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人」到「#做事」,解鎖你的真正職場力!
【緣起:少年時,那張差點失敗的卷子】
我還記得自己中學最後一次期末考,有一份英文作文卷。那天我熬了整整兩晚,騰出一稿又一稿,想寫出「一鳴驚人」的佳作。原因嗎?只因為我平常成績沒特別突出,卻渴望能用這篇作文,讓老師「刮目相看」。

結果考卷發下來:70分,比起期待中的大大紅字「90+」,落差實在驚人。我那幾晚的苦心,好像通通付諸東流。事後,班導看了我極度失落的表情,拍拍我的肩說:「孩子啊,你不要一股腦子地企圖憑一次『完美表演』就博得全部掌聲。若想贏得別人真正的信賴,還要看你平日的表現——而不是靠最後一刻的孤注一擲。」當時的我哪能理解這話裡頭的意義,只覺得班導完全不懂我「追求完美」的熱血。其實,他那時要告訴我的,正是——單靠一篇作品/一次閃亮表現並不夠,若平日沒長期累積「做事」的好習慣、沒有與同伴之間的默契配合,你即使短暫得到一次掌聲,也很難支撐後續的發展。多年後,我真實踏上職場,回味起那句話,才發現原來她早就點出了:在職場與人生裡,「做事」才是真正的王牌,「做人」絕不是只靠靦腆或討好就能成功。你我都習慣聽到「做人比做事重要」,但若回歸實際,我們更該理解——做事是你在團隊與領導者面前發光發熱的基礎;試圖只靠虛泛的人際手腕,終究無法站穩腳跟。
第一章|「做人比做事重要」?先問問自己:真是如此嗎?
1.1 傳統箴言:你知道它的時空背景嗎?
「做人比做事重要」這句話,也許出自長輩的善意。早期在層層階級的職場或工廠環境,「關係」可能真能幫你搞定不少事情。尤其在某些官僚或資源有限的時期,一個微笑、一包檳榔,都可能讓你在體制內 smoother 一點,少走許多後門。然而,當時空轉換到今日,資訊爆炸且分工多元的世界裡,這條路真的能保證你的職涯成功嗎?
用更直白的例子來看:如果一位技術工程師手腕再好、會 social 卻無法寫程式、無法 debug,那位階再高的主管,也不可能長期「罩」他。而那些表面上「左右逢源」卻不能解決問題的人,最終多半被淘汰。
1.2 你可以不用那麼會耍手腕,但你不能不會做事
真實職場裡,許多「躺贏」或是「一路混上去」的傳說,往往是局外人看來的誤解。幾乎每個你覺得「輕鬆上位」的人,其實暗地裡都有自己能產生價值的領域。可能是他在決策上判斷很快,或者在專業領域有不可取代之處。
簡而言之,「做人」不等於只會社交、擦鞋或維繫表面關係;做事也不等於只會悶頭搞技術。真正優秀的人,是以做事為基礎:對工作有負責態度、對團隊貢獻良多;此時再加上基礎的人際溝通協作,就能在職場閃閃發光。
第二章|職場裡「扛事」的重要性:如何透過做事,贏得信任?
2.1 兩種員工間的對話:誰讓人更安心?
假設有兩位員工,小麗與小豪,同樣在公司負責企劃。
- 小麗:她十分擅長演講與社交,整天和各部門哈啦。表面看來,人人都跟她打成一片,但工作進度老是拖延,常要別人幫她收尾。
- 小豪:說話略微內向,與同事只在必要時互動,卻總能把專案做得井井有條;當同事被卡住時,他也會毫不猶豫伸出援手。
在實際評估時,你覺得如果要找人分擔一個緊急任務,多數主管會選誰?恐怕還是會選擁有「完成度」與「可靠度」的小豪。因為在「人情」大於「效率」的氛圍裡,若真出意外,導致進度落空,主管自己也難逃責任。
2.2 「扛事」並非做老好人,而是創造互惠價值
許多人誤以為,把事情攬下來就是做好人;但若你單向地不停幫別人收爛攤子,卻沒有交換,反而容易陷入「被用完就丟」的惡性循環。
正確的方法是,以做事能力結合「互惠」——你肯為對方分擔,他在別的領域也能回饋你。從中,你們形成一個「共同成功」的連結。對方會感謝你的協助,同時理解你也有需要支援之處。這才是長久的職場人脈經營法。
第三章|小故事:和採購部的互動,翻轉我對「做人」的誤解
當年,我曾當 PM(專案經理),其中一個很深的體會與教訓,是跟「採購部門」的拉鋸。許多 PM 做專案時,簡單丟一句:「我 3 月就要貨,你趕緊買吧,越快越好。」殊不知,採購部也不只你這一組案子,他們忙得焦頭爛額,還要處理供應商、比價、簽合約等繁瑣程序。
一次,我意識到:如果我只是命令「我要什麼就快點買」,採購部雖然表面答應,實際卻可能拖到最後一刻;更慘的是,他們若同時面對十幾個緊急案,當然無法面面俱到。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採購部更「好做事」。我把專案各階段所需的耗材、器材做清晰時間表,並跟他們討論:
- 3 月要到位的物品有 A、B、C,分別要多少數量?
- 6 月或 7 月才需要的另外幾項,可以緩一點採購。
我甚至提供一些過去曾買過、品質不錯且報價透明的供應商清單給他們參考,節省他們的比價工夫。結果,採購部對我好感大增,因為我從專案本身的需求與流程去思考,也替他們的工作負責:把複雜拆解得更明朗,還把「配合我的時間表」變成「配合大家流程」的共榮模式。最終,我的專案更順利完成,採購部的效率也提高了。
那時我才明白:職場做事不是一直擔心「對方不肯幫我」,而是先想「我怎麼做,能讓對方也更好過、更易達標」。 當你替對方留好操作空間,別人也自然而然給你回應。那之間的默契,才是「好好做人」的終極展現。
第四章|做事的人際:你不用天天跟主管寒暄,依舊能保持好關係
4.1 不一定要你主動「哈拉」,而是創造共同成就
某位朋友是工程師,個性木訥,不愛閒聊。他始終擔心「自閉個性」會在公司裡無法升遷。於是,他想逼自己每週都跟老闆一起抽菸、聊籃球。結果,他尷尬到想挖地洞,老闆也滿臉問號:
「你原本不抽菸,怎麼突然跟我在吸菸區敘舊?你是真的愛NBA,還是想拍馬屁?」
後來,我跟那位工程師討論,告訴他:你只要持續把工程項目做得完善、做好進度預報,甚至有時間幫忙其他同事debug,就已經替老闆解決了很多隱憂。老闆自然會更認同你,在某些會議也願意讓你發聲。你能做的,是專心把事情完成得更漂亮,比單純尬聊老闆的興趣來得重要得多。
4.2 一次小插曲:高階主管與午餐帳單
在這裡也能提個類似的小插曲:過去某個專案中,我們和一名副總開會到中午,他親切地說:「走走走,我用員工卡請你們吃飯。」有同事特別緊張,想搶著付錢,怕「欠下人情」。我在一旁卻說:「沒關係,就讓副總這次請吧!」之後我們在用餐中大聊專案細節,也讓副總更願意傾聽。
餐後,我微笑地跟副總道謝,然後趁機拿出一兩個議題請他提建議。這時他也覺得自己對專案「有所貢獻」,於是接下來的配合更流暢。這其實也是一種「互惠」——有人把飯錢掏了,有人主動讓對方在後續流程發揮存在感。這跟所謂「刻意拍馬屁」不同,而是透過做事的交流,讓彼此共享榮耀。
第五章|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5.1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誤導嗎?
我們從小總是被灌輸「吃苦就是吃補」。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激勵我們忍耐挫折、不輕易放棄。但很多人把「吃苦」當成了人生常態,哪怕面對早已沒有效益的痛苦環境,依舊硬撐下去,也沒意識到他所謂的「苦」,可能是浪費時間的無謂折磨,而非對未來目標有益的行動。
如果一個人天天在重複無意義的瑣事,心中雖抱持著「忍耐」的意念,結果只是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卻沒有任何能力成長或資源積累。那麼,這苦就毫無意義。反倒是在對的目標、對的學習與前進中,必然會碰到挫敗,但它帶來經驗與成長。那種苦,才有滋養力量。
5.2 如何在意義之苦與浪費之苦間做判斷?
- 若你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你想升遷,就決定花半年苦讀某專業證照,期間會晚點睡、取消聚會,但你知道這樣做能帶來未來的「工作質量升級」,那這苦值得承受。
- 如果你在公司裡每天做重複無成就感的勞務,且過程裡完全看不到發展空間,卻還告訴自己「再忍忍」——那就請務必重新思考:你是為了什麼撐下去?也許你該考慮跳槽或內部轉組,而不是綁死在「吃苦」的美德裡。
5.3 「失敗為成功之母」的矛盾
研究顯示,真實的統計是「成功為成功之母」。失敗不一定會自動帶你更接近成功;若你在失敗後沒做任何檢討或學習,只是盲目地再試一次,那結果恐怕大同小異。
因此,更積極的觀點是:在一開始,就找一個成功機率較高的切入點,踏出小成功,接著再循序疊加。別一味選定一個超高難度、超抽象的目標,然後宣稱「越苦越補」或「失敗都是好事」,讓自己承受巨大折磨卻一無所獲。
第六章|用最小可行原型(MVP),邁向最終目標的A/B測試
6.1 回想學校的考試:為什麼我們想一次交出完美卷子?
大多數人在校期間的測驗經驗,都是「做好最後稿,再交出去」。因為老師的工作量大,也不會讓你中途修正。於是,我們誤以為在職場上也是如此:找好完美答案,一次到位。
然而,現代職場的專案、行銷甚至管理決策,都需要無數小步測試。像A/B Testing在行銷領域被奉為神器:別糾結哪一版文案是最棒的,不如先各用一半受眾測試,數據顯示哪邊反應好,就往哪邊修正。創業家Elon Musk的SpaceX也運用類似思維——初期火箭甚至多次爆炸,但他並不視之為「失敗」,而是「這又收集到一次關鍵資料,可以用以迭代升級火箭」。與之相對,官僚體系的保守方式,怕失敗就不敢嘗試,結果停滯不前。
6.2 給工程師:別把老闆當成考試老師
如果你是工程師或分析師,常苦惱老闆給你一個任務,但又沒講清楚,需要多少報告頁面、要什麼重點、格式如何……很多人就會默默鑽研,冀望自己一次做出絕佳成品。結果常發現老闆覺得:「啊,好像不太對我的胃口,重做吧。」
正確的作法是,不斷把小步成果拿去跟老闆或同事討論,「這樣的方向OK嗎?這數據視覺化你覺得適合嗎?」幾回合後,才能真正拿到「老闆想要」的結果;否則,你一直關起門來潛心寫大報告,反而打亂了溝通橋梁,也難怪會被質疑「你花那麼久,弄出來跟我想的不同啊!」
第七章|有趣的職場故事:ChatGPT 問題定義之啟示
一位朋友在社群上提及,他使用 ChatGPT 幫忙擬文案,卻覺得結果很普通;另一個朋友則用得得心應手,創造了引人注目的廣告語。究其原因,後者在提問前,先對ChatGPT做了清楚角色定位,告訴它:「你是專家級文案編輯,而我是一家新創營運長。受眾是25-40歲的女性,預算有限但追求高CP值。請給我三個方案……」
這「問對問題」的關鍵不就是先把需求定義好?同理於職場,我們對同事或主管交辦時,也該思考如何「定義」並「框出」雙方要的範圍。讓對方在清晰的期望裡發揮,而不是丟一句「把它做好就行啦」,然後靜待奇蹟發生。
第八章|脫離「小確幸」與「短視圈」:真正的工作成就感怎麼來?
8.1 「我就愛當安於現狀的人」可以,但留意長期成效
有人說,他並不想努力升遷或賺大錢,只想領基本薪水、過小確幸的生活。當然,這是種生活選擇,你可以選。只是,你是否也時常在面對一些危機時,如公司裁員、崗位調整時,一下子慌了?因為安於現狀的「做事」力度有限,當環境驟變,你可能來不及應對,反而在危機裡毫無能力。
8.2 與其擔心如何表面迎合,不如把做事力鍛造好
有人擔心:「我若不迎合老闆、抱他大腿,就可能失去優勢。」其實,最堅固的大腿是你自己的實力,把做事能力鍛鍊到別人需要你、想挖角你、少了你專案就會卡住,這才是根本。到那時,你不光跟老闆有了更好的互動餘裕,與同事之間也更容易建立互惠橋梁。
要培養做事力,除了在專業上不斷精進,也學會協作溝通、判斷與規劃能力。別害怕試錯,持續優化你的小勝利,就能慢慢累積出令人驚喜的成績單。
第九章|總結:職場裡,「做好事」=「好做人」,此乃雙贏
回到《大人學做事做人》一書的主旨:我們不是否定做人,而是強調「如果沒有做事的根基,人際關係再怎麼熱絡,也無法長久」。
- 看得見的能力:能寫程式、能管理專案、能做好行銷活動等。
- 看不見的思維:懂得拆解目標、擅長規劃進度、勇於互惠以及反覆測試改進。
- 自然流露的人際好感:當你真正能解決問題、且願意讓對方共同參與,每個人都會感激你。那時,你壓根不用使勁「攀關係」,自然就有人願意「撐你」。
正如書中舉的種種例子:在做事過程中,不斷示範自己「值得依靠」的形象;在適當時候讓對方也貢獻力量、讓關係「雙向流動」。最終形成一個由做事而來的人際影響力。這才是現代職場生存、脫穎而出的要素。
第十章|給你的一封信:別讓「天才幻想」耽誤了你的職場之路
親愛的你,也許有個「某天我要用一次完美表現,讓全世界看到我才華」的夢想,想像像那些電影情節般在台上,一鳴驚人,從此青雲直上。
但現實裡,大多數成功源於日常一次次的互惠、一次次溝通修正,以及一次次從小目標贏來的長遠信任。做事,是最真實且有效的「做人」方式。
下次,你可以試著更早地提交「半成品」給主管討論,或主動詢問同事如何優化,而不是把自己關在房裡孤軍奮鬥到最後。更可以思考,你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先替別人解決難題,再邀請別人協助你一小步,促進互惠。你不必是話術高手,也能用踏實又開放的做事模式,在職場裡贏得真正的尊重與青睞。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讓你放下那些「從小被灌輸的誤解金句」,重建對「做人與做事」的成熟認識。讓我們在這條成長路上,不再拘泥於表面手腕,而是紮實打造一個可以「扛事」、也能「共好」的強大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