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支未來:關於「四月已經要決定暑假安排」的這件事

預支未來:關於「四月已經要決定暑假安排」的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預支未來:關於「四月已經要決定暑假安排」的這件事〉2025-04-06

 

  四月初,人們一邊過著兒童節與清明連假的同時,許多舉辦營隊的團體,已經陸陸續續放出了暑假活動的招生資訊。甚至,一些更積極招生的單位,在三月就已經放出早鳥優惠,部分家長可能已經幫孩子確定好了四個月後的行程。

 

  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呢?主要的原因大致會有兩個:

 

  一個是主辦方需要對抗風險與不確定性。就像那些不確定能賣出多少份的商品,需要先預訂才開始製作。營隊的籌備需要時間、人力與其他成本,準備的成本愈高,主辦方就愈不能承擔報名人數不足的風險。

 

  如果在三個月前可以先確定報名,先收到部分報名費。那就可以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安心籌備,除了確保活動可以開辦,也不必擔心工作人員的薪資付不出來。

 

  可是問題是,由於在相同時段裡面,報名了A營隊就不可能報名B營隊,一但有些單位把報名時間提得更早,其他的單位就會被迫跟上。因為如果你太晚放出報名,錯過這個「曝光報名表」的黃金時段,就會直接失去被考慮的機會。

 

  於是,只好所有人都把時間繼續往前,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加往前。

 

 

  對我來說,這是件令人焦慮的事情。二月不是才在放寒假嗎?為什麼馬上就要決定暑假的行程了?就算是可以自己安排行程的成年人,我相信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提前預知自己三四個月後的狀態與對一件事情的意願。但這些十歲左右的孩子,他的行程,卻已經在此被固定下來。

 

  當七八月,活動開始的時候,如果屆時孩子不想去,家長可能也會以「報名費都已經花了,不能浪費」的角度要求孩子還是得去,將其不想去的心情斥為一種任性。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這幾個月之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被從主辦方那裡,透過預先報名,轉嫁到孩子與家長這裡。

 

  當然,這件事情並不只發生在暑期營隊。就像前面舉例中需要預訂才製作的商品,同樣是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那些商品的預售和實際出貨時間,有時甚至可能更久。當下一頭熱想要買的商品,在它半年後送達時,說不定我們就沒那麼想要了。錢變成你喜歡的樣子了,但有時候,它變的沒有你變的快。

 

 

  一定程度上,預先排定好行程、確定好事情可以順利運作的確會令人感到安心;預約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也會讓我們立即得到某種滿足。但另一方面,這也讓我們一部份未來的生活被這些「預定」給決定,以致失去彈性與自由。

 

  在很多情況中,我們不只預繳了金錢,也預支了未來自己的決定權。每當我們預約報名活動、預訂車票、餐廳、飯店時,我們都讓未來時刻的自己被固定下來,少了一部份的自由。

 

  我們當然還是可以不去,但因為過去已經支付的成本,那會變成一個更難被選擇的選項。而在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裡面,家長在過去支付的成本,和未來孩子的意願相衝突時,也可能造成比個人行程更大的張力。

 

 

  當這個成本是錢時,或許還是比較小的事情。或許可以透過退費、部分退費或其他的方式,找到停損或調整的空間。但在另一些時候,當人們預支決定權時抵押的是「信用」時,就更沒有改變的空間了。

 

  你感覺自己必須在出現在這,完成某些在這一刻你根本沒有興趣完成的事,以滿足自己數個月前對某人的承諾。在那一刻,步伐難免沉重,因為本來輕便的身體,在數個月之間,已被一塊一塊地固定。

 

  但也因為這樣,被規整化為卡榫的時間,得以用某種方式拼接,本可自由的人們在同一個時間被聚集到同一個場域。然後,一起造出了,一個人時難以造出的東西。這是取捨。當那被共同造出來的東西被認為是好的,整件事才可能有意義。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某種一神論般的浪漫腳本教育人將「愛」理解為一種獨佔的、極度排他的狂喜狀態。但那背後的代價或許是一步步斷絕掉你與其他關係的連結,由於只被允許從對方那裡得到滿足,在現實的無奈與身體性的疲憊之中,人終究必須失望、墜入自我懷疑、相互猜忌與存在主義式的無力悲哀。
  當「獲得外部獎勵」成為最重要的事情之後,遊戲的過程不只變得不重要,甚至是需要被跳過的東西。自動巡路、自動戰鬥、掃蕩券……,當一個遊戲讓玩家巴不得跳過所有內容時,對我們這些「食古不化」的過時玩家來說,它根本就不該被稱作遊戲。但對一部分新世代玩家而言,遊戲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某種一神論般的浪漫腳本教育人將「愛」理解為一種獨佔的、極度排他的狂喜狀態。但那背後的代價或許是一步步斷絕掉你與其他關係的連結,由於只被允許從對方那裡得到滿足,在現實的無奈與身體性的疲憊之中,人終究必須失望、墜入自我懷疑、相互猜忌與存在主義式的無力悲哀。
  當「獲得外部獎勵」成為最重要的事情之後,遊戲的過程不只變得不重要,甚至是需要被跳過的東西。自動巡路、自動戰鬥、掃蕩券……,當一個遊戲讓玩家巴不得跳過所有內容時,對我們這些「食古不化」的過時玩家來說,它根本就不該被稱作遊戲。但對一部分新世代玩家而言,遊戲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