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與課程的設計:先畫靶再射箭?老師怎麼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教學目標與課程的設計:先畫靶再射箭?老師怎麼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正好遇到了一些討論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情,尤其是如果遇到有一些心理方面有其他影響學習因素的學生,到底要怎麼幫他們安排學習的課表,是當時我們在討論的一個重要課題。

先畫靶再射箭,老師總會先起個頭做個方向

寫課程大綱的重要性

一般在設計課程內容的時候,教案的設計或者是課程大綱的設計,都是先讓老師先決定課程的主題、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同時,需要注意課程的內容是不是符合所設定的課程目標,若是有更大的系所核心目標或是院所目標等等,也可以檢查課程的總體方向。

而老師畫好這樣的靶之後,再來就是射箭時間了。上課的時候依照設定好的課程來進行授課,然後就可以開始進行一整期的課程。然後定期也會有一些評量、作業,來檢視學習效果等等。

從這樣的角度來釐清,準備一門課,不外乎就是先了解大的組織目標,然後再回到個別的課程目標,最後沿著這些目標進行課程大綱的設計,有了大綱之後,再每次上課的時候再進行課程細節的準備。那麼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成果,理當能在符合最大目標的狀態之下,完成結構化的課程

不過,這樣的角度還是由上而下的去把課程安排出來,可是如今的教育也同時強調了「小班教學」、「個人化學習」等概念,或者現在在大學裡面也出現了「心理調適假」這樣的假別,讓學習遇到困難或是遇到學習壓力不堪負荷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可以因此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彈性調整的極限在哪裡?

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要等他?還是繼續走?

學習的壓力來源有很多,可能是來自於環境給予的壓力,我想也還有一個可怕的壓力來源是「時間」。

在結構化的課程設計裡面,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情,也就是說,除了自己的能力有沒有達到要求之外,時間也被當作是一個檢查項目,隨著課程大綱的推進,等於被規定了某些概念被規定了需要花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等等之類的時間區間來完成。然而,每位同學的學習速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位同學,學習不同的內容也會分成拿手的、不拿手的。

然而有些落後的同學,可能就是仍然還需要花時間去把課程設定的目標來達成。而有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初始的菜單就不是適合同學的菜單。而時間」也將形成一個重大的無形的壓力,「能不能在四年內完成大學學業」、「能不能高中應屆畢業考上好大學」、在這樣的時間壓力之下,可能就會導致自己沒有能在時限內完成該做的事情,而形成焦慮

作為老師,一方面可以選擇等待同學,可是這樣也可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等待,在學校倒是還好,畢竟學校為了維持體制與架構的運作,仍然會需要持續不停地讓時間以及讓課程進行下去。不過,班上仍然會有一些同學可能會適應不良,又甚至若是換成1對1的場景,該如何在學生的調適以及課程的設定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也適用在高中大學生嗎?

距離大學畢業一段時間之後,看著朋友圈或是社群媒體的社交動態,開始出現了有一種說法叫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概念上大致是說每個人賺到錢、買到車子房子、結婚等等之類的大事,都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我們且對大人有著這樣寬鬆的餘裕,那麼是否對於高中大學生這樣的年輕學子,給予他們更寬鬆的彈性呢?

離開學校之後再回到學校,對我而言也感到很緊湊的就是課程的安排,對老師而言,16週的課程,每週都要保持健健康康去學校教課,然後還要每週備課、思考課程內容。對於資深老師而言,也許已經變得像例行公事一樣簡單,但是對於新老師而言,或者對於第一次接觸的學生而言,這樣的緊湊其實都是很具挑戰性的體驗

可能就是因為我是新老師,我也就明白了學生所能感受到的緊湊感。回想以前大學的時候,努力在每週緊湊的進度中掙扎,花了大量的時間讀書考試,同時還要兼顧課外活動等等,大學的時間多采多姿但也有點勞累。


架構仍然在那裡,可是完成的時間不限

而關於「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要等他?還是繼續走?」這個問題,如果用跆拳道來想的話,我好像有了我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出現心理適應的課題需要解決、如果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遇到了瓶頸無法前進,那麼我想,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反而仍然是穩穩地繼續走著原本設定的架構,可是,同時也要給學生心理建設,不用做到100%,而是告訴他們60%可以是什麼樣子,而這個分數,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某個過程,未來仍然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達到100%。

以跆拳道來說,從白帶到黑帶有必須要練成的基本功,黑帶以上之後,每個段位也都有不同的課題需要克服。晉級、晉段可以看成是一個60%的門檻,但是再更往上要練到什麼樣的境界,那是個人的修行。而所謂的基本功的架構,晉級、晉段的門檻,仍然會存在在那裡,架構仍然存在,而每一次的練習也都仍然依著架構,若是有一天可以跨越門檻了,那麼就是晉級與晉段的時候到了。

所以,面對心理調適的部分,我覺得以老師的角度而言,算是都要記得準備一個剛好算是合格的標準,另外,如果這次沒有過關,其實明年再來、下次再來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想沒有在22歲完成大學學業,也不會需要是一個令人感到相當擔心的事情。只是有的時候可能因為自己的社交圈比較小,看著身旁的同學都有跟上某種進度,所以容易產生相關的焦慮。到底還也是時間會形成一種壓力,有些人可能會過度焦慮,有些人可能會開始躺平,但我想,只要努力的有在試著走走看,都算是很重要的過程。

而不論在學習、考試的當下拿的是60%、還是100%,都只是一個過程。

不過某些學科內容,有教科書、有院系所目標、或者以國高中角度來說,有教育部部定目標等等,總會有某個組織或某些權威訂定了某些架構。就像跆拳道晉段標準也是有韓國國技院訂定架構一樣。而這個架構只是某種方便的量化標準,架構仍然存在,可是要花多少時間完成,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這樣的理論來看,可說是沒有時間的限制。

而我想,老師的責任就在於告訴同學們有這樣的架構存在,至於怎麼走、花多少時間走完──有老師陪著走。


avatar-img
Life Notes | Guan-Yun Wang
119會員
144內容數
高中時候夢想成為一位「文人」,至今依舊。雜食性熱愛學習,念過中文系、心理所、資訊所。古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願以文字為核心,建立我的六藝。這是我的沙龍,包含文學、心理學、AI、資訊工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透過書寫持續成長,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散發正能量。E-mail: gywang.tp@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上個星期結束了期中考週,總算撐完了半個學期的課程。印象中好像在念研究所當TA的時候曾經有幫老師出過考題,不過實在不太記得要怎麼出考題,所以光是出題目也花費了不少時間。 在期中考前考了一次小考,全班平均50分,也讓我有點擔心同學們期中考以及之後學期總成績的表現,考前也有多多提醒同學考點,並且給了同學
最近正在進行期中考題的出題,並且在設計大語言模型這門選修課和資料結構這門必修課的作業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核心的問題:同學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讓他們在畢業之後可以用來當作面對如今變化多端的業界的武器?程式設計師會被AI時代淘汰嗎? 可以用ChatGPT寫作業嗎? 由於ChatGPT等強大的基於大
這個星期大學開學,對我來說,就是進入到學術界正式開工的第一個星期。開學前兩個星期的時間忙著熟悉學校的系統、確認辦公室、熟悉去學校的路,以及也花了不少時間備課,思考一整個學期要做些什麼等等。總算是平安度過了第一個星期。 多數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工作 偶爾還是會想起以前工作的同事或主管,看著時間,有
上個星期結束了期中考週,總算撐完了半個學期的課程。印象中好像在念研究所當TA的時候曾經有幫老師出過考題,不過實在不太記得要怎麼出考題,所以光是出題目也花費了不少時間。 在期中考前考了一次小考,全班平均50分,也讓我有點擔心同學們期中考以及之後學期總成績的表現,考前也有多多提醒同學考點,並且給了同學
最近正在進行期中考題的出題,並且在設計大語言模型這門選修課和資料結構這門必修課的作業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核心的問題:同學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讓他們在畢業之後可以用來當作面對如今變化多端的業界的武器?程式設計師會被AI時代淘汰嗎? 可以用ChatGPT寫作業嗎? 由於ChatGPT等強大的基於大
這個星期大學開學,對我來說,就是進入到學術界正式開工的第一個星期。開學前兩個星期的時間忙著熟悉學校的系統、確認辦公室、熟悉去學校的路,以及也花了不少時間備課,思考一整個學期要做些什麼等等。總算是平安度過了第一個星期。 多數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工作 偶爾還是會想起以前工作的同事或主管,看著時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