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讓孩子贏在表達力!四大實用手勢與對話引導|Sheen家便條紙測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你的表達力顏色是什麼?試試這個便條紙測驗!

這個測驗沒有對錯,只有「表達的多樣性」。

你的表達色彩,或許也反映出孩子的表達風格!

💬 你的顏色是什麼?歡迎留言告訴我囉!



📖 書評文章:這樣教,讓孩子贏在表達力!

孩子的表達力,決定未來競爭力!

每天的親子對話,孩子都在學習如何表達,但我們是否曾經留意過:

🔹 孩子的語句是否清晰?

🔹 他能否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用情緒反應?

🔹 他的對話方式能讓人願意聆聽嗎?

這本《這樣教,讓孩子贏在表達力》深入剖析如何引導孩子準確又合宜地表達,並將實際可運用的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我在閱讀後,發現許多內容與我自己的育兒經驗不謀而合,於是特別選出四個關鍵對話技巧,搭配我與孩子的真實對話情境,分享這本書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表達力,讓每一次親子交流都變成練習場!



1️⃣「對話回應」技巧,讓孩子的表達更清晰

📖 書中說:

很多孩子在表達時,常會陷入說話繞圈、不知重點、插話等問題。

家長可以透過 「重述引導法」 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

•「你剛剛說的重點是……?」

•「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這樣可以讓孩子更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話也更順暢。


📝 我的經驗:

我的孩子是個天生的E人,即使是自學生,從小就很勇於開口與人交流。帶他去公園時,他甚至會主動和陌生的老人聊天,這點讓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健談的孩子。

平常在家自學和其他人的對話較少,平常都是用提問的方式來學習,久了之後會很像我在教他的那種模式在和別人聊天,就會變成不是在聊天好像是在教學問答;

發現孩子對話上一些問題:

1.他習慣用「提問」的方式與人交流,結果對話聽起來像是在「教學」,而不是「聊天」。

2.容易插話,沒有聽完整內容就急著發表想法,導致對話失去焦點。

「平常都是媽媽在和你對話,經常都是我用引導的方式在問你:不是這樣嗎?如果是你想要要怎麼做?....」.

通常孩子僅回應說:「不是或是不會、或是我想要那樣或這樣?」

久了之後都是要用詢問的方式才會開啟對話,反而就要大人一直猜孩子到底想說什麼?或者是直接用大人的想法直接下一個註解⋯

當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跟孩子說,他也覺得好像會遇到這樣子的問題,有時他的問話方式是在引導對方,但是通常大人在面對小孩對談時也不會被引導,反而變成主導方,也會沒有聽完孩子的話就直接下注解,

所以我就引導孩子說,

你可以先思考好的想法再直接說清楚,讓這樣子的對話不是在互相引導,而是在聊天中回應的狀態下!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再耐心聆聽對方回應!

✅讓孩子用這樣子的方式在與別人對話的時候,感受有什麼不同?

✅平常在家裡就會以孩子的對話來調整,讓他去感受每句話不同敘述的差別!

✅也讓他習慣與不同身分的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對話!


這樣的調整讓他的對話變得更自然,也學會了如何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調整表達方式。


2️⃣ 不能讓「說話大聲」的人贏

📖 書中說:

當孩子在對話中習慣用大聲、強勢的方式來壓制對方,或者當被發現錯誤時,選擇死不承認、強硬回應,這其實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優雅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書中建議,家長可以透過模仿讓孩子體會自己的語氣對別人的影響,並學會調整表達方式。


📝 我的經驗:

孩子8、9歲時,我經常聽到這種對話:

「你怎麼每次都這樣?」

「我沒有!我才沒有!」

「可是你剛剛就是這樣啊!」

「我就是啊!我就是這樣啊!」

孩子如果自己覺得自己做錯了,他有時候會直接承認,有時候被發現了,又會拖拖拉拉的不想要被知道,反而就會用「我就是啊!我就是這樣啊!」的態度,來看看你們可以拿我怎麼辦?

其實孩子都是很聰明,到大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有時候他們也是不想要被指責,或者是被發現了就用另外一種態度不妥協。

他其實不是不懂錯,而是不知道承認了會怎樣? 或是承認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

於是,我決定用他的方式來回應他!

有一天,當孩子問我:「媽媽,為什麼你這樣?」

我故意模仿他的語氣說:

「我就是啊!我就是要這樣啊!」(還邊甩著臉😂)

孩子當場皺眉又大聲說:「明明就是你,為什麼還這樣?」

我不理他,又重複了兩次,這下他終於受不了,直接伸手拉著我的手,想要制止我。

我這時候才問他:「那你覺得當我這樣說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很討厭!」 他脫口而出。

我說,但是你常常這樣子回答我耶!我也沒有用強制的態度制止你!

為什麼你平常有做你反應會這麼大呢?

這時他才意識到 「自己的表達方式會影響別人的感受」。

於是,我們一起練習

1.先承認事實,再表達想法 →「嗯,我剛剛確實這樣說,但我其實想表達的是……」

2.避免用「強勢」來掩蓋內心的不安 →「我還在想,還是沒確定我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講話也會非常的直接,雖然有時候講的是事實,但是別人聽到的話也會覺得你都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

也引導孩子去感受自己想要接受什麼樣子的回應,和如何講出自己的想法狀態下又可以讓對方不要不舒服?

常常跟孩子說我們都只有一張嘴巴,我們可以講出適合和舒服的話。

✅需要不斷嘗試和溝通讓孩子體會到,大聲與強硬並不代表「贏」,真正的溝通是願意聽與回應。

✅承認犯錯不代表自己很差,只是行為需要調整,面對錯的行為也是負責和勇氣的表現!

這也讓他開始學習用更溫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3️⃣ 孩子如何學會表達感謝與愛

📖 書中說:

孩子的禮貌與感謝不能是被強迫學習的公式,而是透過「觀察與內化」來真正理解。

當孩子能感受到「說謝謝」的價值,他們才會自然地表達感激。


📝 我的經驗:

孩子最近常常對我說:

「媽媽,這個蛋糕也太好吃了吧!妳就是一個很棒的甜點廚師!」

「媽媽!你怎麼對我這麼好?謝謝妳~」孩子有時候說這些話的時候也會附加一個抱抱。

其實,這樣的話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並沒有強迫他一定要說「謝謝」,因為我不希望感謝變成一種「機械式的回應」。我覺得:

禮貌不是一種規矩,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觀察」。

•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別人對他的付出,他才會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激。

他也不會到很無禮的程度,只是不會有人稱讚他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孩子從小最常跟他說的兩個字,就是「觀察」,你有「觀察」嗎?你有「觀察」到什麼嗎?你這麼做有「觀察」嗎?

我並沒有覺得禮貌不重要,只是覺得一開始就教禮貌,會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禮貌?也不會真正發自的內心想要去感謝。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依他的狀況再慢慢引導他當去買東西了,接收到別人的服務可以跟服務員說謝謝!

當接收到家人的禮物,讓人覺得開心的回應就是向他們說:謝謝!

我小時候的經驗就是機械式的打招呼和說謝謝,就算覺得沒有什麼好謝的,看到不想要看的人還是要打招呼!

沒有這麼做的話,就會被大人訓斥或者是一直推著一定要說!

小時候的我就覺得如果你要我尊重你,那你首先要讓我覺得可以尊重吧!

而且不管是大人小孩應該都是要互相尊重才對!

當然我這樣子的想法在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頭(大笑)

在引導孩子有禮貌和感謝的部分,就會有一些階段性,在六歲以前其實沒有太接觸很多人,所以可以讓他好好的觀察感受,小學階段在引導他如果有回應說謝謝、或是表達自己的想法稱讚對方,那如果當別人對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

當然以我這樣子的教導方式「觀察」,孩子從小也會很直接的感受到對方的說話背後的情緒感受,自己也會有比較深的自我意識,

有一段時間我都會覺得我這樣的引導方式是合適的嗎?因為從觀察到自我意識到表達出自己的禮貌和感謝和稱讚對方,孩子也會先以先入為主的覺得我就是不想,

他有這樣子的反應的時候,我也不會刻意的強制他,因為我知道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從小沒有很固定式教導他的一定要打招呼和回應感謝,

所以一定會有一段過程,

反而是在每一次引導他去感受有回應感謝和表達稱讚時,他的感覺是什麼?

也會告訴他如果你現在沒有辦法做什麼,但是你可以讓別人得到你的回應,那也是一種感謝他的方式。

漸漸的,在引導他去感受媽媽對他的付出,和爸爸工作賺錢的付出,爸爸從來不會覺得賺錢是辛苦的,當然是需要付出努力,但我們不會把辛苦掛在嘴邊,當孩子接受到這樣子愛的感受,他也慢慢試著願意表達他愛的感受,剛開始次數比較少有這樣子的表達,讓他習慣了,也感受到我們的反應!他就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對我們表達滿滿的愛和感謝!

一開始感受到這些轉變,就讓我更確信,我的引導是適合他的!

•「當你收到別人送的禮物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當你說出感謝時,你覺得對方的反應怎麼樣?」

這讓他發現:「原來表達感謝,不只是為了有禮貌,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

現在,他已經習慣用自己的方式 自然地表達感謝和愛。

當他開始能夠觀察到這些細節,他也漸漸養成真心表達感謝的習慣,而不是因為被要求才去說。


4️⃣ 孩子覺得委屈時,如何表達?

📖 書中說:

當孩子覺得委屈時,他們常常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導致誤解或衝突。

家長可以先承認孩子的情緒,再引導他思考「這件事是誰的責任」。


📝 我的經驗:

「我還以為你先做打扮是因為要帶我一起去,結果是你自己要去,我覺得你都不在乎我?」孩子一臉委屈的對我說。

最近,調整了要去每週戶外學習的成行標準,孩子必須要達到抽樣科目檢查達標80%,才可以去戶外學習行程,不然就是我自己去相關的行程,

孩子還沒有適應這樣子的轉變,所以內心會覺得這兩次都看我開心的出門滿足都回家,他內心覺得很委屈,會覺得我只顧自己出去是不在乎他⋯

這兩次他沒有達標不能出去時,我都有跟他說「你不行去,這不是處罰!是因為我們說好的目標你沒有達成!」

不然,他都會習慣,反正目標沒有做好回家再補齊就好,但往往都是玩了一天很累,根本也沒時間把缺的地方補齊⋯

當他說出「你都不在乎我」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會這麼說,所以我內心其實是有嚇一跳,先生在一旁聽到也是說「你能不能去是你自己能決定的,是因為你沒有做到,所以你才不能去並不是媽媽不在乎你,你才不能去⋯」

我也有說「我就是因為在乎你,所以才幫你安排這些戶外學習行程,我一直都是在乎你,所以就算這些戶外學習行程不是我想去的,我還是願意花錢花時間帶你去⋯

所以現在是看你有沒有在乎你想去這些地方,看你有沒有在乎想要把該學習的行程達成學習目標?

你是這件事情的,最主要有權利的人,所以「不是我不在乎!是你不在乎!」

當孩子會這麼說,我知道他可能就用了一個他最直接的感受來反應他不能去的委屈,

最後也有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去,你這樣子告訴我我也知道你開始在意了,但你也要再思考一下這整件事情的狀況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最後,我告訴他:

「你的學習標準,是你自己決定的,不是媽媽決定你能不能去。」

這讓他開始明白:

規則的影響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家長的「不在乎」。

✔ 透過表達,可以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只是發脾氣。


❤️總結:表達力是每一次的闖關遊戲

每一次引導孩子表達的練習,都像是一次對話的「闖關遊戲」。

在不同情境中,學習適合的表達方式,沒有最好的,只有 適不適合。

希望這篇分享,能陪伴你和孩子一起練習表達力!💡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我是陪著孩子一起自學、創造、實驗的媽媽創作者。 我的陪伴不完美,但有方向、有原則,也持續在調整。 透過書評找靈感,用教材設計節奏,用便利貼測驗開啟對話, 這裡是我們一起練習覺察與行動的小教室。 #Sheen家覺察教室 #親子書評 #自學家庭 #便利貼測驗 #陪孩子覺察 #媽媽創作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heen家覺察教室 的其他內容
孩子的未來,有時不是等準備好才啟動,而是先走、再調整。 我們家選擇自學,不是因為猶豫或不安,而是我一旦確定方向,就開始拼命找資料、拼命思考怎麼做。 這10個提問,不是我們曾經卡關的問題,而是我在啟動自學前,為了「更有意識地前進」所設下的確認點。 我也想把這份清單,分享給正要出發的你。
孩子懂事,不是為了聽話,而是學會負責任與自我調整。 書中提到的關鍵不是「對話技巧」,而是家長如何在對話中提供選擇、理解與信任。 這篇書評搭配Sheen家便條紙測驗,一起練習讓對話變成「穩定情緒」與「支持孩子成長」的起點。
當孩子不想學、容易生氣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篇書評分享《媽媽,我要學!》中的覺察與調整, 幫助家長陪孩子突破學習與情緒的卡關!
孩子的未來,有時不是等準備好才啟動,而是先走、再調整。 我們家選擇自學,不是因為猶豫或不安,而是我一旦確定方向,就開始拼命找資料、拼命思考怎麼做。 這10個提問,不是我們曾經卡關的問題,而是我在啟動自學前,為了「更有意識地前進」所設下的確認點。 我也想把這份清單,分享給正要出發的你。
孩子懂事,不是為了聽話,而是學會負責任與自我調整。 書中提到的關鍵不是「對話技巧」,而是家長如何在對話中提供選擇、理解與信任。 這篇書評搭配Sheen家便條紙測驗,一起練習讓對話變成「穩定情緒」與「支持孩子成長」的起點。
當孩子不想學、容易生氣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篇書評分享《媽媽,我要學!》中的覺察與調整, 幫助家長陪孩子突破學習與情緒的卡關!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
這篇文章探討電影《米奇17號》的多個面向,包括多元種族下的「地母系」女主角娜夏、馬歇爾的政治邪教、忒休斯之船哲學、醬汁的階級象徵以及死亡的意義。文章深入分析角色性格、劇情安排,並點出導演奉俊昊透過黑色幽默呈現社會議題的獨特風格,最後點出電影並未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引領觀眾面對社會的荒謬與無力感。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
這篇文章探討電影《米奇17號》的多個面向,包括多元種族下的「地母系」女主角娜夏、馬歇爾的政治邪教、忒休斯之船哲學、醬汁的階級象徵以及死亡的意義。文章深入分析角色性格、劇情安排,並點出導演奉俊昊透過黑色幽默呈現社會議題的獨特風格,最後點出電影並未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引領觀眾面對社會的荒謬與無力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處於壓力之下,父母需瞭解如何適當溝通。楊陽老師的書籍提供了深刻的討論,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並避免以負面言語攻擊孩子。面對升學競爭壓力,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理狀態,而非只關注成績。這本書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以及應對方式。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處於壓力之下,父母需瞭解如何適當溝通。楊陽老師的書籍提供了深刻的討論,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並避免以負面言語攻擊孩子。面對升學競爭壓力,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理狀態,而非只關注成績。這本書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以及應對方式。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