭,它將食物中的三大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分別賦予一個固定的能量係數:


  • 每公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
  • 每公克蛋白質含有4卡路里
  • 每公克碳水化合物含有4卡路里


這個系統的邏輯看似直觀易懂,只要我們知道食物中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就能夠輕而易舉地計算出它的總卡路里。


舉個例子,如果一塊餅乾的營養標示上寫著:脂肪10公克、蛋白質2公克、碳水化合物20公克,那根據阿特沃特系統,這塊餅乾的卡路里含量就是:(10公克脂肪 x 9卡路里/公克) + (2公克蛋白質 x 4卡路里/公克) + (20公克碳水化合物 x 4卡路里/公克) = 188卡路里。


阿特沃特系統的建立,對於早期的營養研究和食品標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科學家們能夠更客觀地比較不同食物的能量價值,也讓消費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吃進了多少熱量。在那個食品工業逐漸興起、加工食品開始普及的年代,阿特沃特系統,無疑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懂的工具,來評估食物的能量,進而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


然而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我們對於食物和人體代謝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阿特沃特系統的局限性,也逐漸浮出水面。這個系統最大的問題,或許就在於,它只測量食物中「潛在」的能量,而忽略了食物的「可消化性」這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簡單來說,阿特沃特系統假設,我們能夠完全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所有能量,就像一台完美的能量轉換機,絲毫不浪費任何一絲一毫的燃料。但事實是,我們的人體消化系統,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食物的烹調方式、食物的物理結構、食物的種類,甚至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腸道菌群,都會微妙地影響我們實際能夠從食物中獲取的能量。阿特沃特系統的能量係數,就像是一個簡化的平均值,它無法精確地反映出每種食物在不同情況下的真實能量價值。因此,當我們過度依賴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數字時,就可能會陷入卡路里計算的迷思之中。


烹飪的魔法:如何改變食物的卡路里


烹飪,是人類飲食文化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豐富了食物的風味,更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的方式。烹飪,就像一種神奇的魔法,可以將原本難以消化的食物,轉化為更容易被我們身體吸收的能量來源,進而改變食物的卡路里價值。


舉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馬鈴薯。生的馬鈴薯,口感生澀,帶有一股難以入口的土味,而且,它還含有一種叫做「抗性澱粉」的成分,這種澱粉,顧名思義,具有抵抗消化的特性。這是因為,生馬鈴薯中的澱粉分子結構非常緊密,呈現結晶狀,就像是一個堅固的堡壘,我們的消化酵素難以攻破。因此,生吃馬鈴薯,不僅口感不佳,而且還難以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引起腸胃不適。


但是當我們將馬鈴薯放入滾水中烹煮,或是送入烤箱烘烤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高溫,破壞了澱粉原本緊密的結晶結構,使其產生糊化作用。這個過程,就像是打開了一把鎖,解開了澱粉分子的束縛,讓我們的消化酵素更容易接近,進而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出儲存在澱粉中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煮熟的馬鈴薯,吃起來鬆軟香甜,而且能夠提供我們更多的能量。根據研究顯示,烹煮過的馬鈴薯,其可消化性澱粉含量顯著增加,這意味著,我們從煮熟的馬鈴薯中,可以獲取更多的卡路里。


相反地,有些食物,在生的時候,雖然也含有一定的卡路里,但我們卻很難完全吸收。例如,生的蔬菜,像是花椰菜、紅蘿蔔等等,它們的細胞壁,是由堅韌的纖維素所構成,就像是一層厚厚的保護膜,將植物細胞緊緊包裹住。


我們的消化系統,缺乏分解纖維素的酵素,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夠將這些細胞壁分解,釋放出細胞內的營養物質。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消化這些生的蔬菜,最終能夠吸收的能量,反而相對減少。這就好比你去爬山,雖然最終成功登頂,欣賞到了山頂的壯麗美景,但也消耗了不少體力,甚至可能感到精疲力盡。你最終得到的,或許還沒有你付出的多。


不只是加減法:烹調方法的多重影響


烹飪對於食物卡路里的影響,遠遠不只是簡單的加減法,它更像是一場精密的化學反應。不同的烹調方法,會對食物的化學成分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進而深刻地改變食物的能量密度和營養價值。


  • 水煮:水煮,可以說是最樸實無華,卻也最能保留食物原味的烹調方式之一。它不需要額外添加油脂,就能夠將食物煮熟,因此,水煮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烹調方式,能夠有效地減少食物額外的熱量負擔。然而水煮也有其不足之處,長時間的水煮,容易造成部分水溶性維生素,像是維生素C、維生素B群等等的流失,使得食物的營養價值打折扣。


  • 油炸:油炸,絕對是讓食物風味產生質變的魔法。經過高溫油炸的食物,外表金黃酥脆,內裡鬆軟多汁,香氣四溢,總讓人食指大動。但是油炸的背後,卻隱藏著高熱量、高脂肪的健康隱憂。食物在油炸過程中,會大量吸收油脂,使得原本熱量不高的食材,瞬間變成高熱量炸彈。長期攝取過多油炸食物,不僅容易導致體重超標,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燒烤:燒烤,賦予食物一種獨特的煙燻風味,無論是烤肉、烤海鮮、烤蔬菜,都別有一番風味。然而,燒烤的過程中,如果溫度控制不當,或是燒烤時間過長,容易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像是多環芳香烴、雜環胺等等。這些物質,被認為具有潛在的致癌風險,長期大量攝取,可能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蒸煮:蒸煮,是一種溫和而健康的烹調方式,它利用水蒸氣的熱力,將食物慢慢蒸熟。蒸煮的好處在於,它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原汁原味,減少營養素在烹調過程中的流失。蒸煮後的食物,口感清淡,適合追求健康飲食的朋友們。


除了上述這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烹調方法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烹調技巧,像是煎、炒、燉、滷、烤等等,每種方法,都會對食物的卡路里和營養價值,產生微妙而複雜的影響。例如,煎和炒,雖然不像油炸那樣大量用油,但仍然會使用到一定量的油脂,增加食物的熱量。燉和滷,通常需要長時間的烹煮,可能會使得部分營養素流失,但同時,也能夠讓食物的質地變得軟嫩,更易於消化吸收。烤,則介於燒烤和蒸煮之間,既能賦予食物特殊的風味,又能相對保留較多的營養素。


當我們在關注食物卡路里含量的同時,也千萬不能忽略烹調方式的重要性。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熱量攝取,更能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兼顧健康。


加工食品:卡路里計算的隱形陷阱


在現代社會,加工食品,早已悄悄地滲透到我們飲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零食、飲料,到便利商店裡唾手可得的速食、調理包,加工食品的身影,無處不在。它們以其方便、快捷、美味的特性,滿足了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和多樣化的飲食需求。在加工食品為我們帶來便利和美味的同時,它們也給卡路里計算,帶來了許多我們難以察覺的隱形陷阱。


加工食品,為了追求更佳的口感、更長的保存期限、更吸引人的外觀,通常會添加較多的食品添加物,像是糖、鹽、油脂、人工色素、香料等等。此外為了降低成本,許多加工食品,會使用精製程度較高的食材,像是精製澱粉、精製糖、精製油脂等等。這些成分,往往會大幅度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卻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


舉例來說,許多我們常吃的零食和飲料,像是餅乾、糖果、汽水、果汁等等,都含有大量的糖分。這些額外添加的糖分,不僅熱量極高,而且容易被人體快速吸收,導致血糖急遽升高,長期下來,不僅容易造成體重增加,更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加工食品,為了追求更佳的口感,或是降低成本,會使用一些「隱藏油脂」,像是植物性奶油、氫化植物油等等。這些油脂,不僅熱量高,而且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然而,這些隱藏油脂,往往不易被消費者察覺,使得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和不健康的脂肪。


更令人擔憂的是,加工食品的生產過程,往往相當複雜,從原料的選擇、加工的工藝、到最終的包裝,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食物的最終熱量。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數字,雖然是根據阿特沃特系統計算出來的,但它可能無法完全反映食物的真實熱量。有些研究發現,現行的卡路里計算系統,可能低估了某些加工食品的卡路里含量。這就意味著,當我們過度依賴食品標籤上的數字來計算熱量攝取時,就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比自己想像中更多的熱量,進而影響我們的體重控制和健康管理。


面對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我們更應該保持警惕,學會聰明選擇。盡量選擇天然、未加工的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才能夠真正避開卡路里計算的隱形陷阱,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個人差異:影響卡路里吸收的隱藏變數


即使我們能夠透過精密的儀器,準確地計算出食物的卡路里含量,也避開了加工食品的隱形陷阱,但我們實際能夠從食物中吸收多少能量,仍然受到許多個人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的消化系統、代謝率、腸道菌群,都存在著細微而複雜的差異,這些差異,都會微妙地影響我們對於卡路里的吸收和利用。


  • 遺傳:我們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藍圖,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生理機能,包括代謝率和能量消耗。有些人天生就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就像是一部高效能的引擎,即使吃得多,也能快速地將能量消耗掉,不容易發胖。而有些人天生代謝率較低,就像是一部節能型的汽車,稍微多吃一點,就容易將多餘的能量儲存為脂肪。這種遺傳上的差異,使得不同的人,即使攝取相同卡路里的食物,也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體重變化。


  • 年齡:歲月,無情地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也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身體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基礎代謝率會逐漸下降。這就像是一部使用了多年的機器,零件開始老化,運轉效率也逐漸降低。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中年之後,即使飲食習慣和年輕時沒有太大的改變,也容易出現體重增加、身材走樣的現象。年齡,是影響卡路里吸收和利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 性別:在生理構造上,男性和女性,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男性,通常比女性擁有更高的基礎代謝率,這主要是因為男性通常擁有更多的肌肉量。肌肉組織,是身體中消耗能量的主要組織之一,肌肉量越多,基礎代謝率就越高。因此男性在靜止狀態下,就能消耗更多的卡路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性在減重方面,似乎比女性更容易見效。


  • 腸道菌群:我們的腸道,是一個複雜而神秘的微生態系統,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這些細菌,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腸道菌群」。腸道菌群,不僅僅是我們肚子裡的「居民」,更扮演著許多重要的生理角色,包括影響我們對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些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與肥胖和代謝疾病,有著密切的關聯。某些特定種類的腸道細菌,可能更擅長從食物中獲取能量,使得我們更容易吸收卡路里,進而影響體重。


這些個人差異,就像一個個隱藏的變數,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於卡路里的吸收和利用。它們使得卡路里計算,變得更加複雜,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吃得比別人少,卻還是瘦不下來;有些人則看似大吃大喝,卻依然保持著苗條的身材。了解這些個人差異,能夠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卡路里計算,不再過度執著於數字上的精確,而是更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


卡路里計算的未來:挑戰與展望


面對現行阿特沃特系統,以及卡路里計算方法所存在的種種局限性,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一直在努力尋找更準確、更可靠的能量評估方法,希望能更精確地測量食物的真實卡路里含量,更全面地了解人體對於能量的吸收和利用。一些新興的技術和方法,正在為我們揭開卡路里計算的未來面貌。


  • 直接測量食物的能量含量: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卡路里測量的「終極武器」。它不是透過估算,而是直接測量食物中蘊含的能量。具體來說,就是將食物樣本,放入一個稱為「彈式熱量計」的精密儀器中,在實驗室控制的環境下,將食物完全燃燒,然後精確地測量食物燃燒時釋放出的熱量。這種方法,可以說是目前最準確的卡路里測量方法,能夠直接反映食物的能量價值。然而,這種方法成本高昂操作繁瑣耗時費力,難以大規模應用於日常食品標示或飲食評估。


  • 開發更精確的卡路里計算公式:阿特沃特系統,雖然簡潔易懂,但其能量係數,畢竟只是一個簡化的平均值,無法精確地反映出不同食物的特性,以及烹調方式、個人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研究開發新的卡路里計算公式,希望能更全面地考慮到食物的消化性、烹調方式、食物基質效應,以及個人生理差異等因素,建立更精確、更個人化的卡路里計算模型。有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利用「體外消化模型」,模擬人體的消化過程,更精確地評估食物的可消化性,進而修正卡路里計算公式。


  • 利用生物科技手段分析食物成分:隨著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體學等新興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食物成分的工具。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更深入地了解食物的分子結構、營養成分組成,以及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途徑。透過這些更精細的數據,科學家們有望建立更精確的食物能量評估系統,甚至可以根據個人的基因、腸道菌群等特徵,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卡路里計算模型。


這些新的技術和方法雖然還處於研究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它們為我們未來更精準地評估食物能量,提供了充滿希望的曙光。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夠擺脫現行卡路里計算系統的局限性,擁抱更精確、更個人化的飲食能量管理方式。


實用建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聰明地管理卡路里


雖然現行的卡路里計算系統,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食品標籤上的卡路里數字,也並非完美無缺,但我們也不必因此完全否定卡路里的價值。事實上卡路里概念,仍然是我們管理體重、維持健康飲食的重要參考依據。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實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更聰明地運用卡路里知識,更好地管理我們的飲食。


  • 學會看懂食品標籤:食品標籤,是我們了解食物營養成分的重要窗口。仔細研究食品標籤上的營養標示,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包括卡路里、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鈉含量等等。學會看懂食品標籤,就像是掌握了一把解碼食物秘密的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更明智地選擇食物,做出更健康的飲食決策。例如,當我們在選購早餐麥片時,可以比較不同品牌麥片的營養標示,選擇卡路里較低、膳食纖維較高、添加糖較少的產品。


  • 注意食物的份量:即使是再健康的食物,像是蔬菜水果、全穀雜糧等等,如果攝取過量,仍然會導致熱量超標,進而影響體重控制。控制食物的份量,是管理卡路里攝取的關鍵環節。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簡單而實用的小技巧,來幫助我們控制食量。例如使用較小的餐盤和碗,可以減少食物的盛裝量,產生視覺上的滿足感。吃飯時,細嚼慢嚥,放慢進食速度,給身體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感。避免邊看電視、邊滑手機邊吃飯,專注於食物本身,更能有意識地控制食量。


  • 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烹調方式,對於食物的卡路里含量,有著顯著的影響。盡量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像是水煮、蒸煮、烘烤、清炒等等,減少油炸、油煎、燒烤等高熱量烹調方式的攝取。在家烹飪時,可以使用不沾鍋,減少烹調用油量。在外用餐時,可以主動要求店家,減少菜餚的油量和調味料,選擇清淡口味的餐點。


  • 多攝取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天然、未加工的原型食物,像是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類、瘦肉、魚類等等,通常含有較少的食品添加物和精製成分,營養價值也更高,更容易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我們可以盡量以這些天然食物為主食,取代加工食品,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同時也能攝取到更豐富的營養素。


  •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長期維持健康體重的基石。培養規律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均衡飲食,不暴飲暴食,不節食,保持愉快的心情進食,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卡路里攝取,維持健康的體態。



重點摘要

  • 卡路里是一個能量單位,我們的身體透過複雜的代謝作用,將食物中的能量轉化為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
  • 阿特沃特系統是目前食品標籤上卡路里計算的主要系統,但它簡化了食物能量的評估,忽略了食物的可消化性等重要因素。
  • 烹飪方式,如水煮、油炸、燒烤、蒸煮等,會顯著改變食物的消化方式和化學成分,進而影響我們從食物中實際獲取的能量。
  • 加工食品為了追求口感和保存期限,常含有較高的添加物和精製成分,可能導致卡路里計算的誤差,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
  • 個人生理差異,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腸道菌群等,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卡路里的吸收和利用,使得卡路里需求和利用效率因人而異。
  • 科學家們正積極開發更精準、更可靠的能量評估方法,例如直接測量食物能量含量、開發更精確的計算公式、以及利用生物科技手段分析食物成分。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學會看懂食品標籤、注意食物份量、選擇健康烹調方式、多攝取天然食物、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等實用方法,更聰明地管理卡路里。
  • 了解卡路里,是健康飲食的第一步。我們應該擁抱健康飲食,從了解卡路里開始,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avatar-img
24會員
262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透過有意識地減少肉類消費,來改善健康、減少對環境的負擔。重新定義肉類消費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份食材,選擇本地來源與高品質肉品,讓每一餐都更有意義。通過平衡飲食,加入更多蔬菜、豆類等植物蛋白,我們可以更健康、更可持續地享受生活,減少工廠化養殖的負面影響,並推動環境保護與糧食資源的合理利用。
冷暴露是一種透過寒冷環境來燃燒脂肪和提升代謝的策略。適度暴露於寒冷環境能激活棕色脂肪並促進熱量消耗,有助於減重。常見方法包括冷水澡、降低室內溫度和局部冷敷,每種方式各有其特點和效果。我們也可以透過善用自然氣候和調整日常習慣來實行冷暴露,同時保持舒適並減少能源消耗。
我們將一起探索消化系統的奧秘,了解食物如何經由胃腸道轉化為養分,支撐全身運作。內容涵蓋消化器官的分工、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壓力如何透過腸腦軸改變消化過程。我們還會深入討論如何透過均衡飲食、益生菌補充、壓力管理與定期健康檢查,維持消化系統的最佳狀態。
腸道微生物群是我們身體內的隱形伙伴,影響著免疫、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們將探索微生物的多樣性、其在消化與能量吸收中的角色,以及腸腦軸如何連結腸道與情緒。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失衡對疾病的影響,包括腸道、代謝和神經相關問題,同時討論如何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減壓改善腸道環境。
現代對健康飲食的建議往往充滿矛盾,特別是對飽和脂肪的看法充滿誤解。許多飲食指南受工業利益影響,長期將飽和脂肪妖魔化,但新的觀察與研究表明,飽和脂肪並非總是有害。像馬賽人這樣的案例顯示高飽和脂肪的飲食也可以健康。我們需要根據科學證據重新思考飲食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平衡,而不僅僅跟隨飲食潮流。
現代飲食與生活型態讓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健康挑戰,特別是肥胖問題。從台灣到全球,過重與肥胖的比例不斷上升,這與高糖、高脂肪的飲食及運動不足密不可分。肥胖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包括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我們應該增加蔬果攝取、選擇健康脂肪、減少精緻糖,並保持規律的體力活動。
透過有意識地減少肉類消費,來改善健康、減少對環境的負擔。重新定義肉類消費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份食材,選擇本地來源與高品質肉品,讓每一餐都更有意義。通過平衡飲食,加入更多蔬菜、豆類等植物蛋白,我們可以更健康、更可持續地享受生活,減少工廠化養殖的負面影響,並推動環境保護與糧食資源的合理利用。
冷暴露是一種透過寒冷環境來燃燒脂肪和提升代謝的策略。適度暴露於寒冷環境能激活棕色脂肪並促進熱量消耗,有助於減重。常見方法包括冷水澡、降低室內溫度和局部冷敷,每種方式各有其特點和效果。我們也可以透過善用自然氣候和調整日常習慣來實行冷暴露,同時保持舒適並減少能源消耗。
我們將一起探索消化系統的奧秘,了解食物如何經由胃腸道轉化為養分,支撐全身運作。內容涵蓋消化器官的分工、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壓力如何透過腸腦軸改變消化過程。我們還會深入討論如何透過均衡飲食、益生菌補充、壓力管理與定期健康檢查,維持消化系統的最佳狀態。
腸道微生物群是我們身體內的隱形伙伴,影響著免疫、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們將探索微生物的多樣性、其在消化與能量吸收中的角色,以及腸腦軸如何連結腸道與情緒。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失衡對疾病的影響,包括腸道、代謝和神經相關問題,同時討論如何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減壓改善腸道環境。
現代對健康飲食的建議往往充滿矛盾,特別是對飽和脂肪的看法充滿誤解。許多飲食指南受工業利益影響,長期將飽和脂肪妖魔化,但新的觀察與研究表明,飽和脂肪並非總是有害。像馬賽人這樣的案例顯示高飽和脂肪的飲食也可以健康。我們需要根據科學證據重新思考飲食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平衡,而不僅僅跟隨飲食潮流。
現代飲食與生活型態讓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健康挑戰,特別是肥胖問題。從台灣到全球,過重與肥胖的比例不斷上升,這與高糖、高脂肪的飲食及運動不足密不可分。肥胖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包括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我們應該增加蔬果攝取、選擇健康脂肪、減少精緻糖,並保持規律的體力活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一般人每天所需卡路里 卡路里攝取量取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活動水平、整體健康狀況。根據美國營養學會建議,一般成年女性每天所需平均卡路里攝取量約1800至2400卡路里,而男性為2200至3000卡路里。 如果一個人從事大量運動、有其它特殊需求,他們可能需要更多卡路里。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那些食物的美味,月光當然都知道,是因為有著目標的緣故,而跳脫了那樣追求的範圍。但並不表示,沒有吃進這些食物就不會胖,之後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食物來讓體重增加。因此要在一邊發掘可以列入食物清單的食物,一邊把不適合的食物剔除掉。即使自以為熱量攝取數量已經符合標準,但體重卻不是這樣
Thumbnail
早餐:火腿蛋餅+微糖冰豆漿 483大卡 午餐:排骨便當 754大卡下午茶:觀音珍珠拿鐵 半糖去冰 467大卡晚餐:水餃10顆+花枝丸紫菜湯 600大卡 外食族最尋常不過的三餐,一天攝取下來將近2304大卡! 而以目前成人基礎代謝力的平均來說,女性的每日基礎代謝率大約落在1100~140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食物熱量表僅考慮燃燒食物產生多少熱量,但食物代謝當中需要消耗熱量,包括消化吸收、烹熱方式與溫度、飢餓程度和腸道微生物。食物熱量表可以提供參考,但也需瞭解個人吸收情形是個重要變量。
Thumbnail
包裝食品的背後,有八大營養素,理論上都是公開透明的。但一個簡單的小表格,會看的人比例跟會看使用者條款的比例差不多少。但看的人少就算了,很多人的一知半解可能會讓他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我舉兩個栗子 🌰想減肥只看熱量 很多人想要減肥,於是吃了很多低熱量的東西來控制熱量,例如蒟蒻、各種神秘的代餐等等
Thumbnail
對於需要飲食控制、在意健康的人,琳瑯滿目的食品該怎麼選擇?該如何知道熱量及三大營養素、食品成份多寡呢?本篇將介紹營養成份怎麼看、兩種食品標示格式和兩步驟計算營養素,以及其他相關資訊。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那就跟著親友一起用餐,然後挑選自己認為能吃的。千萬不要因為是聚餐,所以就放飛自我,隨意大吃一頓,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如果因為這樣就吃進3000大卡以上的熱量,那這樣是幾天後才能消的回來?所以說,與其去精密計算還差多少熱量就超標了,還不如就決定哪些可以多吃,哪些少吃?例如來
Thumbnail
每日飲食指南:以吃什麼與吃多少食物來表示營養攝取量。 規劃原則 三大營養素占總熱量比例:蛋白質10-20%、脂質20-30%、醣類50-60%。 營養素攝取須達70% DRIs以上。 熱量階層 國人之熱量需求量範圍:1500、1800、2000、2200、2500、2700 kcal。
能量營養素(Energy‐yielding nutrients):醣類(4 kcal/g)、脂質(9 kcal/g)、蛋白質(4 kcal/g)、酒精(非營養素,7 kcal/g)。 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每克食物有多少大卡(kcal/g food)。 營養素密度(Nutri
Thumbnail
說到減肥,許多人的第一直覺都是少吃多動,但明明辛苦計算卡路里、每天這個不敢吃那個不敢碰,體重還是沒變化嗎? 減肥期間「吃對食物」更重要。 必戒一、含糖飲料 吃飽後,胃裡很難再塞下其他食物,卻能喝得下各式飲料。但以一瓶500毫升的可樂來說,熱量約是215大卡,需運動至少30分鐘才能消耗掉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一般人每天所需卡路里 卡路里攝取量取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活動水平、整體健康狀況。根據美國營養學會建議,一般成年女性每天所需平均卡路里攝取量約1800至2400卡路里,而男性為2200至3000卡路里。 如果一個人從事大量運動、有其它特殊需求,他們可能需要更多卡路里。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那些食物的美味,月光當然都知道,是因為有著目標的緣故,而跳脫了那樣追求的範圍。但並不表示,沒有吃進這些食物就不會胖,之後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食物來讓體重增加。因此要在一邊發掘可以列入食物清單的食物,一邊把不適合的食物剔除掉。即使自以為熱量攝取數量已經符合標準,但體重卻不是這樣
Thumbnail
早餐:火腿蛋餅+微糖冰豆漿 483大卡 午餐:排骨便當 754大卡下午茶:觀音珍珠拿鐵 半糖去冰 467大卡晚餐:水餃10顆+花枝丸紫菜湯 600大卡 外食族最尋常不過的三餐,一天攝取下來將近2304大卡! 而以目前成人基礎代謝力的平均來說,女性的每日基礎代謝率大約落在1100~140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食物熱量表僅考慮燃燒食物產生多少熱量,但食物代謝當中需要消耗熱量,包括消化吸收、烹熱方式與溫度、飢餓程度和腸道微生物。食物熱量表可以提供參考,但也需瞭解個人吸收情形是個重要變量。
Thumbnail
包裝食品的背後,有八大營養素,理論上都是公開透明的。但一個簡單的小表格,會看的人比例跟會看使用者條款的比例差不多少。但看的人少就算了,很多人的一知半解可能會讓他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我舉兩個栗子 🌰想減肥只看熱量 很多人想要減肥,於是吃了很多低熱量的東西來控制熱量,例如蒟蒻、各種神秘的代餐等等
Thumbnail
對於需要飲食控制、在意健康的人,琳瑯滿目的食品該怎麼選擇?該如何知道熱量及三大營養素、食品成份多寡呢?本篇將介紹營養成份怎麼看、兩種食品標示格式和兩步驟計算營養素,以及其他相關資訊。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那就跟著親友一起用餐,然後挑選自己認為能吃的。千萬不要因為是聚餐,所以就放飛自我,隨意大吃一頓,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如果因為這樣就吃進3000大卡以上的熱量,那這樣是幾天後才能消的回來?所以說,與其去精密計算還差多少熱量就超標了,還不如就決定哪些可以多吃,哪些少吃?例如來
Thumbnail
每日飲食指南:以吃什麼與吃多少食物來表示營養攝取量。 規劃原則 三大營養素占總熱量比例:蛋白質10-20%、脂質20-30%、醣類50-60%。 營養素攝取須達70% DRIs以上。 熱量階層 國人之熱量需求量範圍:1500、1800、2000、2200、2500、2700 kcal。
能量營養素(Energy‐yielding nutrients):醣類(4 kcal/g)、脂質(9 kcal/g)、蛋白質(4 kcal/g)、酒精(非營養素,7 kcal/g)。 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每克食物有多少大卡(kcal/g food)。 營養素密度(Nutri
Thumbnail
說到減肥,許多人的第一直覺都是少吃多動,但明明辛苦計算卡路里、每天這個不敢吃那個不敢碰,體重還是沒變化嗎? 減肥期間「吃對食物」更重要。 必戒一、含糖飲料 吃飽後,胃裡很難再塞下其他食物,卻能喝得下各式飲料。但以一瓶500毫升的可樂來說,熱量約是215大卡,需運動至少30分鐘才能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