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遇到了一些討論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情,尤其是如果遇到有一些心理方面有其他影響學習因素的學生,到底要怎麼幫他們安排學習的課表,是當時我們在討論的一個重要課題。
先畫靶再射箭,老師總會先起個頭做個方向
寫課程大綱的重要性
一般在設計課程內容的時候,教案的設計或者是課程大綱的設計,都是先讓老師先決定課程的主題、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同時,需要注意課程的內容是不是符合所設定的課程目標,若是有更大的系所核心目標或是院所目標等等,也可以檢查課程的總體方向。而老師畫好這樣的靶之後,再來就是射箭時間了。上課的時候依照設定好的課程來進行授課,然後就可以開始進行一整期的課程。然後定期也會有一些評量、作業,來檢視學習效果等等。
從這樣的角度來釐清,準備一門課,不外乎就是先了解大的組織目標,然後再回到個別的課程目標,最後沿著這些目標進行課程大綱的設計,有了大綱之後,再每次上課的時候再進行課程細節的準備。那麼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成果,理當能在符合最大目標的狀態之下,完成結構化的課程。
不過,這樣的角度還是由上而下的去把課程安排出來,可是如今的教育也同時強調了「小班教學」、「個人化學習」等概念,或者現在在大學裡面也出現了「心理調適假」這樣的假別,讓學習遇到困難或是遇到學習壓力不堪負荷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可以因此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彈性調整的極限在哪裡?
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要等他?還是繼續走?
學習的壓力來源有很多,可能是來自於環境給予的壓力,我想也還有一個可怕的壓力來源是「時間」。
在結構化的課程設計裡面,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情,也就是說,除了自己的能力有沒有達到要求之外,時間也被當作是一個檢查項目,隨著課程大綱的推進,等於被規定了某些概念被規定了需要花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等等之類的時間區間來完成。然而,每位同學的學習速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位同學,學習不同的內容也會分成拿手的、不拿手的。
然而有些落後的同學,可能就是仍然還需要花時間去把課程設定的目標來達成。而有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初始的菜單就不是適合同學的菜單。而「時間」也將形成一個重大的無形的壓力,「能不能在四年內完成大學學業」、「能不能高中應屆畢業考上好大學」、在這樣的時間壓力之下,可能就會導致自己沒有能在時限內完成該做的事情,而形成焦慮。
作為老師,一方面可以選擇等待同學,可是這樣也可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等待,在學校倒是還好,畢竟學校為了維持體制與架構的運作,仍然會需要持續不停地讓時間以及讓課程進行下去。不過,班上仍然會有一些同學可能會適應不良,又甚至若是換成1對1的場景,該如何在學生的調適以及課程的設定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也適用在高中大學生嗎?
距離大學畢業一段時間之後,看著朋友圈或是社群媒體的社交動態,開始出現了有一種說法叫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概念上大致是說每個人賺到錢、買到車子房子、結婚等等之類的大事,都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發生。我們且對大人有著這樣寬鬆的餘裕,那麼是否對於高中大學生這樣的年輕學子,給予他們更寬鬆的彈性呢?
離開學校之後再回到學校,對我而言也感到很緊湊的就是課程的安排,對老師而言,16週的課程,每週都要保持健健康康去學校教課,然後還要每週備課、思考課程內容。對於資深老師而言,也許已經變得像例行公事一樣簡單,但是對於新老師而言,或者對於第一次接觸的學生而言,這樣的緊湊其實都是很具挑戰性的體驗。
可能就是因為我是新老師,我也就明白了學生所能感受到的緊湊感。回想以前大學的時候,努力在每週緊湊的進度中掙扎,花了大量的時間讀書考試,同時還要兼顧課外活動等等,大學的時間多采多姿但也有點勞累。
架構仍然在那裡,可是完成的時間不限
而關於「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要等他?還是繼續走?」這個問題,如果用跆拳道來想的話,我好像有了我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出現心理適應的課題需要解決、如果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遇到了瓶頸無法前進,那麼我想,老師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反而仍然是穩穩地繼續走著原本設定的架構,可是,同時也要給學生心理建設,不用做到100%,而是告訴他們60%可以是什麼樣子,而這個分數,只是一個暫時性的某個過程,未來仍然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達到100%。
以跆拳道來說,從白帶到黑帶有必須要練成的基本功,黑帶以上之後,每個段位也都有不同的課題需要克服。晉級、晉段可以看成是一個60%的門檻,但是再更往上要練到什麼樣的境界,那是個人的修行。而所謂的基本功的架構,晉級、晉段的門檻,仍然會存在在那裡,架構仍然存在,而每一次的練習也都仍然依著架構,若是有一天可以跨越門檻了,那麼就是晉級與晉段的時候到了。
所以,面對心理調適的部分,我覺得以老師的角度而言,算是都要記得準備一個剛好算是合格的標準,另外,如果這次沒有過關,其實明年再來、下次再來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想沒有在22歲完成大學學業,也不會需要是一個令人感到相當擔心的事情。只是有的時候可能因為自己的社交圈比較小,看著身旁的同學都有跟上某種進度,所以容易產生相關的焦慮。到底還也是時間會形成一種壓力,有些人可能會過度焦慮,有些人可能會開始躺平,但我想,只要努力的有在試著走走看,都算是很重要的過程。
而不論在學習、考試的當下拿的是60%、還是100%,都只是一個過程。
不過某些學科內容,有教科書、有院系所目標、或者以國高中角度來說,有教育部部定目標等等,總會有某個組織或某些權威訂定了某些架構。就像跆拳道晉段標準也是有韓國國技院訂定架構一樣。而這個架構只是某種方便的量化標準,架構仍然存在,可是要花多少時間完成,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這樣的理論來看,可說是沒有時間的限制。
而我想,老師的責任就在於告訴同學們有這樣的架構存在,至於怎麼走、花多少時間走完──有老師陪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