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擁有愈多,就會愈快樂!」
記得是在高中時聽見同學媽媽說的,看見她衣櫥裡接近展示間的繽紛衣服,心中不自覺冒出「好棒喔」的想法,回到家後才知道那是種羨慕。
原來擁有的東西跟分數一樣,愈多愈好。這種觀念始終縈繞在我心裡,尤其在進入社會工作,有收入後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
「擁有愈多就能愈快樂」的想法在心裏生根。
↗大吃大喝、買東西→消除內心空洞↘
工作→壓力大→領薪水 回到工作→賺錢(才能消除壓力)
↘推拿按摩、看醫生→消除生理疲勞↗
為有收入而工作賺錢,因此累積壓力,再透過花錢消除壓力─好像很合理但又說不出哪裡怪,可是周遭的同事家人朋友都接近這樣的生活模式。
上面的循環就是我工作時的life loop,習慣在拿到薪水後好好犒賞自己一番。 先大吃一頓消除累積的壓力、買文具(很多後來也沒用到)、買件衣服、買雙鞋子。
卻發現自己好像也不是真的如當初想像的那麼快樂,這些事帶來的快樂都很短暫。
「擁有許多東西,代表生活富裕」,
後來的我,發現擁有東西是有成本的,不只是直覺以為的空間,還要付出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範圍超過金錢,還有維護需要的勞力和時間,以及很重要的一點- 心理帳戶的成本。
-「這個還要留嗎?我上次什麼時候用到它?」
-「我怎麼有這個,是什麼時候買的?啊,是人家送的。」
-「怎麼還那麼多?這個有紀念價值,那個是好不容易集點換到的。」
認知科學中的「注意力資源」(Attentional resources)指的是人們專注於某件事物時必須耗費的精力,而這項概念中,有個大重點是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有限。
當我們擁有愈多物品,注意力勢必分散,能夠專注於單獨一件物品的注意力自然隨之遞減。
簡單說,就算住在上百坪的房子裡,真正有效活用的物品,數量就是那麼多。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有時候我們一邊擁抱著快樂,一邊緊握著沒有的焦慮。
到現在手邊還有快十年前跟風買的保養品,當然保存期限已過,人就一張臉,照三餐加宵夜塗抹也用不完;以及始終想不起來什麼時候入手的小包式面紙,別笑我,當時買了一大箱,總覺得「一定會用到,以備不時之需」。
後來我下定決心跟它們告別,想想真是沉重的心理負擔。
1.為了省錢,反而花大量時間找折扣、找免費管道,例如為了滿額折扣,買了兩年份免洗餐具,落入「假性節約」(False Economy)的陷阱
2.懷著「反正都會用得到」的念頭,因為折扣或促銷而大量購買,一腳踩進「促銷誘導囤積」(Sale-Induced Hoarding)的泥淖,買都買了,只好逼自己用好用滿
「選擇不了的人是根本不想選擇,也有人是想選擇卻無法選擇的。」
人生有限,囤積太多不必要的東西,無論是有形無形,只會讓人生負荷太大,長時間處於過熱又消耗能量的狀態,是會發燒的。
要測試囤積的東西是否太多嗎?誠心建議「搬家」,像是個過濾器篩選物品,也重新檢視生活。
在眼前越來越快的世界,內心不免會被情緒引導,也無聲跟著加快腳步,有天回頭時,已是鏽化到面目全非。
# 過剩的生產、過剩的關係,與過剩的優越感
# 不知道什麼是需求,通常是「想要」凌駕一切意志
# 擁有別人也有的就是種認同感,更是種快樂
#「想要、又要、還要」的三角陷阱
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店》中那句:「每個人的地圖都不一樣,你必須自己去畫出屬於你的人生地圖。」
你覺得呢?
我想,與其看著別人的地圖,不如專心走自己的路,才會有自己的座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