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壓抑情緒?也許你從小就被教會了「哭也沒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不是沒情緒,我只是早就學會不去感覺了


那天,我在跟一位高階主管一對一時,他談到某位員工的情況:

「我覺得她很冷淡。會做事,效率也高,就是不太會有反應,開心或難過都看不太出來。」

我沒有立刻評價,只問他一句:

「你有沒有想過,她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學會了,不去有反應?」

這位主管愣了一下。然後沉默。


這讓我想起一位諮詢個案,Alice。

她從小經歷父母的長期爭吵。無助的她,選擇了一種生存方式——解離:讓自己看起來沒事,感覺不到痛、不被情緒淹沒。她說:「我戴耳機、裝沒聽到、在被子裡哭,久了就習慣了,反正哭也沒用。」

在職場中,我們可能遇過很多這樣的人:看起來理性、冷靜、像個沒情緒的機器人。但在這種「情緒平靜」的表面下,可能藏著一顆歷經風暴、為了生存而選擇關閉感覺的心。


主管如何重新看懂「情緒冷漠型員工」


某次績效檢討會議上,一位新人Judy表現出色,卻總是不願在團隊中多說一句話,氣氛冷冰冰。主管Andy起初以為是態度問題,多次私下約談後,發現Judy其實對於「團隊衝突」極度敏感。

原來Judy從小常被捲入父母的爭執,逐漸養成了「避開所有可能引發衝突的情境」的習慣。於是,在團隊中,她選擇沉默、服從、不引人注目。這不代表她冷漠,而是一種「我怕情緒、怕破壞」的防衛。

當主管Andy理解這點後,開始透過非壓迫性的方式引導Judy參與討論、給予肯定,也讓她知道:「這個團隊,不是會傷害你的地方。」

幾個月後,Judy的表達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團隊對她的接納度也提高了。


如何解決呢?


  1. 看見「沒有反應」背後的反應
    若部屬在應該開心或悲傷的時候毫無情緒表現,先別急著下結論,問自己:「他是在保護自己嗎?」
  2. 創造安全的互動環境
    情緒長期被壓抑的員工,需要更多安全感與信任感才能開啟自我。不是硬要他們說話,而是讓他們知道「說了不會有風險」。
  3. 以人為本,而非表現為王
    對情緒解離型的員工來說,他們通常具備高度責任感,願意完成任務。主管若能看見他們背後的努力與壓抑,將更容易建立連結。


你的冷靜,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早已習慣「哭也沒用」


「悲傷,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被深深藏起來了。」

許多職場人,從小就被訓練要獨立、要堅強、要把情緒藏起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成了高效能工作者,卻也容易在人際關係裡變得疏離、不被理解。

身為主管的你,若能用一點同理,去看見「沉默背後的故事」,也許,就能讓員工在你身邊,慢慢放下那座保護自己的牆。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2會員
253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在職場中拚命表現,只為換取一句肯定,實則是從小缺乏被無條件接納的經驗。當努力變成求生本能,主管的一句話都可能勾起深層創傷。這篇文章從一位看似「不夠堅強」的員工故事出發,探討如何看見背後的傷與需求,給出溫柔又具體的支持方式,幫助她重建價值感。
許多表現優異的職場人,內心卻深藏著「我不夠好就會被放棄」的恐懼,將努力當成換取認同的手段。這種心理模式源於原生家庭,導致無法從成就中獲得真正滿足。解方不是更努力,而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主管應創造心理安全環境,幫助員工區分表現與價值,從「證明自己夠好」轉向「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
她是人人稱讚的績優員工,卻每天在下班後暴食催吐,只因從小內心深處深信「不夠好就會被拋棄」。這篇文章從一位主管的視角,揭露職場中那些外表堅強、內心受傷的努力者。真正的領導,不只關心績效,更願意看見人心。
許多人在職場中拚命表現,只為換取一句肯定,實則是從小缺乏被無條件接納的經驗。當努力變成求生本能,主管的一句話都可能勾起深層創傷。這篇文章從一位看似「不夠堅強」的員工故事出發,探討如何看見背後的傷與需求,給出溫柔又具體的支持方式,幫助她重建價值感。
許多表現優異的職場人,內心卻深藏著「我不夠好就會被放棄」的恐懼,將努力當成換取認同的手段。這種心理模式源於原生家庭,導致無法從成就中獲得真正滿足。解方不是更努力,而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主管應創造心理安全環境,幫助員工區分表現與價值,從「證明自己夠好」轉向「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
她是人人稱讚的績優員工,卻每天在下班後暴食催吐,只因從小內心深處深信「不夠好就會被拋棄」。這篇文章從一位主管的視角,揭露職場中那些外表堅強、內心受傷的努力者。真正的領導,不只關心績效,更願意看見人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我們以前都曾在某個時候聽過這些話: “公主就忍住吧!” “做個男人吧!” “別再哭了”、“克服它”、“別那麼敏感”、“臉皮要厚點!” 雖然這些話可能是無意地有意對我們造成長期傷害,但它們卻指出了我們社會中一個普遍且不可否認的悲劇事實:表達自己的情緒是軟弱的表現,而不是力量的表現。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你有說不出口的難過和痛苦、壓抑的憤怒,或是被埋藏的委屈悲傷、愧疚感?這些情緒是一道道隱形傷口,需要有人輕柔觸及才能真正癒合。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先前看到新聞,有些人會指責山難後的生存者、葬禮時的親人沒有流淚。 對於生氣、悲痛、欣喜等等情緒,人們似乎總覺得應該表現在外。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能誤會了一些人。 人承受巨大壓力時,可能會做出機械性、不需要思考的事,例如藉由家務來舒緩壓力。  
Thumbnail
提供如何處理工作與人際關係負面情緒的建議,包括掌控感、格局大小和模範等三個方面。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我們以前都曾在某個時候聽過這些話: “公主就忍住吧!” “做個男人吧!” “別再哭了”、“克服它”、“別那麼敏感”、“臉皮要厚點!” 雖然這些話可能是無意地有意對我們造成長期傷害,但它們卻指出了我們社會中一個普遍且不可否認的悲劇事實:表達自己的情緒是軟弱的表現,而不是力量的表現。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你有說不出口的難過和痛苦、壓抑的憤怒,或是被埋藏的委屈悲傷、愧疚感?這些情緒是一道道隱形傷口,需要有人輕柔觸及才能真正癒合。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先前看到新聞,有些人會指責山難後的生存者、葬禮時的親人沒有流淚。 對於生氣、悲痛、欣喜等等情緒,人們似乎總覺得應該表現在外。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能誤會了一些人。 人承受巨大壓力時,可能會做出機械性、不需要思考的事,例如藉由家務來舒緩壓力。  
Thumbnail
提供如何處理工作與人際關係負面情緒的建議,包括掌控感、格局大小和模範等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