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健康,「吃、睡、動、心」四大要素必不可少,以下是每個方面的簡單易行的檢查清單:
🔵飲食(吃)
❶規律
定時定量,固定用餐時間,6~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維持內分泌的恆定。
❷均衡
每日攝取多種食物,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蛋白質和健康脂肪。蔬菜每天攝取至少三份,約一碗半。水果每日攝取至少兩份,一份一拳頭。蛋白質每餐搭配蛋、豆、魚、白肉等,避免過度攝取紅肉與加工肉品。❸多吃原型多喝水
盡量選擇新鮮食材,避免過多加工、煎炸,每天喝2000 cc白開水,維持身體正常代謝功能。
❹少油鹽糖少加工
避免高鹽、高糖和高脂肪的加工食品與刺激性食物,減輕腸胃與肝腎負擔,降低慢性病風險。
🔵睡眠(睡)
❶規律
固定時間上下床,調節生理時鐘,中醫認為11點前睡覺為佳,並且床只拿來睡覺,不做其他事。
❷環境
確保臥室安靜、黑暗且涼爽,枕頭有支撐,正躺睡對脊椎好,提升睡眠品質。
❸睡前
睡前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或進食大量食物。用黃燈,減少強光照明,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入睡。睡前一小時關閉電子設備,減少藍光對睡眠的干擾。睡前可以閱讀或冥想,幫助身心放鬆,準備入睡
❹午睡
若需午睡,控制在20-30分鐘內,再睡更多會更累,也避免晚上睡不著。
🔵運動(動)
❶重訓
每週四次,一次一小,至少兩次針對主要肌群的力量訓練。
❷有氧
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活動,如跑步、飛輪。進階點可參考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比較省時間。
❸伸展
每天安排 5~10 分鐘進行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選擇瑜珈、拉筋或肩頸伸展,提升身體靈活性與修復力。
❹融入日常
善用零碎時間動起來,例如走樓梯、下車提早一站走路、邊刷牙邊深蹲,把運動融入生活節奏中。
❺安排休息
每週至少一天完整休息,讓身體修復與超補償。
🔵心理健康(心)
❶冥想
每天花 3~5 分鐘專注呼吸,覺察當下,不批判、不分析。專注於呼吸或當下感受,減輕壓力和焦慮。我如路邊看車,任隨思緒自由來去。
❷社交
定期與家人、朋友交流,參與社交活動,建立支持系統。與人相處,保有底線。能力所及的助人。
❸興趣
投入自己喜愛的活動,如閱讀,學習新事物,每週接觸一點點新的知識、技能,能提升掌控感與自信心,降低無力感。
❹情緒日記
每天記錄「今天最有感覺的情緒是什麼?它從哪裡來?」協助自我對話與釋放。
🟡範例
① 今天情緒如何?
疲憊、有點心煩、但也感到安心了一點。
② 是因為發生什麼事讓我這樣感覺?
早上一起床就看到訊息通知一堆工作沒做好,有點自責。
③ 我的情緒想告訴我什麼?
我很在乎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對、做足。我壓力很大,但不太敢表現出來,因為怕別人覺得我不夠穩。 我需要喘口氣,也需要被理解。
④ 我今天做了什麼,回應了這些情緒?
早上的煩躁我沒有講出口,但偷偷吃了兩塊巧克力安慰自己。下午能跟人聊聊感覺好多了,晚上透過運動讓自己身體放鬆。 不過還是覺得腦袋轉不停,好像需要靜一靜。
⑤ 我可以選擇做什麼來照顧自己?
- 今晚早點睡,明天再處理未完成的事,不逼自己。
- 明天中午留一點空白時間給自己喘息。
- 對自己說一句話:「你真的已經做很多了,謝謝你還願意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