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拼音史話(一)」、「拼音史話(二)」、「拼音史話(三)」之中依序說明拼音的重要性,以及比較了不同的漢語拼音系統。接著,要來談談Threads一直以來在吵的:究竟哪一種拼音系統比較好呢?
一個拼音系統好或壞,取決於你希望怎麼樣,究竟是想跟國際語言英語接軌呢?還是想要輸入便利?抑或是忠實呈現語言發音?不同立場會產生不同結論。李壬癸老師曾經提過六個評斷標準:與語言本身有關的「準確性、系統性、一貫性」,以及跨語言通用與否、和社會文化相關的「共通性、方便性、傳統性」。前三項是重要的大原則,一個語言的拼音系統好或壞,必須要能夠準確標音、成系統性,並且盡量一貫不變。滿足前述大原則之後,跨語言的實用性則是加分項目(《漢字拼音討論集》,頁165)。
通用拼音的是與非
有了前述概念後,我們就可以依此來評論各個拼音系統。我想爭議最大的肯定是漢語拼音(尤其還涉及政治因素),但在評論漢語拼音之前,我想先說說與他對立的「通用拼音」。「拼音方案簡介」已經簡單介紹通用拼音,今天則要從它的設計理念來評論這個曇花一現的拼音系統。
張學謙老師與鄭良偉老師曾比較五套華語拼音系統的優劣(《漢字拼音討論集》,頁49-78),下表是他們的評分:

拼音系統評分表,表格來源:《漢字拼音討論集》,頁65
上表的「台華甲式」與「台華乙式」就是「通用拼音甲、乙式」。其中評分最高的是「台華甲式」,即「通用拼音甲式」。不過,「拼音方案比較」以及「拼音查詢網站」所提到的都是「通用拼音乙式」,也是2002-2008年間,政府真正推行的漢字拼音方案。
從評分來看,通用拼音似乎遠優於漢語拼音,那為什麼會被捨棄不用?又為什麼會分成甲、乙兩式呢?這個問題要從「通用拼音」之所以名為「通用」開始說起,設計者余伯泉老師希望這套系統兼容華語、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漢字拼音討論集》,頁127-130)。然而,我們在「拼音方案比較」也有提到,華語(包含客語)的「b、p」是「清送氣─清不送氣」對立;英語(包含大部分原住民語)的「b、p」是「清─濁」對立,相同符號在不同語言間表示不同的發音。
更麻煩的是臺語塞音具有「清送氣─清不送氣─濁」三重對立。面對這個問題,最早的「通用拼音」主張標為「b、p、bh」。這個主張卻被部分教會羅馬字系統的臺語使用者所反對,因為通用拼音的標法與過去書寫習慣不同,而且也與國際音標所標示的實際發音不同,違背語音學的常理。
為解決前述問題,通用拼音發明者余伯泉老師主張「甲乙相通」,即大部分語音可以用相同符號表示,惟遇到語言差異時,可以用甲乙兩型來分別標示(《漢字拼音討論集》,頁136-139)。不過我自己看完論述後,會覺得這等於承認拼音系統有兩套,根本沒有所謂「通用」之說,學習者仍需要面臨兩套不同的語音與符號對應的問題,這也是通用拼音為人詬病的一個問題。

甲、乙式拼音主要差異比較
此外,從前面表格,可以看到通用拼音的發明似乎考慮到各種不同母語背景,通用性遠高於漢語拼音,再加上其背後的本土色彩,常被某些人拿來做為本土化標籤,用以對抗中國的「漢語拼音」。不過,如果我們回到「通用拼音」的發明初衷,卻會發現其充滿矛盾:一方面認為漢語拼音讓臺灣人喪失主體性,另一方面卻批評「威妥瑪拼音」、「注音二式」等舊有的拼音系統與漢語拼音差異過大、不易流通(《漢字拼音討論集》,頁80-83)。
實際上,「通用拼音(乙式)」與漢語拼音的差異性僅15%,遠不及「注音二式」與漢語拼音的37%差異,所以洪惟仁老師才會直接說「通用拼音」其實是漢語拼音的兒子,是山寨版的漢語拼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系出同源〉,《海翁台語文學》,2011(120),頁134-136)。
一定要和英語發音相同?
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爭議,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我們設計音標,究竟要不要符合英語發音?最常有人批評漢語拼音的「ㄐㄑㄒ」標示為「j、q、x」,其中「q、x」的發音和英語發音相差甚遠,被認為非常不直觀。在「拼音方案比較」裡面,我已經解釋過原因。今天我想談談要符合哪一個英語發音,也很值得討論,因為英語本身就是一個文字與發音對應混亂的語言。
在過去幾個世紀,英語字母與發音有所差異,早已被熱烈討論。最有名的例子是「ghoti」這個單字,大部分人會覺得應該唸成「[ˈɡoʊtɪ]」,但是實際上,「ghoti」也可以唸成「[ˈfɪʃ]」:
enough 的 gh 唸成 [f]
women 的 o 唸成 [ɪ]
nation 的 ti 唸成 [ʃ]
其它還有「Ghoughpteighbteau」和「patato」發音一樣的例子。雖然說這只是個極端假設,實際英語發音還會依據語音位置而有所不同。但這也顯示英語字母實際發音的不規律,至少我在接觸德語、西班牙語之後,我真心覺得英語的發音規則很不親切。
若拼音須與英語對應,那究竟應採哪個英語發音為準?這也反映出,以英語發音標準來評價音標系統的優劣,其實頗具爭議。
此外,西班牙語「José」的「j」、「México」的「x」發音類似華語的「ㄏ[x]」,在英語發音類似的音拼寫為「h」,但不會有西班牙語使用者因此說「我們的j、x和英語的發音不一樣,應該要改成h」。越南語的「x」念成「ㄙ[s]」、「s」反而發音與華語的「ㄕ[ʂ]」很像,但是他們還是依循一定的標準,制定出屬於自己的文字系統。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語言的拼音系統,首先必須要在語言內部具有規律性、邏輯上先說的通才行,至於與外部語言的相關聯,或許只是其次。
其它舊的拼音系統
說到這裡,好像我都在批評通用拼音,覺得漢語拼音很棒。不過,我必須要說,我自己在研究過程中,在使用漢語拼音拼寫華語句子時,我也常常犯錯、覺得很不直覺,我也認為漢語拼音還有修改的餘地。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回到早期的威妥瑪拼音,或是使用注音二式可以嗎?事實上,這些拼音系統各自也有不足之處。關於注音二式的評論,可見曹逢甫老師〈從語言規劃的觀點檢討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兼論漢語拼音的優劣〉一文(《漢字拼音討論集》,頁21-32),這邊因為篇幅不再論述。
另一方面,威妥瑪拼音的主要問題在於26個英語字母以外的附加符號過多,包含表示送氣音的「ʻ」、表示「ㄩ」的「ü」、表示「ㄜ」的「ê」等。這些符號當然是因為華語本身語音較多而產生的不得已方法,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嚴重問題,例如越南語本身也有類似的現象,德語也有「ẞ、ü、ä、ö」等額外字母。
只要如實呈現這些符號,就不會有解讀的問題。然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現階段這些附加符號全部都消失了,例如之前講過的「臺東」,「臺」聲母送氣、「東」聲母不送氣,威妥瑪拼音卻寫成「Taitung」;「呂」和「盧」大部分情況都寫成「Lu」。這些輸入上的限制導致我們呈現出過於簡化的拼音系統,會導致學習者學習或解讀的困難。
自己發明可以嗎?
除此之外,有人反對使用拉丁音標,認為失去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因此偏好用注音拼寫臺語、客語。然而「拼音方案比較」已經提到兩種語言含有許多華語沒有的音,現有注音符號無法完全表示,需要額外發明新的符號來表示那些華語沒有的語音,例如標示濁音的「ㆠ(b)、ㆣ(g)」、標示「am」的「ㆰ」、表示舌尖元音的「ㆨ」,這些就是所謂的「方音符號」。
我想新符號實際學起來應該不比羅馬字母容易吧?若要作為電腦輸入法也會有不方便的問題,甚至鍵盤可能需要重新設計。此外,有些符號也與當初注音符號「基於發音相同的漢字減省而成」的發明原則不同(「ㆰ」就不是某個漢字的偏旁),所以它是否為好的音標系統,也有疑慮。
再一次總結
說了這麼多,每一個拼音系統似乎都大有問題,畢竟英語字母就26個,要完整替代37個注音符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嘛利用附加符號、要嘛利用兩個符號表示一個音,兩種方法各有優劣,端看你從什麼角度評論。
從輸入角度看,漢語拼音一個音一組符號當然易學易用,也比較方便學習者辨識(反例是威妥瑪拼音容易讓學習者疑惑為什麼「chih」是「ㄓ」,而「chi」是「ㄐㄧ」),但缺點是採用部分不常見字母且與英語發音不符。從學理與英語發音來看,威妥瑪拼音比較符合語音學分析與英語發音,但符號繁多,容易搞混或減省。通用拼音則因實際有兩套系統而引起爭議,它與注音二式都因為出現時間短、政府政策不定,終究未能成主流。
事實上,精確標示語音最理想的方式是使用國際音標,我已在「【2-2】為什麼要用國際音標符號?」講過其優勢。然而這樣一個最精確、最通用的系統,所犧牲的就是學習與輸入的方便性。(冷知識:其實通用拼音甲式,以及後來出現的臺語羅馬字是相對接近國際音標的拼音系統,但受限於漢語拼音的主流地位,始終難以普及)。
最後,每種拼音系統各有其優缺點,並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因此,在提出批評之前,應該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理念與語言原則。至於單純因政治立場而反對,那就已超出理論語言學所能處理的範疇了。
這次花了四篇的篇幅、超過一萬兩千字的內容來介紹不同拼音系統,並比較它們的優劣。相信有心認識的讀者對於這些系統已經有初步認識。希望將來大家在討論或批評這些拼音時,能夠有理有據,而不是憑藉個人好惡而予以否定。
這系列就到這裡暫告一段落,如果你覺得今天介紹的語言現象很有趣,想和我一起海巡網路,從中學習更多的語言知識的話,還請持續鎖定【翠海巡航】這個專題系列,認識更多語言與文化喔!此外,也可以追蹤我的Threads帳號(@yiminglanguage),一起討論更多有趣的語言知識喔!
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可以訂閱「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的沙龍,除了可以閱讀專屬的付費文章,也鼓勵創作者產出更多有趣的內容喔!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本篇文章由於篇幅所限,所以大部分的資料來源直接以括號標註在後,其內容大多出自「李壬癸 編,《漢字拼音討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本書收錄許多不同立場的學者對於不同拼音系統的比較,網路上有全書電子版,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去看這本書。另外,關於通用拼音爭議,也可以參考「李勤岸、李淑鳳(2011)。「優勢符號」kap「合理符號」ê互動-論台語羅馬字拼音符號ê競爭kap整合。台語研究,3(1),64-100」、「洪惟仁(2011)。通用拼音、漢語拼音系出同源。海翁台語文學,(120),134-136」的文章,以及「余伯泉(2015)。論福台語拼音教學研究(1998-2014):兩種觀點。國際文化研究,11(2),57-81」的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