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什麼要關注這篇研究?
身為復健醫學領域的夥伴,我們每天都可能面對因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壓迫而飽受坐骨神經痛困擾的患者。雖然有許多保守治療方法,但尋找能有效減輕神經根壓迫、改善患者症狀的策略,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眾多治療手法中,運用特定姿勢來影響腰椎椎間孔(LIVF)空間,進而減輕神經根壓迫,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過去有些姿勢,例如腰椎伸展,雖然對某些患者有益(可能引發症狀集中化),但也可能導致部分患者症狀惡化(症狀周邊化)。這顯示我們需要更多元、可能對特定患者群體更有效的體位性治療選項。
這篇發表在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的研究 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原因在於它首次使用了先進的 3D-CT 掃描影像技術,以客觀的影像學證據 來評估一種改良過的特定三維軀幹姿勢 (Modified Reversed Contralateral Axial Rotation, MRCAR) 對腰椎椎間孔截面積 (CSA) 和神經根活動度 (透過直腿抬高, SLR 測試評估) 的即時與短期影響。
有別於過往多數只依賴臨床症狀或較不精確的影像評估,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觀察神經根通道空間變化的數據。因此,了解這篇研究的發現,或許能為我們在面對特定腰椎間盤突出伴神經根病患者時,提供一個新的治療思維與工具。這篇文章旨在快速提取這篇文獻的核心內容,幫助大家節省時間,掌握重點。
研究的 PICO 快速瀏覽
- P (Patient/Population): 90 位 20 至 40 歲的年輕男性患者,患有單側腰椎間盤突出伴神經根病,椎間盤突出程度為特定級別(根據 Fardon 和 Milette 分級的二級),且僅限於 L3/L4, L4/L5, L5/S1 單一節段。
- 為什麼是這個族群? 研究者特別選擇年輕男性,是為了排除年齡(如 40 歲後脊椎會有的變化)和女性荷爾蒙(特別是鬆弛素可能影響脊椎韌性)對研究結果的潛在干擾。
- I (Intervention): 改良式反向對側軸向旋轉 (MRCAR) 姿勢。

無症狀個體在 3D-CT 掃描影像期間的身體位置:(A)常規中立仰臥。 (B)腰部向無痛側彎曲。 (C)改良的反向對側軸旋轉(MRCAR)位置;腰椎側彎並向無痛側旋轉

改良的反向對側軸旋轉(MRCAR)位置;右側為矢狀圖,左側為橫狀圖
- C (Comparison): 傳統的中立仰臥位 (Baseline-Image 1)。研究也比較了立即採用 MRCAR 姿勢(Image 2)與持續應用 48 小時後(Image 3)的差異.
- O (Outcome):
- 腰椎椎間孔 (LIVF) 的截面積 (CSA) (單位 cm²),在 L3/L4, L4/L5, L5/S1 三個水平進行測量.
- 患側下肢的直腿抬高 (SLR) 測試角度 (單位 Degree),用於評估神經根的張力和活動度。
- 這些評估都在三次 3D-CT 掃描後進行。
研究方法重點
這是一項前瞻性研究,採用了重複測量的設計,也就是在不同時間點(仰臥位、立即 MRCAR、48 小時後 MRCAR)對同一批患者進行評估。
最引人注目的是,研究使用了3D-CT 掃描影像技術來客觀測量 LIVF 的 CSA。這提供了比傳統 X 光或部分 MRI 更精確的三維解剖資訊。同時,也使用了標準的通用量角器來測量 SLR 角度。

腰椎3D-CT掃描影像;右圖為改良反向對側軸旋轉 (MRCAR) 位置的影像,左圖為仰臥位置的影像

LIVF 在 L5/S1 水平的 CSA 的 3D-CT 掃描影像
數據分析使用了適合比較不同組別在多個時間點變化的 Mixed-design MANOVA,並進行了 事後多重比較 來確定具體的差異來源,以及 Cohen’s d 來評估效果量的大小。
核心研究結果:令人振奮的數據

不同測試組的三張 3D-CT 掃描影像中LIVF 的 CSA 平均值(cm 2 )

不同測試組三次3D-CT掃描影像後SLR測試角度的平均值(度數)
研究結果非常明確且一致:
- 即時效果: 與中立仰臥位(Baseline-Image 1)相比,立即採用 MRCAR 姿勢(Image 2)時,LIVF 的 CSA 和 SLR 角度在所有患者組別中都顯示出顯著增加 (P = 0.001)。大多數結果顯示較大的效果量 (Cohen’s d > 0.8),表示這種增加具有臨床上的重要性。
- 短期(48 小時)效果: 在接下來的 48 小時內將 MRCAR 姿勢作為治療干預後(Image 3),與立即採用 MRCAR 姿勢(Image 2)和基礎仰臥位(Baseline-Image 1)相比,LIVF 的 CSA 和 SLR 角度都顯示出 進一步 顯著增加 (P = 0.001)。這些增幅同樣伴隨著較大的效果量 (Cohen’s d > 0.8)。
這些數據強烈表明,MRCAR 姿勢能立即創造更多神經根空間,並且在持續使用後,這種減壓效果和神經根活動度的改善會更加顯著。
為什麼這個姿勢可能有效?淺談機制
MRCAR 姿勢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結合了腰椎的三個方向動作:軸向旋轉、側彎和屈曲。過去的研究顯示,單獨的腰椎前屈、對側側彎或對側軸向旋轉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加 LIVF 的空間。這項研究提出的 MRCAR 姿勢,似乎是將這些有利於椎間孔打開的單平面動作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強效的「開孔」姿勢。

(A)經典的反向旋轉應變位置涉及橫向平面內的腰椎軸向旋轉。(B)改良的反向對側軸旋轉(MRCAR)位置分別結合了橫向、額狀面和矢狀面的腰椎軸旋轉、側彎和屈曲

示意圖模型顯示,改良的反向對側軸旋轉 (MRCAR) 位置透過同時在橫向、額狀面和矢狀面結合腰椎軸旋轉、側彎和屈曲,有效地打開椎間孔。
增加 LIVF 的空間,直接的好處就是減輕了對受壓迫神經根的機械壓力。這種減壓作用可能改善神經根的血流循環,緩解缺血,幫助清除發炎物質,進而減少神經敏感性,降低異常的神經放電,最終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神經功能(如 SLR 角度) 的效果。研究中 LIVF CSA 和 SLR 角度的增加幅度,甚至超過了文獻中與疼痛緩解和功能改善相關的範圍,更強化了其臨床應用的潛力。

改良反向對側軸向旋轉 (MRCAR) 和仰臥期間 LIVF 尺寸變化的示意圖

腰椎 MRI 影像,顯示 L5/S1 處的 LIVF。右圖顯示的是改良的反向對側軸旋轉 (MRCAR) 位置,而左圖顯示的是仰臥位置

神經根壓迫解除後LIVF尺寸及SLR偵測角度變化示意圖
對我們的臨床工作的啟發
這項研究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考慮的非手術性、體位性神經根減壓技術。
- 潛在的治療選項: 對於有單側腰椎間盤突出伴神經根病的患者,尤其是在嘗試了其他保守治療(例如,可能導致症狀周邊化的腰椎伸展或同側側彎)效果不佳時,MRCAR 姿勢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替代方案。
- 融入治療計畫: 我們可以考慮將 MRCAR 姿勢納入患者的物理治療療程中。
- 居家運動指導: 這個姿勢相對容易學習,可以作為居家運動計畫的一部分指導患者自行執行。
簡單來說,當傳統的「症狀集中化」策略不奏效時,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嘗試這個方向相反的「椎間孔擴大」姿勢。
研究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們注意?(局限性)
在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之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項研究的局限性:
-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僅納入了 20 至 40 歲的年輕男性。這意味著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年長者、女性,或是有不同類型、程度(如較嚴重的突出或脫出)、不同節段(如腰椎上段)、或合併其他腰椎問題(如椎管狹窄、椎弓解離等) 的患者。
- 缺乏無症狀對照組: 出於倫理考量,研究沒有設置無症狀的健康對照組,因此無法直接比較患者與健康個體在這些姿勢下的椎間孔變化差異。
- 短期數據: 研究只追蹤了 48 小時內的影像學變化。雖然發現了即時和短期的改善,但缺乏長期的臨床療效數據。我們無法得知患者持續採用 MRCAR 姿勢數週或數月後,症狀、功能和影像學指標是否能持續改善,或是否優於其他治療方法。
- 擺位操作的變異性: 雖然研究盡力標準化了 MRCAR 姿勢,但在實際臨床應用或患者自行操作時,仍可能存在執行上的細微差異,這可能會影響最終的效果。
總結
這篇研究透過 3D-CT 影像提供了寶貴的客觀數據,證明改良式反向對側軸向旋轉 (MRCAR) 姿勢對於單側腰椎間盤突出伴神經根病的年輕男性患者,能立即且在短期內顯著增加腰椎椎間孔的空間並改善神經根活動度。
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潛力的新型體位性神經根減壓技術,特別是對傳統保守治療反應不佳的特定患者群體。然而,鑒於研究的局限性,我們需要更多關於長期臨床效果 以及在更廣泛患者群體(如女性、年長者、不同嚴重度) 中的研究,才能更全面地評估 MRCAR 姿勢的價值並推廣其應用。
希望這篇精華講解能幫助大家快速掌握這篇文獻的核心內容,為我們的臨床實踐帶來新的思考。
🧊 那要怎麼在家做到這個姿勢?
研究裡面用的是 30 公分高的硬質楔形墊,但很多人家裡沒有這種東西…
我自己是在用這顆 👉【腰椎神經減壓枕】
半圓形設計剛好墊在骨盆下,不會陷下去、不會亂滑動
支撐力夠、角度對,整個姿勢才「撐得住」你神經口的空間。
✅ EVA 材質硬度剛好
✅ 23 公分高|符合研究規範
✅ 有 45cm / 60cm 兩種長度可選
✅ 防滑好清潔

文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