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的雷區、生產力的敵人:虛榮心與沒有肩膀

luludama
發佈於魯拉圖時事講堂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主管的虛榮心阻礙了團隊的生產力

如果工作上的最大的能量要用來滿足領導階層的虛榮,那還有幾分可以用來專注在任務上呢?

引內文:她的回答讓我終生難忘:「我讓他覺得這些好的想法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樣就可以滿足他的虛榮心。」

raw-image



沒有肩膀的卸責

S工程師發現在與主管溝通後,在實際執行成果不符預期時,主管常常會來個事後諸葛,無法對所屬團隊執行的結果負責,總是要怪罪在承辦工程師上。

在上級詢問團隊作法時,竟回答:

「我記得不是這樣喲!」(裝迷糊,明明都有開會討論過作法)
「這是某某工程師的作法,要問他本人。」(置身事外,推給下屬)
「工程師要根據情況應變啊!」(一樣是卸責話術)

這根本不成立,因為發生情況時,工程師要改變作法,都要知會主管獲同意後才執行,所有的執行成果和決議,都應是主管和執行團隊要共同負責承擔,上述任何一種說法都是卸責。

否認共同討論時的結論,或是不肯給出決議和決策採用模糊式的回應,以便製作事後否認和推卸責任的空間,說是要給予團隊成員提出意見的權利,提出意見在討論後就應獲得結論,而不是倒果為因,只要成效不符預期,就置身事外的指責負責的工程師。

專注問責,生產力熄火

團隊在工作執行中,本就不可能一步到位,主管對於績效要求的抗壓不足,轉嫁至團隊成員身上,只要不達標,就實施問責處罰。

沒有人會故意犯錯,有可能是指令不清楚或是資源支持不足,成果不如意、未達標便總是要找個人來當替罪羊,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會打擊團隊的士氣和熱情。

專注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處罰下屬的錯誤」,專注處罰就會得到一個逃避處罰的被動團隊,而不是積極解決問題的團隊。

其實領導團隊沒有那麼難,感到滯礙難行時,不妨問問AI,也不會難為情,何樂而不為?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61會員
206內容數
生活在台灣的時事點點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