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災難化思維」:從童年創傷中解脫,邁向心理健康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明明只是工作的小失誤,卻整夜焦慮到胃痛?每次發表意見前,腦中自動播放『別人會怎麼看我』的幻聽?這些『過度未雨綢繆』的生存模式,可能是童年創傷留下的隱形傷口。"


最新ACE研究(童年逆境經驗量表)顯示,67%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種童年創傷,其中「災難化思維」與「病態羞恥感」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創傷後遺症。心理治療師發現,這類「功能型創傷者」往往學歷高、工作能力強,卻在親密關係與自我接納上反覆卡關...


---

什麼是災難化思維?

災難化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在做任何決定或面臨挑戰前,總是先想到最糟糕的可能性。這種思維模式讓人無法真正享受當下的生活,因為腦海中時常充斥著各種負面預期。

儘管看起來像是一種「防患未然」的行為,但實際上,它會給我們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並且容易導致患得患失的情緒狀態。


童年創傷的影響

1.嚴厲的父母與情緒壓力

許多患有災難化思維的人,其實背後隱藏著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創傷。

成長過程中,部分孩子會在一個充滿情緒暴躁與嚴厲管教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這樣的環境使得孩子從小便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每當做錯一點事情,都可能遭受到嚴厲的懲罰,讓他們始終感覺自己稍有不慎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2.羞恥感的累積

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對失敗和犯錯變得異常敏感。

父母常以羞恥感作為手段,迫使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例如常常提醒孩子「如果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你?」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壓抑了孩子的個人表達,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羞恥感。

成年後,這些人往往對自己的內心保持高度保護,不敢暴露真實想法,也難以堅持自己的意見或學會拒絕。

• 3種毒性教養語錄:

 ✓ 「穿這樣像妓女」→ 身體羞恥

 ✓ 「考這分數對得起我嗎」→ 存在價值否定

 ✓ 「再哭就把你丟掉」→ 情感連結恐懼


災難化思維對生活的影響

長期以來,災難化思維不僅讓人容易陷入焦慮與不安,還會影響決策和人際關係。過度的擔憂和擔心最壞的結果,往往使人無法勇敢地嘗試新事物,從而錯失成長與突破的機會。此外,這種心態也容易在工作與生活中引發患得患失的情緒,進而影響整體心理健康


創傷觸發的日常情境

• **職場焦慮**:完美主義拖延症|冒牌者症候群|權威恐懼

• **親密關係**:性愛分離傾向|過度討好型人格|情感解離

• **自我對話**:內在批判者(Inner Critic)|負面自我預言|假性獨立


研究發現,ACE分數≥4者,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機率是常人4.6倍。當事人常誤認「敏感是天生性格」,實則是大腦因應創傷發展出的「生存智慧」。


---

如何走出災難化思維的陰霾?

1. 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首先,了解災難化思維的根源,認識到這種行為模式往往與童年的創傷和嚴苛教育有關。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再過度自責,是改變思維的第一步。

2. 學習正向思考

嘗試用更積極的態度來看待挑戰與困難。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練習將負面想法轉化為正面的期望,逐步改變大腦習慣性的反應模式。例如:

  • 改寫內在對話腳本

將「要是失敗怎麼辦?」轉換為:

「我有能力處理最糟狀況」(參照認知行為治療的「恐懼階梯法」)


3. 尋求專業幫助

若覺得自我調整困難,不妨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幫助。專業的心理醫師能夠提供適合的輔導,協助您解開長期以來積壓的情緒結,並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

4. 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透過正面肯定自己的成就和努力,逐步重塑自我價值觀。記住,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而每一次挑戰都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


---

"那些『想太多』的夜晚,其實是內在孩子發出求救訊號。每當羞恥感再度湧現時,請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錯,是過去的傷需要被安撫。』從今天起,你可以透過[創傷知情療法]重新養育自己——因為最值得修復的關係,是你與內在小孩的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樹一世界
8會員
28內容數
分享點自己的感動和寫一些心理學的小知識。
一樹一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本文探討「受助者惡意」效應,說明無底線的善良可能導致負面結果,並提供具體案例及心理學解釋。文章深入分析此現象的成因、機制及應對策略,教導讀者如何明智地給予與收回,保護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025/04/24
本文探討「受助者惡意」效應,說明無底線的善良可能導致負面結果,並提供具體案例及心理學解釋。文章深入分析此現象的成因、機制及應對策略,教導讀者如何明智地給予與收回,保護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025/03/28
面對突如其來的吼叫或巨響,你是否曾感到無法言語、四肢僵硬?這可能是童年創傷留下的「凍結創傷反應」。本篇文章將揭示其成因、影響,並提供走出陰霾的實用建議,助你重拾內心的平靜與自信。
2025/03/28
面對突如其來的吼叫或巨響,你是否曾感到無法言語、四肢僵硬?這可能是童年創傷留下的「凍結創傷反應」。本篇文章將揭示其成因、影響,並提供走出陰霾的實用建議,助你重拾內心的平靜與自信。
2025/03/28
你會因為對方沒有及時回覆訊息而焦慮不安,甚至懷疑感情消失了嗎?這可能是「客體恆常性缺失」在作祟!了解這種心理機制,學會調整情緒,讓親密關係更穩定。點擊閱讀,找到安心愛與被愛的方法!
2025/03/28
你會因為對方沒有及時回覆訊息而焦慮不安,甚至懷疑感情消失了嗎?這可能是「客體恆常性缺失」在作祟!了解這種心理機制,學會調整情緒,讓親密關係更穩定。點擊閱讀,找到安心愛與被愛的方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