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使用障礙
物質使用障礙(Substance Use Disorder, SUD)
學術上來說叫做物質使用障礙,但一般人來說就是成癮,舉凡各種癮頭都可以大致算在裡面,分類很多且廣。成癮(Addiction)本身是指一種重複性追求特定事物以追求快感和滿足感的行為,而不論這些行為是否正確或著對個體有害,都會因為其強烈的渴望而被持續重複。
有時候這種成癮具有強迫性,就是不做不能滿足而帶來痛苦等,有時候會被看做是強迫症類組。
會造成上癮的原因有很多,就生物的層面來說,上癮是一種透過刺激中樞神經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以引發愉悅感、滿足感的情況。這種原始的獎賞系統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透過適當的刺激獎賞系統,這些回饋構成了人類最原初的慾望與本能行為。有了獎賞系統,人類的社會活動與文明才得以延續。
一般而言,成癮行為可以概略的分成兩種,一種是行為上的成癮,另外一種則是物質上的成癮。
行為上的成癮有很多,像是賭博成癮、網路成癮等,都是常見的行為成癮,而物質成癮則更常見,最典型的物質成癮包含菸酒癮、藥物濫用等。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上癮,成癮本身的核心是追求當下的快樂,而往往忽略了因此行為導致的後續問題。以生物性的角度來看,成癮行為與我們直覺上認為的負面觀感相反,對生理而言,追求快樂其實是作為一個生物最基本的功能與生理需求,其構成的因素是複雜的。
上癮往往不只是我們的身體單方面依賴那些危險的物質,而是我們的腦袋學會把物質的使用或行為與內心痛苦的紓解連結在一起,所以才會讓上癮的問題如此難分難解。
成癮的特性
廣泛來說,成癮實際上並不全然是一件負面的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件,實際上都刺激著人類的中樞神經,並不斷的啟動獎賞系統。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來說,持續、有規律的運動習慣,某種程度上就符合上癮行為的廣域定義。人類在運動時,中樞神經會分泌一些令人覺得舒服與欣快的物質來犒賞自己,俗稱「Runner's High」,用以鼓勵個體繼續進行相同的行為。
透過長時間的運動(就經典例子來說則是慢跑),我們可以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從而使自己有欣快感。而人們為了追求這樣的欣快感,會進行強度更強、持續時間更久的運動行為。
其實這種獎勵機制,原本就是為了強化個體的生存能力,進而鼓勵個體做某些事情,只是現代人多半把這種犒賞系統搞砸了。
除了行為上的成癮以外,社會上比較多關注的,是關於物質成癮的問題。
對於物質成癮,大眾的聯想往往都是負面的。
諸如藥物濫用、菸酒癮等,都是很常見的物質成癮。而這些關於物質使用的上癮問題,往往都會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成癮物質帶來的直接影響,往往伴隨著醫療問題,如慢性病、併發症(肝硬化、肺癌)、神經受損等等。且物質成癮在治療或戒斷時,往往會引發戒斷反應,並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生理與心理的不適,也因此提高物質戒斷的難度。
而戒斷反應這件事情,在現實上是很複雜的,不只牽涉到生理性的實質改變,也牽扯到心理狀態。
簡單來說,戒斷這回事本身會因為生理上的不舒服,而導致心理上的不舒服,兩者會互相影響,互相強化那種厭惡感。最終會促使人去尋找上癮的物質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廣義的「覓藥」行為。
而有時候這種不舒服並不是很明顯,只是會讓人情緒起伏很大、覺得不開心或憤怒,有時候沒有明顯到會讓人很清楚理解到,這就是戒斷症狀。
特別是菸酒癮,菸酒癮根據上癮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
輕度的菸癮通常是一種不抽不舒服、精神恍惚的感覺,而菸癮者之所以會抽菸,有時候是為了集中精神、消除煩悶、焦慮的感覺。輕度的菸癮者或許三、四個小時一根菸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往往事情會越來越惡化、有抽菸衝動的間隔期間也會越來越短。
本來可能兩個小時會抽一次菸,後來漸漸變成一個小時一次、三十分鐘一次等等。
而菸草本身的上癮性其實很高(和尼古丁濃度有關,尼古丁是很強烈的上癮物質)。而有些尼古丁上癮者是因為工作需要腦力、而因為對尼古丁等神經物質(有部分興奮或放鬆的效果)感到依賴,所以必須抽菸。甚至有不抽菸就沒有創造力、想不到該做什麼的窘境出現,而產生了實質的物質依賴。
往往,上癮和依賴,就是這樣產生的。
尤其是有合理化自身行為、感受到這東西的好處時,才會讓上癮的問題更嚴重。因為如果這東西沒有用處,壓根不會上癮。
換句話說,會讓人上癮的東西,一定可以讓你覺得舒服、或著是讓使用者真正體會到某種強大用處、且讓你無法拒絕它的好處、甚至可以完全忽視它的壞處。當你的腦袋認為這東西的使用利大於弊時,就是上癮的開始。
就菸草可以提高專注度和腦力的例子來說,這種情況下,抽菸變成了一種為了達成工作所必須的行為。
不只是犒賞自己的努力,也是為了釋放連續工作用腦所產生的龐大壓力。就像抽大麻可以釋放壓力、讓人恍惚一樣,使用者必然是享受那種強力的好處,而去忽略了背後的危險性。
雖然以藥物學的角度來看,大麻的危險性和依賴性,比菸草和酒精弱的太多。但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一,且沒有人限定你一次只能濫用一種東西,故很多時候,藥物濫用的議題是非常複雜的。
畢竟,既然可以又菸又酒、為何不順便又菸、又酒、又大麻呢?這些物質之間又不衝突,不是說抽了菸就不能呼麻呀。
而除了最常見的菸草、大麻(美國、荷蘭大麻盛行)以外,對於酒精的論述,這二十年來翻了不少舊案。雖然對安全劑量有所爭議,但對於酒精的上癮性和危害性來說,一直都有共識,認為酒精其實算是最毒、最容易上癮的東西之一。
但礙於人類文化使用酒精上千年之久,甚至在古希臘時代以前就流行於歐洲,要說忽然禁止使用,反而會產生很大的社會問題。
美國曾經有過禁酒令的時代,希望完全杜絕飲酒,但反而造成了完全相反的效果。禁酒令的執行導致地下酒廠和黑幫經營私酒盛行,打造了黑社會壟斷酒類交易、瘋狂擴張勢力的黃金年代。
而在社會政策上,一昧的禁止某些東西,總是會物極必反。
越想在明面上打壓限制、這些東西卻不會馬上消失,反而會轉入地下社會、讓地下組織壯大、壟斷。因此原本有法令規定可以控管的東西,一旦去完全禁絕,反而會讓濫用問題更嚴重,還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自由市場會自己調整和平衡,政府今天禁止了某些東西,但那些物質需求不會瞬間消失,而那些無法滿足的需求,終究會產生下一個新的市場,且多半會比之前更失控。因為這個新市場若有黑幫介入,屆時只能是手上有槍的黑幫坐大。
只能說,對於這種理論上要禁絕的東西,實際上要禁絕很難。除了從基礎教育宣導之外,必須要整個社會文化也得跟著改變才行。
欲罷不能的酒精
其實,菸、酒、大麻這種東西,除了菸算是比較晚期才在西方社會中廣傳之外,酒和大麻甚至鴉片的使用都超過至少三千年,且早在蘇美文明和古埃及時代就有描述。
酒一開始是一種水的替代品,也是麻醉創傷手術必要的麻醉劑。
因為當年的淨水技術很差,常常會因為喝到受汙染的水而上吐下瀉。在當年,喝到有問題的水,可是會要了你的命。而酒的需求就來自淨水需求,由於酒精可以殺滅細菌和病毒,在當時反而是相對安全的飲料選擇。
而為了麻醉神經、讓人感覺不到痛,酒也成了必要的手術麻醉劑和止痛藥。在鴉片還沒盛行歐洲的時候,舉凡失眠、清理傷口、殺菌、替水消毒、麻醉等,都脫離不了酒。說醫學文明是建立在這種萬用物質上,一點也不為過。
也就是因為酒有這麼強大的功效,在那個藥物學還在黑暗時代摸索的中世紀,人類能不用酒嗎?而這麼好用的東西,能不上癮嗎?葡萄酒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普傳之後,之所以被稱為「耶穌的寶血」、被當作聖物來使用,看來也是合情合理。
畢竟,當年也沒有什麼物質,比酒來的「更神」。幾乎可以麻痺所有痛苦,更甚者喝太多直接帶你去見上帝。
就歷史的角度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無法和這種成癮物質脫離關係。而大麻也是類似的物質,只是成癮性在藥理上低很多,遠遠不及菸與酒。
關於大麻的部分,則會放在後面的藥物篇特別介紹,因為大麻比較特別,是一種被認定醫療價值「可能」大於危害的藥物。
儘管現代已經證明,酒精對大腦、心血管系統的傷害很大。且多數新興研究,都認為酒精對人體的壞處遠遠大過好處,故有研究主張,現代安全飲酒劑量就是「零」,酒精就是零容忍。
且許多研究都指出,酒精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破壞力很強,酗酒者很容易碰上酒精性的腦部萎縮。在年輕的酒精成癮者腦部顯影中,就能觀察到腦區明顯縮水、變小的情況。
這種腦部的受損是永久性的,連帶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控制、判斷、專注力等,其實是相當毒、又很容易上癮的物質。酒精造成的神經系統毀損,甚至與幻覺(酒精性譫妄)、妄想和失智症有關,其實已經是很嚴重的健康問題,不可不慎。
然而,現實上很難完全避開酒,要滴酒不沾在現代社會很困難。故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喝酒的量,好好遵守社會規範,避免在不該喝的情況下喝酒。
物質使用障礙的診斷標準
關於DSM-5對物質使用障礙(Substance Use Disorder)的診斷標準如:
- 失去控制:經常使用比預期更多或使用時間比預期更長。
- 無法戒斷:多次想要減少或控制使用,但無法成功。
- 花費大量時間:大量時間用於獲取、使用或從使用後恢復。
- 強烈渴求(Craving):強烈渴望使用該物質。
- 影響職責:因物質使用導致工作、學校或家庭責任受損。
- 社交或人際問題:持續使用導致社交或人際關係惡化,但仍繼續使用。
- 放棄活動:因使用物質而減少或放棄重要的社交、職業或娛樂活動。
- 危險情境下使用:在身體危險的情況下(如酒駕或操作機械時)仍然使用。
- 持續使用:明知對身體或心理健康造成問題,仍持續使用。
- 產生耐受性:需要增加劑量才能達到相同效果,或相同劑量效果減弱。
- 產生戒斷症狀:停止使用時出現戒斷症狀,或為了避免戒斷症狀而繼續使用。
根據嚴重程度分類包含:
- 輕度(Mild):符合 2–3 項
- 中度(Moderate):符合 4–5 項
- 重度(Severe):符合 6 項或以上
這些標準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物質(如酒精、大麻、鴉片類藥物、興奮劑等),具體診斷時會根據使用的物質進行區分,例如:「酒精使用障礙」或「可卡因使用障礙」等,各種類型都有,而戒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戒斷的方法
而碰到這種行為或物質上癮的問題,就該是精神科出場的時候了。
現在主要處理的,多是藥物戒斷問題,至於行為成癮這件事(例如賭博、特殊癖好等),有時候和強迫症有關。某些行為成癮牽涉到強迫症的治療,除了基本的藥物外,也會使用認知行為療法。
而關於藥物戒斷,實際上是有一套SOP。
在藥物的戒斷(如毒癮戒除)上,實際的治療法是慢慢降低依賴度,作法是找依賴度較低、但可以讓上癮者達到部分快樂感的藥物替代,等於是逐漸地將上癮的物質一個接一個替換掉,而不是忽然之間讓人直接戒斷。
若採用直接禁用而戒斷的方式,不只會讓人非常不舒服,還容易讓患者在心理上直接放棄戒除,從而更難解決問題。
所以,其實藥物濫用的戒除,就是一連串的「換依賴性較小的藥品」的過程。
在鎮靜劑類藥物中,有時也會發生類似成癮的問題,解法也是用降低劑量、藥物替換等,以慢慢讓神經系統習慣低劑量的藥物,從而達到戒除的效果。
由於醫療處方常用的「苯二氮平類」(BZDs)本身就有造成物質依賴的疑慮。
這一類的藥品容易在大劑量的使用後、因忽然中斷而引起戒斷症狀。而治療方法除了階段性的降低苯二氮平類的劑量以外,還有改以服用效果類似、但藥物半衰期較長的藥品取代。
而關於苯二氮平類的介紹,會放在後續的常用藥物篇整理。
至於現在對一般人來說最大宗的菸癮和酒癮的治療,精神科自有一套方法。
對於菸癮,主要對抗的成癮物質是尼古丁,這是一種興奮劑類的物質。在精神科的理解下,除了用尼古丁貼片慢慢戒除以外,抗憂鬱劑Bupropion(安非他酮)也可以協助戒菸,其原理是替代尼古丁的興奮劑效果,減少尼古丁上癮者想要抽菸的衝動。
除此之外,還有Varenicline(伐尼克蘭),直接作用在神經系統,降低尼古丁的獎勵效果和興奮度。讓人越抽越覺得:「好像抽菸也沒什麼快感」,漸漸減少吸菸的頻率。
簡單來說,這幾種治療法,都是讓人覺得吸菸不夠刺激、效果不好、沒以前有樂趣等等。正如上文所述,一種物質如果讓人覺得沒效,基本上就不太會成癮。反過來說,會讓人成癮的,都是很有效刺激神經的物質。
除了菸癮以外,另外一個最大宗的就是酒癮。
酒精成癮的醫療上則有Disulfiram(二硫龍)、Acamprosate(阿坎酸脂)、Naltrexone(那曲酮)等等,這幾種藥物的作用也很特別。
Disulfiram(二硫龍)的效果,是阻擋「乙醛去氫酶」作用,讓人體攝取酒精後「快速進入宿醉狀態」進而引起使用者的不適和噁心,並強化宿醉、頭痛、頭暈等等,各種令人不舒服的效果。
這聽起來好像是惡整病人的藥物,但這在精神醫學上被稱做「厭惡療法」,是透過厭惡的回饋系統讓大腦反過來學習,得到:「喝酒不只沒好處、還會很痛苦」的結論。這樣就可以讓使用者自動趨避酒精,算是一種很直接的做法。
Acamprosate(阿坎酸)則是促進神經系統來作用,針對的是酒精戒斷狀態。
由於有酒癮的人若失去酒精,很快會感受到各種身心不適,這是因為GABA受體突然失去酒精的作用,進而導致一系列的神經異常。
Acamprosate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平衡,讓神經系統失去酒精之後的異常反應降低,從而降低酒精戒斷帶來的不舒服。
而酒癮有些就來自那種「不喝會很痛苦」的感覺。Acamprosate藉由降低痛苦感幫助戒酒,長期看來可以慢慢減少酒癮者的喝酒次數,也可以降低因為戒酒產生的失眠症狀。
Naltrexone(那曲酮)則是直接降低酒精帶來的愉悅感,讓人喝酒之後得不到快樂的感覺,漸漸的就會因為喝酒無法讓人快樂,便減少喝酒的次數,甚至到對酒精不感興趣。
然而,這些方法如果沒有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效果也不盡然好。
要戒除菸癮與酒癮,還需要心理支持,讓家人與夥伴鼓勵成癮者慢慢戒除菸酒癮。不只上癮者自己必須清楚了解物質的危害、建立基本的意志力和觀念,還需要身旁的人協助支持,如果失去社群的心理支持,很容易在戒除的路上自暴自棄。
在現代社會,有時候菸酒是交際手段,身在社會中,很難避免這種社會文化。雖然醫學界是建議完全不要碰酒精和菸,但實際上對某些需要交際的社會人士感到非常困難,以至於就算戒除了,還是很容易因為社交需求又栽回去。
只能說飲酒或抽菸,在現實上還是得有彈性空間,但如果癮頭真的很嚴重、想戒卻戒不掉,那掛號精神科是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