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很怕自己「生氣」。
當我生氣時,最常聽見的話是:
「你也太情緒化了吧?」
「這種事也能生氣?你會不會太敏感?」「你這樣別人會不喜歡你。」
這些話沒有罵人,卻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甚至連自己明明不舒服,也會先想著要「調整自己」,要「成熟一點」、要「換位思考」、要「多體諒」。
—
有段時間,我的情緒常常在壓抑中累積,一邊覺得「這樣不對」,但又告訴自己「不要這麼激動」。
久而久之,我連自己什麼時候在不開心、為什麼難過,都變得不太確定。
後來我在諮商中提起這件事,諮商師沉默了一下,問我:「你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生氣?」
我說:「當我感覺自己的空間被踩過、當我提醒很多次卻沒人在意、當我總是在配合別人的習慣,卻沒有人願意理解我的感受……我真的會覺得受不了。」
她聽完,點點頭說:
「你生氣,非常合理。如果是我,我也會生氣。」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會因為這樣生氣?」
「很多時候,生氣背後有它很多原因,你願不願意一起來慢慢抽絲剝繭討論呢?」
那一刻,我眼淚瞬間掉下來。
原來,生氣不是問題。
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生氣是身體發出來的訊號。
諮商師也跟我舉了例子。
生氣就像是一顆氣球,當你氣滿了,不是想嘗試繼續壓抑它,而是應該適度地讓它發洩出來。
(發洩方法,包括書寫下來與自己對話、找信任的人傾訴、等等)
如果你一再壓抑,氣球不僅會爆炸,更會導致後續的情緒越來越強烈。
所以正視「生氣」這個情緒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忽略它、反省它、甚至壓抑它。
—
我突然明白,原來我不是「不能生氣」,而是我從小就習慣在生氣前,先檢討自己。
我太習慣把「不讓別人不舒服」當成處世原則,久了就以為「自己不舒服」也應該被吞下去。
但情緒不是敵人,生氣不是錯。
生氣,其實是一種內在告訴我們:「這樣不行了。」
真正的成熟,不是壓抑,而是理解
我們被教導要冷靜,要理性,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健康地」面對情緒。
我們內化了太多訊息:
你不能生氣,因為會讓人不舒服;
你不能生氣,因為會被認為不好相處;
你不能生氣,因為「成熟」的人不應該這樣。
但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永遠壓抑情緒、裝得冷靜,而是能誠實面對自己說:
「我現在有情緒,我願意理解它、承認它、好好處理它。」
這篇文章,不是鼓勵你亂發脾氣、想罵人就罵人。
而是想說:你可以生氣。你也應該允許自己生氣。
生氣本身不是壞事,它是一個對你自己的提醒,讓你知道你一定是因為某個原因,所以不開心了。
如果你願意停留下來,面對這個情緒、去深入了解,你就會更理解你自己。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有一段話我深有同感:
「憤怒往往是冰山一角,只要看透表層,你會發現還有很多感受浸在水裡: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等等。可能是你沒察覺,也可能是你不想顯露出來。但若你能感受這些較深的感受,直到能夠理解它們、能夠傾聽它們想告訴你的事,你就不只能以更建設性的方式處理你的憤怒,也不會再這麼容易生氣。」
你也曾經懷疑過自己太敏感、太情緒化嗎?
其實我們不是「不該生氣」,而是從小被教導「不能生氣」。
生氣不是壞事,它是界線的提醒。
寫給所有壓抑過情緒的你,也寫給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