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情緒,但我不是情緒:認知分化的第一階

我有情緒,但我不是情緒:認知分化的第一階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情緒調色盤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天開會,阿誠一被點名簡報進度,整個人明顯慌了——臉緊繃、手在抖、語速越講越快。散會後他苦笑說:「唉,我真的很沒用,每次簡報都砸鍋。」

我看著他,心裡浮現一句話:
「你現在很焦慮,但你不是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處理事情,而是被情緒帶著走。

以為自己就是那個慌張、挫敗、不夠好的人。 但事實是——

你有情緒,但你不是情緒。

情緒只是經過你的一場風,不是你的人生定義。

這,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raw-image

🌊 第一層:為什麼我們總是成了情緒本身?


你試著想像一個畫面:

你跌進海浪裡,全身打轉、看不清方向。這時你不會說「我就是海浪」,而是「我在海裡」。

可當我們被情緒淹沒時,我們常常說的是:

  • 「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 「我真的很糟糕」
  • 「我根本沒救了」


我們讓一時的感受,蓋住了整個自己。

就像一片烏雲遮住陽光,我們忘了,其實太陽一直都還在,只是被暫時擋住了。


🪞 第二層:分化,是你和自己之間,多出來的那一點距離


「分化」這個詞乍聽之下很學術,其實它的本質,是一種溫柔的清醒

它不是叫你否認情緒、壓抑感受,而是提醒你:
這些感覺雖然強烈,但它們不是你全部。

你可以說:

  • 「我現在感到很焦慮」而不是「我就是一個焦慮的人」
  • 「我今天覺得自己很沒用」但不代表「我就是沒用的人」


分化,就像你站在屋簷下,看著雨下,知道它會來,也會走。

你開始學會陪自己走過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帶走。


🧠 第三層:為什麼這個分化這麼重要?


在職場裡,我們常常逼著自己要理性、有效率,但其實,很多時候卡住的不是能力,而是情緒卡住了我們的能量

你可能有過這些心聲:

  • 提案被打槍後:「我一定不夠好」
  • 被誤會時:「為什麼老是我?」
  • 工作卡關時:「完了,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這些情緒其實在說:我在乎、我害怕、我想做好

但如果我們沒看清這點,就會被這些念頭推著跑,最後只留下疲憊、懷疑,甚至自我否定。

分化讓你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它想告訴我什麼?」

這時候,你不再是情緒裡的小船,而是拿回了方向盤的自己。


🔍 第四層:練習分化的三個方法,從今天開始


1. 改變你對話的語言


把「我就是失敗」換成

👉「我現在有一個『我失敗了』的想法,我可以看看這是真的嗎?」

這麼一改,情緒就從「我是」變成「我有」,多了空間,就多了選擇。


2. 給情緒一個名字


不是「我心情爛透了」,而是

👉「我察覺自己在生氣,同時也有點委屈。」

當你能說出情緒的名字,它就不再是模糊的黑雲,而是可以理解、可以安放的情感。


3. 和情緒說話,而不是讓它說了算


試試這樣對自己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不安,但我們可以一起慢慢來,好嗎?」

這不是逃避,而是溫柔地帶著自己往前走


🌱 結語:你不等於你腦中的第一句話


你不是那個說「我沒用」的聲音;
你不是那場焦慮;
你不是那個被批評後就崩潰的人。

你,是那個能說出:「我現在感覺好像不行,但我願意再看看」的人。


下一次情緒來了,先別急著對自己下定論。

就像你不會因為一場雨,就說這世界永遠陰天。

你有情緒,但你不是情緒。

你是那個願意看見情緒、理解它、陪自己穿越風雨的大人。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4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們每天腦中跑出一堆想法,有些是恐懼、有些是別人的聲音。但不是每個念頭都代表真正的自己。認知分化的第二階,就是學會停下來問:「這是我自己想的嗎?還是過去留下來的雜音?」當你能看見這些念頭的來源,就能選擇相信哪個版本的自己,而不是被舊劇本牽著走。
「我試了,沒用」這句話,其實是去脈絡化的結果。文章層層解析這句話背後的迷思:省略了過程、斷裂了因果、模糊了失敗定義,甚至關上了未來可能性的大門。想真正突破困境,就得重新說出完整的故事,找出可以調整的環節,讓努力成為下一步的線索,而不是句點。
你是不是也常被腦中那句「我不行」牽著走?這篇文章教你用ACTORS六步驟,從看見念頭、和它拉開距離,到找回你真正在意的方向,再踏出一個不完美但靠近自己的行動。你不需要等不害怕才開始,而是能在怕的時候,還願意開車往前走。你是駕駛,不是後座乘客。
我們每天腦中跑出一堆想法,有些是恐懼、有些是別人的聲音。但不是每個念頭都代表真正的自己。認知分化的第二階,就是學會停下來問:「這是我自己想的嗎?還是過去留下來的雜音?」當你能看見這些念頭的來源,就能選擇相信哪個版本的自己,而不是被舊劇本牽著走。
「我試了,沒用」這句話,其實是去脈絡化的結果。文章層層解析這句話背後的迷思:省略了過程、斷裂了因果、模糊了失敗定義,甚至關上了未來可能性的大門。想真正突破困境,就得重新說出完整的故事,找出可以調整的環節,讓努力成為下一步的線索,而不是句點。
你是不是也常被腦中那句「我不行」牽著走?這篇文章教你用ACTORS六步驟,從看見念頭、和它拉開距離,到找回你真正在意的方向,再踏出一個不完美但靠近自己的行動。你不需要等不害怕才開始,而是能在怕的時候,還願意開車往前走。你是駕駛,不是後座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