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開會,阿誠一被點名簡報進度,整個人明顯慌了——臉緊繃、手在抖、語速越講越快。散會後他苦笑說:「唉,我真的很沒用,每次簡報都砸鍋。」
我看著他,心裡浮現一句話:「你現在很焦慮,但你不是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處理事情,而是被情緒帶著走。
以為自己就是那個慌張、挫敗、不夠好的人。 但事實是——
你有情緒,但你不是情緒。
情緒只是經過你的一場風,不是你的人生定義。
這,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 第一層:為什麼我們總是成了情緒本身?
你試著想像一個畫面:
你跌進海浪裡,全身打轉、看不清方向。這時你不會說「我就是海浪」,而是「我在海裡」。
可當我們被情緒淹沒時,我們常常說的是:
- 「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 「我真的很糟糕」
- 「我根本沒救了」
我們讓一時的感受,蓋住了整個自己。
就像一片烏雲遮住陽光,我們忘了,其實太陽一直都還在,只是被暫時擋住了。
🪞 第二層:分化,是你和自己之間,多出來的那一點距離
「分化」這個詞乍聽之下很學術,其實它的本質,是一種溫柔的清醒。
它不是叫你否認情緒、壓抑感受,而是提醒你:
這些感覺雖然強烈,但它們不是你全部。
你可以說:
- 「我現在感到很焦慮」而不是「我就是一個焦慮的人」
- 「我今天覺得自己很沒用」但不代表「我就是沒用的人」
分化,就像你站在屋簷下,看著雨下,知道它會來,也會走。
你開始學會陪自己走過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帶走。
🧠 第三層:為什麼這個分化這麼重要?
在職場裡,我們常常逼著自己要理性、有效率,但其實,很多時候卡住的不是能力,而是情緒卡住了我們的能量。
你可能有過這些心聲:
- 提案被打槍後:「我一定不夠好」
- 被誤會時:「為什麼老是我?」
- 工作卡關時:「完了,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這些情緒其實在說:我在乎、我害怕、我想做好。
但如果我們沒看清這點,就會被這些念頭推著跑,最後只留下疲憊、懷疑,甚至自我否定。
分化讓你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它想告訴我什麼?」
這時候,你不再是情緒裡的小船,而是拿回了方向盤的自己。
🔍 第四層:練習分化的三個方法,從今天開始
1. 改變你對話的語言
把「我就是失敗」換成
👉「我現在有一個『我失敗了』的想法,我可以看看這是真的嗎?」
這麼一改,情緒就從「我是」變成「我有」,多了空間,就多了選擇。
2. 給情緒一個名字
不是「我心情爛透了」,而是
👉「我察覺自己在生氣,同時也有點委屈。」
當你能說出情緒的名字,它就不再是模糊的黑雲,而是可以理解、可以安放的情感。
3. 和情緒說話,而不是讓它說了算
試試這樣對自己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不安,但我們可以一起慢慢來,好嗎?」
這不是逃避,而是溫柔地帶著自己往前走。
🌱 結語:你不等於你腦中的第一句話
你不是那個說「我沒用」的聲音;
你不是那場焦慮;
你不是那個被批評後就崩潰的人。
你,是那個能說出:「我現在感覺好像不行,但我願意再看看」的人。
下一次情緒來了,先別急著對自己下定論。
就像你不會因為一場雨,就說這世界永遠陰天。
你有情緒,但你不是情緒。
你是那個願意看見情緒、理解它、陪自己穿越風雨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