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八卦在傳,小圈圈在繞,你該拆,還是會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新手主管50個問題-02

有些主管,

聽到團隊有八卦,就急著滅火;發現有小圈圈,就想拆解團隊。

還沒判斷,先定罪;還沒對話,先排斥。

這種反應,通常來自一種「潔癖式的理想管理」。


他們以為,健康的團隊應該像整理好的檔案夾,

分類清楚、命名一致、安靜無聲,最好不必多問。

但真正的團隊,從來不是這樣,它更像是巔峰時段的廚房:

有人趕出菜,有人邊煮邊抱怨,還有人翻鍋時火氣跟著冒出來。


人多、聲音雜、有味道,其實很正常。

你該擔心的,是當氣味變質,從日常抱怨,變成彼此不信任。


一、八卦不是毒,是氣味,你得學會「辨味」

八卦的本質不是惡意,而是焦慮。

當資訊不透明,同事無法確認真相,就會自己編故事

  • 聽說那個職位是內定的。→感覺升遷不公平
  • 最近這專案改來改去?→對方向失去信心
  • 他跟老闆好像不只是普通同事?→質疑制度是否公平


這些話沒證據、不明確,卻一圈圈地傳,越傳越像真的。

因為人相信的,不是事實,而是氣氛。

八卦,是情緒正在空氣中流動的方式。


辨味的關鍵,不是逐條澄清,而是嗅出背後沒說出口的情緒來源。

當正式管道不講真話,地下通道就會開始傳出謊話。

成熟的管理者,不怕耳語,但一定要懂得出氣味中,聞出真正問題。


二、小團體不是問題,而是風向。你得會「看風」

小圈圈不是毒,它是團隊裡情緒的聚集器。

真正該擔心的,是信任開始斷流、聲音開始封閉。


管理者最怕的,不是有人抱怨,而是:

  • 某些話反覆被說,卻沒人對你說
  • 中立的同事只聽圈圈的聲音
  • 團隊看正常,實則信任早己悄悄斷線


真正的風險,不在多親密,而是「內旋」與「情緒傳染」。

一個誤解 → 在圈內被傳成事實

一點不滿 → 變成集體排擠的默契


棘手的是,原本沒意見的人,卻被氣氛改變了立場。

這不是洗腦,是情緒滲透。

當情緒變成默契,它就會變成最難察覺的毒素。


三、你要做的不是壓制,而是導流(S.A.F.E 模型)

面對八卦與小圈圈,喊話無用,硬拆更無效。

這不是認知問題,而是信任流動失衡。


你要做的,是重啟「安全對話的通道」,讓團隊再次感受到,你值得信任,也在傾聽。

這是我常用的重建信任感行動架構:S.A.F.E 模型


S = Signal(訊號感知):用「設場」取代直球問話

團隊不會輕易說真話,你讀的不是答案,而是空氣中的遲疑、沉默與繞圈。

你該做的,是釋放安全感、設計情境,讓問題浮出來:


實際作法:

1.釋放安全感,再聽見真話

找中立又可信的員工,私下聊:最近有沒有什麼話,大家都知道,但主管不知道?

2.反事實情境法,繞出真正的問題

若明天要離職,有一個不會寫在離職單上的理由,那會是什麼?

3.情緒對比法,找出落差的起點

還記得上一次期待來上班,是什麼時候嗎?那時和現在,差在哪?

4.角色轉換法,突破自我審查機制

若你是主管,你會先處理哪一件,現在沒人敢碰的事?

真正的訊號,不會尖叫,而是躲在那些「你沒問,他也不會說」的沉默裡。


A = Anchor(信任錨點):讓圈外也有說話空間

當只有圈內人能說話,代表信任已經失衛。

你需要在圈外創造「也能發聲」的出口,讓聲音重新流動。


實際作法:

1.主管觀察短報:

每月主動分享觀察到的問題、決策背後的思路、團隊現況。 透過「主動揭露」,減少謠言空間

2.無派別回饋員:

找一位中立、深受信任的同事,收集團隊真實感受,協助釐清與分類,適時修正盲點。

他不是幫你抓風向,而是補足你看不到的那一角。

圈內之所以聲音大,是因為圈外太安靜


F = Flow Check(流動監測):圈圈不是問題,斷流才是

你要觀察的,不是誰常說話,而是誰一直沉默

語言斷流的三個徵兆:

  1. 總是同一群人主導,其他人只點頭
  2. 原本活躍的人變得話少、只說都可以
  3. 圈內有內梗語言,圈外人插不進話題

實際作法

1.小組混搭制:每季調整合作小組,打破固定搭擋

2.會議主持人輪替制:讓溝通節奏不被少數人壟斷

3.提案表達機會均分:明確指定分享人,降低發言慣性與壟斷


當聲音只在圈內流動,信任就在圈外沉默
E = Exit Check(離心監控):最沉默的,最危險

有些人雖然還坐在位子上,心卻早已離開。

你看不到辭呈,但你會發現,他不再在乎了。


三種離心跡象:

  1. 行為拖延、反應敷衍,說是最近比較累
  2. 情緒冷感,總說都可以
  3. 社交抽離,訊息不回,群組話題反應冷淡


這時候,不逼問、不盤查,給他一條願意靠近的軌道:

實際作法:

1.關懷取代盤問:一對一談話,聊最近有什麼地方讓你卡住的嗎?

2.小任務拉回參與感:輕量任務、短期成果,先有參與感,重建價值感

3.潛水員任務:請他當「想法收集員」,轉換角色與出場方式

真正的離開,不會寫在辭呈上,而是藏在那句「都可以」裡


實行模型時,你可能會遇上的三種阻力

為什麼很多主管說「這我也有做」,卻感覺沒改變?因為動作到位,情緒不到位;制度輪替,但語境沒換。

常見誤區:

  1. 動作做了,但沒讓人說實話:你開了一對一,只問「最近怎樣」,對方敷衍一句「還好」,你就結束。

👉 重點不是問話,而是讓對方感覺「你真的能承接」

  1. 主持人換了,但話還是原來那批人在講:輪替不是讓人讀流程,而是讓語境換血。

👉 在輪替前,告訴對方:「這次任務,是讓平常不說話的人願意開口」

  1. 你懷疑自己太大驚小怪:這麼麻煩,有人真的會感受到嗎?

👉 記住:團隊溫度來自你對『沒說出來的情緒』如何反應,而不是你做了多少表面工作。


最後想說:

八卦最傷人的地方,不是內容多誇張,

而是讓原本沒意見的人,也開始懷疑你。

小圈圈本身不是毒瘤,

但當情緒只在圈內流動,信任不再向外擴散,

它就會變成一個封閉的空氣罐,慢慢悶壞整個團隊。


管理不是消音,而是察覺;不是拆圈,而是導流。

真正成熟的管理者,能從氣味辨情緒、從風向判結構、從沉默感知信任缺口。

因為他們明白: 管理,不是要所有人沉默,而是讓所有聲音,都有出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惑哥深夜聊吧的沙龍
24會員
66內容數
職場大小事
2025/04/16
1.先反問,再推動 以為在思考,其實是挑自己愛聽的話,證明我沒問題 「確認偏誤」不是讓你犯錯,而是讓你錯得毫無自覺 一位投資分析師,準備向客戶推薦一家新創公司,花了三天準備簡報,從市場報告到團隊背景、簡報視覺,每一項都做到滴水不漏。 簡報當天,講到一半,客戶問,有間公司商業模式這間很像,
2025/04/16
1.先反問,再推動 以為在思考,其實是挑自己愛聽的話,證明我沒問題 「確認偏誤」不是讓你犯錯,而是讓你錯得毫無自覺 一位投資分析師,準備向客戶推薦一家新創公司,花了三天準備簡報,從市場報告到團隊背景、簡報視覺,每一項都做到滴水不漏。 簡報當天,講到一半,客戶問,有間公司商業模式這間很像,
2025/03/25
職場混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真相: 有些人,不太努力、不特別熱情,卻總被提拔、深受信任; 有些人,天天送飲料、笑臉迎人,最後連備胎都當不上。 問題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出現的時間,根本不對。 做人不是越熱情越好,也不是越討喜越有效。 真正混得開的人,從來不靠存在感,而是靠,剛剛好的出場時
2025/03/25
職場混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真相: 有些人,不太努力、不特別熱情,卻總被提拔、深受信任; 有些人,天天送飲料、笑臉迎人,最後連備胎都當不上。 問題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出現的時間,根本不對。 做人不是越熱情越好,也不是越討喜越有效。 真正混得開的人,從來不靠存在感,而是靠,剛剛好的出場時
2025/03/23
當我們談論「新手主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學會分工、帶人、解決問題。 但我始終覺得,那些技巧並不難學,書籍、課程、前輩都有教。 真正卡住你的,不是技術,而是情緒。 你不是不會帶人,而是怕帶錯。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敢說出口。
不是缺乏責任感,而是怕被質疑「你不夠格」。 這篇文章,不
2025/03/23
當我們談論「新手主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學會分工、帶人、解決問題。 但我始終覺得,那些技巧並不難學,書籍、課程、前輩都有教。 真正卡住你的,不是技術,而是情緒。 你不是不會帶人,而是怕帶錯。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敢說出口。
不是缺乏責任感,而是怕被質疑「你不夠格」。 這篇文章,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個步步為營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總聽到一些關於所謂「派系」的傳言。有人說要主動加入某個小圈圈,才能在公司裡有所發展;也有人勸說要遠離這些充滿算計的關係網。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派系關係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 小明是一名在某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Thumbnail
在這個步步為營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總聽到一些關於所謂「派系」的傳言。有人說要主動加入某個小圈圈,才能在公司裡有所發展;也有人勸說要遠離這些充滿算計的關係網。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派系關係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 小明是一名在某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Thumbnail
在職場叢林中,有一種主管特別可憐,明明坐擁高位,卻總是感覺孤立無援,彷彿整個團隊都在跟他唱反調。這種主管,往往自以為是個令人敬畏的大人物,殊不知在部屬眼中,他們可能只是個不受歡迎的笑柄。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這種「沒有部屬支持的主
Thumbnail
在職場叢林中,有一種主管特別可憐,明明坐擁高位,卻總是感覺孤立無援,彷彿整個團隊都在跟他唱反調。這種主管,往往自以為是個令人敬畏的大人物,殊不知在部屬眼中,他們可能只是個不受歡迎的笑柄。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這種「沒有部屬支持的主
Thumbnail
管理團隊歷經半自主,和稍後幾乎完全獨立自主運作一段時間之後,成員的內心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慢慢的,他們之間的競爭性逐漸的高過合作性,因此,有時候從他們的言談間,我會聞出一絲詭異的氣氛。 事實上,他們各自的心態是很奇妙的,但相信他們也只能在自己心裡犯嘀咕。他們互相應該不會談到最後誰會勝出?至於,背後
Thumbnail
管理團隊歷經半自主,和稍後幾乎完全獨立自主運作一段時間之後,成員的內心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慢慢的,他們之間的競爭性逐漸的高過合作性,因此,有時候從他們的言談間,我會聞出一絲詭異的氣氛。 事實上,他們各自的心態是很奇妙的,但相信他們也只能在自己心裡犯嘀咕。他們互相應該不會談到最後誰會勝出?至於,背後
Thumbnail
各位有過一段記憶模糊的時期嗎?我一年前的記憶就是模糊不清的。 當時我剛加入新的團隊,團隊成員都很好,但我總是難以融入。團隊中習慣將他人的失誤拍下來傳到群組,並加以告誡。其中有一名成員,情緒表達非常直接,只要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發脾氣,也常常對成員們訴苦,他在群組裡也很常「抓戰犯」,非常勤勞且字字句句
Thumbnail
各位有過一段記憶模糊的時期嗎?我一年前的記憶就是模糊不清的。 當時我剛加入新的團隊,團隊成員都很好,但我總是難以融入。團隊中習慣將他人的失誤拍下來傳到群組,並加以告誡。其中有一名成員,情緒表達非常直接,只要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發脾氣,也常常對成員們訴苦,他在群組裡也很常「抓戰犯」,非常勤勞且字字句句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在職場走跳,獲得情報非常重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Thumbnail
在職場走跳,獲得情報非常重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