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4:〈做事,才是你在職場的王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從「#做人」到「#做事」,解鎖你的真正職場力!

【緣起:少年時,那張差點失敗的卷子】

我還記得自己中學最後一次期末考,有一份英文作文卷。那天我熬了整整兩晚,騰出一稿又一稿,想寫出「一鳴驚人」的佳作。原因嗎?只因為我平常成績沒特別突出,卻渴望能用這篇作文,讓老師「刮目相看」。


raw-image


結果考卷發下來:70分,比起期待中的大大紅字「90+」,落差實在驚人。我那幾晚的苦心,好像通通付諸東流。事後,班導看了我極度失落的表情,拍拍我的肩說:「孩子啊,你不要一股腦子地企圖憑一次『完美表演』就博得全部掌聲。若想贏得別人真正的信賴,還要看你平日的表現——而不是靠最後一刻的孤注一擲。」當時的我哪能理解這話裡頭的意義,只覺得班導完全不懂我「追求完美」的熱血。其實,他那時要告訴我的,正是——單靠一篇作品/一次閃亮表現並不夠,若平日沒長期累積「做事」的好習慣、沒有與同伴之間的默契配合,你即使短暫得到一次掌聲,也很難支撐後續的發展。多年後,我真實踏上職場,回味起那句話,才發現原來她早就點出了:在職場與人生裡,「做事」才是真正的王牌,「做人」絕不是只靠靦腆或討好就能成功。你我都習慣聽到「做人比做事重要」,但若回歸實際,我們更該理解——做事是你在團隊與領導者面前發光發熱的基礎;試圖只靠虛泛的人際手腕,終究無法站穩腳跟。



第一章|「做人比做事重要」?先問問自己:真是如此嗎?

1.1 傳統箴言:你知道它的時空背景嗎?

「做人比做事重要」這句話,也許出自長輩的善意。早期在層層階級的職場或工廠環境,「關係」可能真能幫你搞定不少事情。尤其在某些官僚或資源有限的時期,一個微笑、一包檳榔,都可能讓你在體制內 smoother 一點,少走許多後門。然而,當時空轉換到今日,資訊爆炸且分工多元的世界裡,這條路真的能保證你的職涯成功嗎?


用更直白的例子來看:如果一位技術工程師手腕再好、會 social 卻無法寫程式、無法 debug,那位階再高的主管,也不可能長期「罩」他。而那些表面上「左右逢源」卻不能解決問題的人,最終多半被淘汰。


1.2 你可以不用那麼會耍手腕,但你不能不會做事

真實職場裡,許多「躺贏」或是「一路混上去」的傳說,往往是局外人看來的誤解。幾乎每個你覺得「輕鬆上位」的人,其實暗地裡都有自己能產生價值的領域。可能是他在決策上判斷很快,或者在專業領域有不可取代之處。


簡而言之,「做人」不等於只會社交、擦鞋或維繫表面關係;做事也不等於只會悶頭搞技術。真正優秀的人,是以做事為基礎:對工作有負責態度、對團隊貢獻良多;此時再加上基礎的人際溝通協作,就能在職場閃閃發光。



第二章|職場裡「扛事」的重要性:如何透過做事,贏得信任?

2.1 兩種員工間的對話:誰讓人更安心?

假設有兩位員工,小麗與小豪,同樣在公司負責企劃。

  • 小麗:她十分擅長演講與社交,整天和各部門哈啦。表面看來,人人都跟她打成一片,但工作進度老是拖延,常要別人幫她收尾。
  • 小豪:說話略微內向,與同事只在必要時互動,卻總能把專案做得井井有條;當同事被卡住時,他也會毫不猶豫伸出援手。
    在實際評估時,你覺得如果要找人分擔一個緊急任務,多數主管會選誰?恐怕還是會選擁有「完成度」與「可靠度」的小豪。因為在「人情」大於「效率」的氛圍裡,若真出意外,導致進度落空,主管自己也難逃責任。

2.2 「扛事」並非做老好人,而是創造互惠價值

許多人誤以為,把事情攬下來就是做好人;但若你單向地不停幫別人收爛攤子,卻沒有交換,反而容易陷入「被用完就丟」的惡性循環。


正確的方法是,以做事能力結合「互惠」——你肯為對方分擔,他在別的領域也能回饋你。從中,你們形成一個「共同成功」的連結。對方會感謝你的協助,同時理解你也有需要支援之處。這才是長久的職場人脈經營法。



第三章|小故事:和採購部的互動,翻轉我對「做人」的誤解

當年,我曾當 PM(專案經理),其中一個很深的體會與教訓,是跟「採購部門」的拉鋸。許多 PM 做專案時,簡單丟一句:「我 3 月就要貨,你趕緊買吧,越快越好。」殊不知,採購部也不只你這一組案子,他們忙得焦頭爛額,還要處理供應商、比價、簽合約等繁瑣程序。


一次,我意識到:如果我只是命令「我要什麼就快點買」,採購部雖然表面答應,實際卻可能拖到最後一刻;更慘的是,他們若同時面對十幾個緊急案,當然無法面面俱到。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採購部更「好做事」。我把專案各階段所需的耗材、器材做清晰時間表,並跟他們討論:


  • 3 月要到位的物品有 A、B、C,分別要多少數量?
  • 6 月或 7 月才需要的另外幾項,可以緩一點採購。
    我甚至提供一些過去曾買過、品質不錯且報價透明的供應商清單給他們參考,節省他們的比價工夫。結果,採購部對我好感大增,因為我從專案本身的需求與流程去思考,也替他們的工作負責:把複雜拆解得更明朗,還把「配合我的時間表」變成「配合大家流程」的共榮模式。最終,我的專案更順利完成,採購部的效率也提高了。
    那時我才明白:職場做事不是一直擔心「對方不肯幫我」,而是先想「我怎麼做,能讓對方也更好過、更易達標」。 當你替對方留好操作空間,別人也自然而然給你回應。那之間的默契,才是「好好做人」的終極展現。

第四章|做事的人際:你不用天天跟主管寒暄,依舊能保持好關係

4.1 不一定要你主動「哈拉」,而是創造共同成就

某位朋友是工程師,個性木訥,不愛閒聊。他始終擔心「自閉個性」會在公司裡無法升遷。於是,他想逼自己每週都跟老闆一起抽菸、聊籃球。結果,他尷尬到想挖地洞,老闆也滿臉問號:

「你原本不抽菸,怎麼突然跟我在吸菸區敘舊?你是真的愛NBA,還是想拍馬屁?」


後來,我跟那位工程師討論,告訴他:你只要持續把工程項目做得完善、做好進度預報,甚至有時間幫忙其他同事debug,就已經替老闆解決了很多隱憂。老闆自然會更認同你,在某些會議也願意讓你發聲。你能做的,是專心把事情完成得更漂亮,比單純尬聊老闆的興趣來得重要得多。


4.2 一次小插曲:高階主管與午餐帳單

在這裡也能提個類似的小插曲:過去某個專案中,我們和一名副總開會到中午,他親切地說:「走走走,我用員工卡請你們吃飯。」有同事特別緊張,想搶著付錢,怕「欠下人情」。我在一旁卻說:「沒關係,就讓副總這次請吧!」之後我們在用餐中大聊專案細節,也讓副總更願意傾聽。


餐後,我微笑地跟副總道謝,然後趁機拿出一兩個議題請他提建議。這時他也覺得自己對專案「有所貢獻」,於是接下來的配合更流暢。這其實也是一種「互惠」——有人把飯錢掏了,有人主動讓對方在後續流程發揮存在感。這跟所謂「刻意拍馬屁」不同,而是透過做事的交流,讓彼此共享榮耀



第五章|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5.1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誤導嗎?

我們從小總是被灌輸「吃苦就是吃補」。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激勵我們忍耐挫折、不輕易放棄。但很多人把「吃苦」當成了人生常態,哪怕面對早已沒有效益的痛苦環境,依舊硬撐下去,也沒意識到他所謂的「苦」,可能是浪費時間的無謂折磨,而非對未來目標有益的行動。


如果一個人天天在重複無意義的瑣事,心中雖抱持著「忍耐」的意念,結果只是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卻沒有任何能力成長或資源積累。那麼,這苦就毫無意義。反倒是在對的目標、對的學習與前進中,必然會碰到挫敗,但它帶來經驗與成長。那種苦,才有滋養力量。


5.2 如何在意義之苦與浪費之苦間做判斷?

  • 若你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你想升遷,就決定花半年苦讀某專業證照,期間會晚點睡、取消聚會,但你知道這樣做能帶來未來的「工作質量升級」,那這苦值得承受。
  • 如果你在公司裡每天做重複無成就感的勞務,且過程裡完全看不到發展空間,卻還告訴自己「再忍忍」——那就請務必重新思考:你是為了什麼撐下去?也許你該考慮跳槽或內部轉組,而不是綁死在「吃苦」的美德裡。

5.3 「失敗為成功之母」的矛盾

研究顯示,真實的統計是「成功為成功之母」。失敗不一定會自動帶你更接近成功;若你在失敗後沒做任何檢討或學習,只是盲目地再試一次,那結果恐怕大同小異。


因此,更積極的觀點是:在一開始,就找一個成功機率較高的切入點,踏出小成功,接著再循序疊加。別一味選定一個超高難度、超抽象的目標,然後宣稱「越苦越補」或「失敗都是好事」,讓自己承受巨大折磨卻一無所獲。



第六章|用最小可行原型(MVP),邁向最終目標的A/B測試

6.1 回想學校的考試:為什麼我們想一次交出完美卷子?

大多數人在校期間的測驗經驗,都是「做好最後稿,再交出去」。因為老師的工作量大,也不會讓你中途修正。於是,我們誤以為在職場上也是如此:找好完美答案,一次到位。


然而,現代職場的專案、行銷甚至管理決策,都需要無數小步測試。像A/B Testing在行銷領域被奉為神器:別糾結哪一版文案是最棒的,不如先各用一半受眾測試,數據顯示哪邊反應好,就往哪邊修正。創業家Elon Musk的SpaceX也運用類似思維——初期火箭甚至多次爆炸,但他並不視之為「失敗」,而是「這又收集到一次關鍵資料,可以用以迭代升級火箭」。與之相對,官僚體系的保守方式,怕失敗就不敢嘗試,結果停滯不前。


6.2 給工程師:別把老闆當成考試老師

如果你是工程師或分析師,常苦惱老闆給你一個任務,但又沒講清楚,需要多少報告頁面、要什麼重點、格式如何……很多人就會默默鑽研,冀望自己一次做出絕佳成品。結果常發現老闆覺得:「啊,好像不太對我的胃口,重做吧。」


正確的作法是,不斷把小步成果拿去跟老闆或同事討論,「這樣的方向OK嗎?這數據視覺化你覺得適合嗎?」幾回合後,才能真正拿到「老闆想要」的結果;否則,你一直關起門來潛心寫大報告,反而打亂了溝通橋梁,也難怪會被質疑「你花那麼久,弄出來跟我想的不同啊!」



第七章|有趣的職場故事:ChatGPT 問題定義之啟示

一位朋友在社群上提及,他使用 ChatGPT 幫忙擬文案,卻覺得結果很普通;另一個朋友則用得得心應手,創造了引人注目的廣告語。究其原因,後者在提問前,先對ChatGPT做了清楚角色定位,告訴它:「你是專家級文案編輯,而我是一家新創營運長。受眾是25-40歲的女性,預算有限但追求高CP值。請給我三個方案……」


這「問對問題」的關鍵不就是先把需求定義好?同理於職場,我們對同事或主管交辦時,也該思考如何「定義」並「框出」雙方要的範圍。讓對方在清晰的期望裡發揮,而不是丟一句「把它做好就行啦」,然後靜待奇蹟發生。



第八章|脫離「小確幸」與「短視圈」:真正的工作成就感怎麼來?

8.1 「我就愛當安於現狀的人」可以,但留意長期成效

有人說,他並不想努力升遷或賺大錢,只想領基本薪水、過小確幸的生活。當然,這是種生活選擇,你可以選。只是,你是否也時常在面對一些危機時,如公司裁員、崗位調整時,一下子慌了?因為安於現狀的「做事」力度有限,當環境驟變,你可能來不及應對,反而在危機裡毫無能力。

8.2 與其擔心如何表面迎合,不如把做事力鍛造好

有人擔心:「我若不迎合老闆、抱他大腿,就可能失去優勢。」其實,最堅固的大腿是你自己的實力,把做事能力鍛鍊到別人需要你、想挖角你、少了你專案就會卡住,這才是根本。到那時,你不光跟老闆有了更好的互動餘裕,與同事之間也更容易建立互惠橋梁。


要培養做事力,除了在專業上不斷精進,也學會協作溝通、判斷與規劃能力。別害怕試錯,持續優化你的小勝利,就能慢慢累積出令人驚喜的成績單。



第九章|總結:職場裡,「做好事」=「好做人」,此乃雙贏

回到《大人學做事做人》一書的主旨:我們不是否定做人,而是強調「如果沒有做事的根基,人際關係再怎麼熱絡,也無法長久」。

  • 看得見的能力:能寫程式、能管理專案、能做好行銷活動等。
  • 看不見的思維:懂得拆解目標、擅長規劃進度、勇於互惠以及反覆測試改進。
  • 自然流露的人際好感:當你真正能解決問題、且願意讓對方共同參與,每個人都會感激你。那時,你壓根不用使勁「攀關係」,自然就有人願意「撐你」。

正如書中舉的種種例子:在做事過程中,不斷示範自己「值得依靠」的形象;在適當時候讓對方也貢獻力量、讓關係「雙向流動」。最終形成一個由做事而來的人際影響力。這才是現代職場生存、脫穎而出的要素。


第十章|給你的一封信:別讓「天才幻想」耽誤了你的職場之路

親愛的你,也許有個「某天我要用一次完美表現,讓全世界看到我才華」的夢想,想像像那些電影情節般在台上,一鳴驚人,從此青雲直上。


但現實裡,大多數成功源於日常一次次的互惠、一次次溝通修正,以及一次次從小目標贏來的長遠信任。做事,是最真實且有效的「做人」方式


下次,你可以試著更早地提交「半成品」給主管討論,或主動詢問同事如何優化,而不是把自己關在房裡孤軍奮鬥到最後。更可以思考,你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先替別人解決難題,再邀請別人協助你一小步,促進互惠。你不必是話術高手,也能用踏實又開放的做事模式,在職場裡贏得真正的尊重與青睞。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讓你放下那些「從小被灌輸的誤解金句」,重建對「做人與做事」的成熟認識。讓我們在這條成長路上,不再拘泥於表面手腕,而是紮實打造一個可以「扛事」、也能「共好」的強大內在。

raw-image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從作者一堂影響深遠的中文課出發,結合《好的教育》一書,探討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包含教師的態度、學生的素養、經典的力量,以及家庭共讀的重要性。從「心觀群願」四字出發,引導我們思考:教育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你真的有在思考,還是只在照著慣性反應?本篇文章從「概念思考、創新思考、明智決策」三大面向,透過故事、工具與方法,教你如何打破思維陷阱,訓練出真正的聰明大腦。這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一步步變得更敏捷、更有判斷力的實戰指南。
《幸福的陷阱》揭示了我們為何在追求快樂的路上越走越累:我們想消除所有負面感受,卻失去了人生的真實與深度。透過ACT(接受與承諾療法),書中鼓勵我們接納痛苦、對齊內在價值,並用行動打造有意義的生活。幸福,從來不在遠方,而在此刻的真誠與勇氣裡。
《教育的減法》不是要我們「不教」,而是教會我們「放手」。朱永新教授提出:當父母、老師不再一味加法式灌輸,而是減去焦慮與干涉,孩子才能真正自由地探索、學習、綻放。這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教育革命——減負,讓愛更純粹,讓成長更完整。
《相信》是蔡磊用生命寫下的一本書。他身患漸凍症,卻選擇逆風而行,創建公益平台、推動科研,為萬名病友燃起希望。他不是奇蹟的受惠者,而是奇蹟的創造者。這本書教會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懼死亡,而是在死亡面前,仍選擇為世界多做一點。
《人生的底氣》從孟子的哲學出發,教我們如何在動盪中建立內在力量。不論是職場壓力還是人生轉彎,本書提出「反求諸己」、「善養正氣」、「有本之水」等觀念,幫助我們從日常選擇中培養穩定的勇氣。它不是雞湯,而是剛柔並濟的修心之道。
這篇文章從作者一堂影響深遠的中文課出發,結合《好的教育》一書,探討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包含教師的態度、學生的素養、經典的力量,以及家庭共讀的重要性。從「心觀群願」四字出發,引導我們思考:教育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你真的有在思考,還是只在照著慣性反應?本篇文章從「概念思考、創新思考、明智決策」三大面向,透過故事、工具與方法,教你如何打破思維陷阱,訓練出真正的聰明大腦。這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一步步變得更敏捷、更有判斷力的實戰指南。
《幸福的陷阱》揭示了我們為何在追求快樂的路上越走越累:我們想消除所有負面感受,卻失去了人生的真實與深度。透過ACT(接受與承諾療法),書中鼓勵我們接納痛苦、對齊內在價值,並用行動打造有意義的生活。幸福,從來不在遠方,而在此刻的真誠與勇氣裡。
《教育的減法》不是要我們「不教」,而是教會我們「放手」。朱永新教授提出:當父母、老師不再一味加法式灌輸,而是減去焦慮與干涉,孩子才能真正自由地探索、學習、綻放。這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教育革命——減負,讓愛更純粹,讓成長更完整。
《相信》是蔡磊用生命寫下的一本書。他身患漸凍症,卻選擇逆風而行,創建公益平台、推動科研,為萬名病友燃起希望。他不是奇蹟的受惠者,而是奇蹟的創造者。這本書教會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懼死亡,而是在死亡面前,仍選擇為世界多做一點。
《人生的底氣》從孟子的哲學出發,教我們如何在動盪中建立內在力量。不論是職場壓力還是人生轉彎,本書提出「反求諸己」、「善養正氣」、「有本之水」等觀念,幫助我們從日常選擇中培養穩定的勇氣。它不是雞湯,而是剛柔並濟的修心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現實職場中,成功不僅僅依賴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網路。在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係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都是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重點闡述了不同階段的經驗和教訓,來分享在職場中所得到的心得。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每個人都是可被替代的小螺絲釘,不應過度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專注提升自我價值,避免用離職測試存在感。故事如阿明、小莉和老王的經歷,提醒我們公司的運作依賴制度而非個人能力。即使決定離職,也應保持友好,以便未來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終於迎來職場生存語錄的最終章了!最後一篇文章要來探討的是「工作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雖然在職場上,你工作態度很好,不一定會讓你晉升到你想要的高層位階,但我相信工作態度好,你的整體工作表現、別人對你的評價一定都不會太差。為了讓大家能工作表現棒棒,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工作態度」語錄吧!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近期持續在自我反思 我也成為那種事情有做就好的人 主管交辦的事情做了沒? 做了 做好了嗎? 總還是會被發現問題 尤其 許多都是行政庶務的事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現實職場中,成功不僅僅依賴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網路。在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係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都是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重點闡述了不同階段的經驗和教訓,來分享在職場中所得到的心得。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每個人都是可被替代的小螺絲釘,不應過度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專注提升自我價值,避免用離職測試存在感。故事如阿明、小莉和老王的經歷,提醒我們公司的運作依賴制度而非個人能力。即使決定離職,也應保持友好,以便未來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終於迎來職場生存語錄的最終章了!最後一篇文章要來探討的是「工作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雖然在職場上,你工作態度很好,不一定會讓你晉升到你想要的高層位階,但我相信工作態度好,你的整體工作表現、別人對你的評價一定都不會太差。為了讓大家能工作表現棒棒,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工作態度」語錄吧!
Thumbnail
提早領悟職場智慧能省去彎路,建議身上帶入公司文化感,展現向心力;堅持解決問題而非對立,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Thumbnail
近期持續在自我反思 我也成為那種事情有做就好的人 主管交辦的事情做了沒? 做了 做好了嗎? 總還是會被發現問題 尤其 許多都是行政庶務的事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