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表達力顏色是什麼?試試這個便條紙測驗!
這個測驗沒有對錯,只有「表達的多樣性」。
你的表達色彩,或許也反映出孩子的表達風格!
💬 你的顏色是什麼?歡迎留言告訴我囉!
📖 書評文章:這樣教,讓孩子贏在表達力!
孩子的表達力,決定未來競爭力!
每天的親子對話,孩子都在學習如何表達,但我們是否曾經留意過:
🔹 孩子的語句是否清晰?
🔹 他能否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用情緒反應?
🔹 他的對話方式能讓人願意聆聽嗎?
這本《這樣教,讓孩子贏在表達力》深入剖析如何引導孩子準確又合宜地表達,並將實際可運用的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我在閱讀後,發現許多內容與我自己的育兒經驗不謀而合,於是特別選出四個關鍵對話技巧,搭配我與孩子的真實對話情境,分享這本書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表達力,讓每一次親子交流都變成練習場!
1️⃣「對話回應」技巧,讓孩子的表達更清晰
📖 書中說:
很多孩子在表達時,常會陷入說話繞圈、不知重點、插話等問題。
家長可以透過 「重述引導法」 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
•「你剛剛說的重點是……?」
•「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這樣可以讓孩子更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話也更順暢。
📝 我的經驗:
我的孩子是個天生的E人,即使是自學生,從小就很勇於開口與人交流。帶他去公園時,他甚至會主動和陌生的老人聊天,這點讓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健談的孩子。
平常在家自學和其他人的對話較少,平常都是用提問的方式來學習,久了之後會很像我在教他的那種模式在和別人聊天,就會變成不是在聊天好像是在教學問答;
發現孩子對話上一些問題:
1.他習慣用「提問」的方式與人交流,結果對話聽起來像是在「教學」,而不是「聊天」。
2.容易插話,沒有聽完整內容就急著發表想法,導致對話失去焦點。
「平常都是媽媽在和你對話,經常都是我用引導的方式在問你:不是這樣嗎?如果是你想要要怎麼做?....」.
通常孩子僅回應說:「不是或是不會、或是我想要那樣或這樣?」
久了之後都是要用詢問的方式才會開啟對話,反而就要大人一直猜孩子到底想說什麼?或者是直接用大人的想法直接下一個註解⋯
當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跟孩子說,他也覺得好像會遇到這樣子的問題,有時他的問話方式是在引導對方,但是通常大人在面對小孩對談時也不會被引導,反而變成主導方,也會沒有聽完孩子的話就直接下注解,
所以我就引導孩子說,
你可以先思考好的想法再直接說清楚,讓這樣子的對話不是在互相引導,而是在聊天中回應的狀態下!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再耐心聆聽對方回應!
✅讓孩子用這樣子的方式在與別人對話的時候,感受有什麼不同?
✅平常在家裡就會以孩子的對話來調整,讓他去感受每句話不同敘述的差別!
✅也讓他習慣與不同身分的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對話!
這樣的調整讓他的對話變得更自然,也學會了如何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調整表達方式。
2️⃣ 不能讓「說話大聲」的人贏
📖 書中說:
當孩子在對話中習慣用大聲、強勢的方式來壓制對方,或者當被發現錯誤時,選擇死不承認、強硬回應,這其實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優雅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書中建議,家長可以透過模仿讓孩子體會自己的語氣對別人的影響,並學會調整表達方式。
📝 我的經驗:
孩子8、9歲時,我經常聽到這種對話:
「你怎麼每次都這樣?」
「我沒有!我才沒有!」
「可是你剛剛就是這樣啊!」
「我就是啊!我就是這樣啊!」
孩子如果自己覺得自己做錯了,他有時候會直接承認,有時候被發現了,又會拖拖拉拉的不想要被知道,反而就會用「我就是啊!我就是這樣啊!」的態度,來看看你們可以拿我怎麼辦?
其實孩子都是很聰明,到大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有時候他們也是不想要被指責,或者是被發現了就用另外一種態度不妥協。
他其實不是不懂錯,而是不知道承認了會怎樣? 或是承認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
於是,我決定用他的方式來回應他!
有一天,當孩子問我:「媽媽,為什麼你這樣?」
我故意模仿他的語氣說:
「我就是啊!我就是要這樣啊!」(還邊甩著臉😂)
孩子當場皺眉又大聲說:「明明就是你,為什麼還這樣?」
我不理他,又重複了兩次,這下他終於受不了,直接伸手拉著我的手,想要制止我。
我這時候才問他:「那你覺得當我這樣說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很討厭!」 他脫口而出。
我說,但是你常常這樣子回答我耶!我也沒有用強制的態度制止你!
為什麼你平常有做你反應會這麼大呢?
這時他才意識到 「自己的表達方式會影響別人的感受」。
於是,我們一起練習:
1.先承認事實,再表達想法 →「嗯,我剛剛確實這樣說,但我其實想表達的是……」
2.避免用「強勢」來掩蓋內心的不安 →「我還在想,還是沒確定我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講話也會非常的直接,雖然有時候講的是事實,但是別人聽到的話也會覺得你都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
也引導孩子去感受自己想要接受什麼樣子的回應,和如何講出自己的想法狀態下又可以讓對方不要不舒服?
常常跟孩子說我們都只有一張嘴巴,我們可以講出適合和舒服的話。
✅需要不斷嘗試和溝通讓孩子體會到,大聲與強硬並不代表「贏」,真正的溝通是願意聽與回應。
✅承認犯錯不代表自己很差,只是行為需要調整,面對錯的行為也是負責和勇氣的表現!
這也讓他開始學習用更溫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3️⃣ 孩子如何學會表達感謝與愛
📖 書中說:
孩子的禮貌與感謝不能是被強迫學習的公式,而是透過「觀察與內化」來真正理解。
當孩子能感受到「說謝謝」的價值,他們才會自然地表達感激。
📝 我的經驗:
孩子最近常常對我說:
「媽媽,這個蛋糕也太好吃了吧!妳就是一個很棒的甜點廚師!」
「媽媽!你怎麼對我這麼好?謝謝妳~」孩子有時候說這些話的時候也會附加一個抱抱。
其實,這樣的話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並沒有強迫他一定要說「謝謝」,因為我不希望感謝變成一種「機械式的回應」。我覺得:
•禮貌不是一種規矩,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觀察」。
•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別人對他的付出,他才會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激。
他也不會到很無禮的程度,只是不會有人稱讚他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孩子從小最常跟他說的兩個字,就是「觀察」,你有「觀察」嗎?你有「觀察」到什麼嗎?你這麼做有「觀察」嗎?
我並沒有覺得禮貌不重要,只是覺得一開始就教禮貌,會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禮貌?也不會真正發自的內心想要去感謝。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依他的狀況再慢慢引導他當去買東西了,接收到別人的服務可以跟服務員說謝謝!
當接收到家人的禮物,讓人覺得開心的回應就是向他們說:謝謝!
我小時候的經驗就是機械式的打招呼和說謝謝,就算覺得沒有什麼好謝的,看到不想要看的人還是要打招呼!
沒有這麼做的話,就會被大人訓斥或者是一直推著一定要說!
小時候的我就覺得如果你要我尊重你,那你首先要讓我覺得可以尊重吧!
而且不管是大人小孩應該都是要互相尊重才對!
當然我這樣子的想法在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頭(大笑)
在引導孩子有禮貌和感謝的部分,就會有一些階段性,在六歲以前其實沒有太接觸很多人,所以可以讓他好好的觀察感受,小學階段在引導他如果有回應說謝謝、或是表達自己的想法稱讚對方,那如果當別人對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
當然以我這樣子的教導方式「觀察」,孩子從小也會很直接的感受到對方的說話背後的情緒感受,自己也會有比較深的自我意識,
有一段時間我都會覺得我這樣的引導方式是合適的嗎?因為從觀察到自我意識到表達出自己的禮貌和感謝和稱讚對方,孩子也會先以先入為主的覺得我就是不想,
他有這樣子的反應的時候,我也不會刻意的強制他,因為我知道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從小沒有很固定式教導他的一定要打招呼和回應感謝,
所以一定會有一段過程,
反而是在每一次引導他去感受有回應感謝和表達稱讚時,他的感覺是什麼?
也會告訴他如果你現在沒有辦法做什麼,但是你可以讓別人得到你的回應,那也是一種感謝他的方式。
漸漸的,在引導他去感受媽媽對他的付出,和爸爸工作賺錢的付出,爸爸從來不會覺得賺錢是辛苦的,當然是需要付出努力,但我們不會把辛苦掛在嘴邊,當孩子接受到這樣子愛的感受,他也慢慢試著願意表達他愛的感受,剛開始次數比較少有這樣子的表達,讓他習慣了,也感受到我們的反應!他就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對我們表達滿滿的愛和感謝!
一開始感受到這些轉變,就讓我更確信,我的引導是適合他的!
•「當你收到別人送的禮物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當你說出感謝時,你覺得對方的反應怎麼樣?」
這讓他發現:「原來表達感謝,不只是為了有禮貌,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
現在,他已經習慣用自己的方式 自然地表達感謝和愛。
✅當他開始能夠觀察到這些細節,他也漸漸養成真心表達感謝的習慣,而不是因為被要求才去說。
4️⃣ 孩子覺得委屈時,如何表達?
📖 書中說:
當孩子覺得委屈時,他們常常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導致誤解或衝突。
家長可以先承認孩子的情緒,再引導他思考「這件事是誰的責任」。
📝 我的經驗:
「我還以為你先做打扮是因為要帶我一起去,結果是你自己要去,我覺得你都不在乎我?」孩子一臉委屈的對我說。
最近,調整了要去每週戶外學習的成行標準,孩子必須要達到抽樣科目檢查達標80%,才可以去戶外學習行程,不然就是我自己去相關的行程,
孩子還沒有適應這樣子的轉變,所以內心會覺得這兩次都看我開心的出門滿足都回家,他內心覺得很委屈,會覺得我只顧自己出去是不在乎他⋯
這兩次他沒有達標不能出去時,我都有跟他說「你不行去,這不是處罰!是因為我們說好的目標你沒有達成!」
不然,他都會習慣,反正目標沒有做好回家再補齊就好,但往往都是玩了一天很累,根本也沒時間把缺的地方補齊⋯
當他說出「你都不在乎我」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會這麼說,所以我內心其實是有嚇一跳,先生在一旁聽到也是說「你能不能去是你自己能決定的,是因為你沒有做到,所以你才不能去並不是媽媽不在乎你,你才不能去⋯」
我也有說「我就是因為在乎你,所以才幫你安排這些戶外學習行程,我一直都是在乎你,所以就算這些戶外學習行程不是我想去的,我還是願意花錢花時間帶你去⋯
所以現在是看你有沒有在乎你想去這些地方,看你有沒有在乎想要把該學習的行程達成學習目標?
你是這件事情的,最主要有權利的人,所以「不是我不在乎!是你不在乎!」
當孩子會這麼說,我知道他可能就用了一個他最直接的感受來反應他不能去的委屈,
最後也有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去,你這樣子告訴我我也知道你開始在意了,但你也要再思考一下這整件事情的狀況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最後,我告訴他:
「你的學習標準,是你自己決定的,不是媽媽決定你能不能去。」
這讓他開始明白:
✔ 規則的影響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家長的「不在乎」。
✔ 透過表達,可以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只是發脾氣。
❤️總結:表達力是每一次的闖關遊戲
每一次引導孩子表達的練習,都像是一次對話的「闖關遊戲」。
在不同情境中,學習適合的表達方式,沒有最好的,只有 適不適合。
希望這篇分享,能陪伴你和孩子一起練習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