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規劃力真的不具信心,所以三不五時很容易就注意到提升生產力這類的主題書籍。最近接連讀了這兩本書,覺得是有收穫的──至少不會覺得自己完全做不到,因此也開始嘗試實作。

箱型時間 書封

巨人的筆記 書封
前兩天讀完的是韓國紀錄學者金翼漢的《巨人的筆記》。這本書跟其他談筆記/手帳寫作的著作感覺不太一樣,雖然他有講到要抓關鍵字、要摘要、分類,但他講的更多的是心態,利用「做紀錄」這個行動要做到的是,更加覺察和反思個人的自我意識,要與自己對話,判斷自己「想要的是甚麼」,目標是要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紀錄不是用來單純記敘行事排程、他人之言、或者書本內容,而是需要通過思考將自身與所記之事聯結、轉化成屬於自我的擁有,這才是真正紀錄的力量,而這樣的紀錄才能幫助我們成為能讓人站上肩膀望遠的「巨人」。

我聯想到在農曆年前讀到的另一本書,上岡正明的著作《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上岡在進行閱讀之前有個「小準備」,需要先把自己的目標確定的寫下來,他的主張理由是,當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想成為怎樣的人」「想在某個領域完成到這個程度」這樣清楚的時候,就知道要讀甚麼書,而且在讀書的時候就可以清楚且快速的判斷「現在讀到的資訊對我是否有幫助」,因此就能專注的配合目標去閱讀,不會被其他自己不需要太著重的內容牽著思緒或花費太多時間。
我們的紀錄應該幫助我們更瞭解過往的自己,透過記錄整理出自己的過去,也能整理當下的思緒,從而展望未來,而在有了明確的未來目標之後,我們讀書或做事、或要做生活、生涯的規畫時,才知道要怎麼更有方向的去判斷和汲取知識;然後再將這些選定的重點記錄下來(摘要),思考並整理(分類)、與經驗連結後分享(傳達給他人),甚至可以為自己作傳──寫成自己的某面向歷史、或者編年史(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棒,很適合像我一樣想在家譜樹留下紀錄的人!)──總之要讓「自己」成為這些活動中的主角,寫下的紀錄、讀過的書,都應該與「我」相關聯,包括情緒、經驗的帶入等,因為有關係才記得住、才會是重要的。
我學到要利用紀錄,記得總是要花時間思考各種事物與自己的關聯,用自己的語言和想法做整合。之前正覺得自己就是思緒紛雜,而且充滿對自己的迷惘、甚至自信不足,覺得近期讀到的書剛好是在提醒我,要找對重心做整理、做紀錄、做規劃,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的成長。
所以這篇是紀錄,不是書評,這是與我的閱讀相關的產出。
若有人與我共鳴之處類似,很高興能在精神上與您握握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