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人人都能自發功
一 、什麼是 「自發功 」?
流傳於世的幾千種各式各樣的氣功,基本上可依動作的有無,而分成「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型。
身體做出各種動作招式的氣功,叫做動功。大多數人所知、所學、所練的,就是這一類型的氣功。其中比較著名的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至今仍在流傳。近幾十年來所流行的各種動功之中,比較為一般人所知的為:外丹功、香功、法輪功、元極舞等等。各種武術,如少林拳、六合拳、螳螂拳、鐵砂掌、八卦掌等,都有一整套的拳腳動作和複雜的招式,也算是動功。動功在古時候稱為「導引」。練動功時,是以意識指揮身體和四肢,使出各種招式的種種姿勢和複雜的連續動作,並注重呼吸和意念的配合。其目的是想要以身體的招式動作導引出「先天之氣」。換句話說,就是希望運用外在的動作,導引內氣在特定的經脈中加強運行。這要身心先進入氣功態才有可能實現。
靜功是形體坐著、躺著或站著不動,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沒有明顯的連續動作。最典型的靜功以靜坐和站樁為代表。靜功最大的優點,是不必記一長串的連續動作,很快就會做。
練動功或靜功都講究身體的姿勢、呼吸的方式、心念的控制。通常需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才能進入氣功態。有很多人甚至練了幾十年,也不曾進入氣功態。
當身心鬆、靜下來,進入氣功態以後,如果完全順其自然,不用意念加以干預,任由內氣帶動身體做出種種動作,這樣的練功方式就是自發功。
自發功可以說是一種完全任由生命本能自動發揮、自然循序發展的氣功。在氣功態下,由氣帶動的種種自發動作,其主要作用是在通經脈和治病。每通一條經脈或冶一種病,就做出相應的特定動作。
在練自發功的初期和中期,每次練功幾乎都會出現新的動作。練功越久,氣脈的網路就越發達,招式動作就越高級,甚至會自動打太極拳、結手印、做高難度的瑜伽體位。等到全身的經脈都通了,能治的病也都治好了,練功時就少有動作,大部份時間呈現站樁或靜坐的靜功型態。所以自發功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動功與靜功。
◆練功小常識
一般的學習方式全靠大腦;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也都儲存在大腦。而氣功態之下所展現的種種生命潛能,則不用大腦,而是直接來自腦部核心的天生智慧。
二 、氣脈形成人體的寬頻網路
西方人都以為:人體只是骨骼、肌肉、皮膚、毛髮、內臟、腦髓、血液等所組成的血肉之軀。但是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和印度人就巳經發現:人體並非只是具體可見的血肉之軀,還有一個無形的經絡系統存在,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記載:人體內有一個由氣、經脈、穴道和丹田所構成的經絡系統,負責連繫全身。氣(又稱真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經脈是氣的通路;穴道是經脈路線上的特殊點,也是氣的出入孔道;丹田則是經脈之根,生氣之源。
中醫所說的氣,指的是體內的真氣,也可稱之為內氣。氣功所說的氣,除了人體本身的內氣,還有宇宙間萬物所發出的氣,稱為外氣。
內氣在人體內的經絡網路循環流通,在身體各部位之間傳送能量與信息。既然經絡系統係負責內氣在人體內部的循環運行,因此我們可以稱其為「內氣循環系統」,或是簡稱「內氣系統」。
在經脈末端的穴道,其形態和作用很像是微小型的天線,可將電流轉換成電磁波發射出去;也可以接收電磁波而轉換成電流。前者是發放外氣(排氣或布氣),後者是接收外氣(採氣)。
人體的內氣系統是一套極為精密的電磁網路,帶有能量和信息,循著經脈運行。外氣類似光或電磁波,在宇宙間到處都有。無論是有生命的生物,或任何無生命的物質,都能夠發出外氣。
西醫的生理學說把人體當做一座化學工廠,認為各生理系統彼此之間的聯繫,基本上是靠血液循環系統,屬於機械和化學的方法。人體不只是普通的化學工廠,在全身經脈中運行的內氣就像電流訊號,攜有能量和信息,帶動各個生理器官(有如機器)做適當的運作,使這些器官的機能保持密切協調與動態平衡。人體不能沒有氣,就像工廠不能沒有電。
人體每一個生理系統都有配套的經脈。這些經脈在人的一生之中,時時主導各生理器官運作。並且在器官受損之後,幫助它癒合與再生。而且這些經脈互相聯結成網路,以便各生理器官之間進行密切的連絡與協調,以維繫生命的正常運作。若內氣系統的運作不良,就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健康。
◆練功小常識
內氣是人體內的低頻率電流,帶有能量和信息,循著經脈運行。而經脈則是體內呈網狀分佈的低電阻路線(即最容易傳導電流的路徑)。
三 、生命的第三種狀態
人體的生理運作,在清醒與睡眠這兩種狀態下,呈現極為明顯的差異。我們每天都經歷這兩種狀態,也很熟悉這兩種狀態。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不知道;除了清醒與睡眠之外,生命還有第三種基本狀態-氣功態。它介於清醒態與睡眠態之間,很不明顯又不太穩定。只有練氣功或靜坐的人,才有機會體驗氣功態。
人在氣功態時,大腦處於半休息狀態,改由生命中樞(位於腦部核心的下視丘)來主控身心的運作。此時生理上呈現呼吸勻緩、脈搏減少、腦波頻率降低的現象;手掌會發熱、發脹、發麻。在意識上則呈現知覺恍惚、感覺鈍化的半睡半醒狀態。
清醒態、睡眠態與氣功態這三者之間的根本差異,是人體的內氣系統在腦波(腦部產生的電流)之驅動下,以不同的頻率運作,因而造成生理上和意識上的明顯變化。這好比水在不同的溫度之下,呈現差異極大的三種狀態一一固態的冰、液態的水和氣態的水蒸氣。
人在清醒狀態下,腦波的頻率高(即腦部電流高低起伏的變動較頻繁);睡眠時的腦波頻率低。氣功態的腦波以低頻段的阿爾發波(α)為主。
在許多練功者的經驗中,引發氣功態是很不容易的事。很多人練香功、外丹功、太極拳之類的動功,練了好幾年,還是感覺不到有氣的效應。有些人靜坐了幾年,也沒能體會到氣動或內氣的明顯作用。
腦部在從事各種活動時,會產生幾種不同類型的腦波。當閉上眼睛,隔絕外界的干擾,而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時,腦部就會發出低頻的阿爾發波。如果內心處於輕鬆、愉悅或非常專注的狀態時,也會發出阿爾發波。身心越放鬆、越平靜,腦波的頻率就越降低。
因此,我們只要閉上眼睛,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的狀態,像半睡半醒一般,幾分鐘之內就可降低腦波頻率而引發氣功態,非常簡單!
有了一、兩次引發氣功態的經驗之後,每次想要練功時,只要稍微放鬆、安靜下來,幾秒鐘之內就會進入氣功態。
睡眠時的腦波頻率比氣功態還低。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只要能入睡的人就能夠引發氣功態。也就是說,人人都能進入氣功態!
◆練功小常識
人在氣功態時,生理上呈現呼吸勻緩、脈搏減少、腦波頻率降低的現象;手掌會發熱、發脹、發麻。在意識上則呈現知覺恍惚、感覺鈍化的半睡半醒狀態。
四 、氣功態改造身心靈
氣功態是身體內氣系統以共振頻率運作,使得內氣運行量大增的特殊狀態。
人體在這種特殊操作模式下,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比平常清醒狀態提高了幾十倍!身體各部位的能量的供應充沛,而且信息的交流與協調非常順暢,整體的運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此,練功進入氣功態就像睡眠一樣,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能量補充與信息調整。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在氣功態中還有餘力進行身、心、靈的改造工程,自動進行身、心、靈的進化。也就是說,在氣功態下,生命自動發揮自我檢查、自我修護、自我升級的潛能,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生理、心理與性靈。
在氣功態下練功,生命本身就會運用強大而集中的內氣,自動進行通經脈、開穴道、採氣、排氣、排毒、治病,以改善健康、改良體質。並且也會自動紓解心理壓力、清除心靈垃圾,使心靈更為健全。
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改善體質、治療疾病、淨化心靈,或是開發生命原有的各種潛能,最好的方法就是練功,讓身體以最有效率的氣功態模式來運作。
◆練功小常識
人們在斷食的過程中,精神比較鬆懈、恍惚;或是很專心聽音樂、作畫、寫字或思考時,偶爾也可能在無意之間引發「氣功態」。
五 、不太適合練 自發功的人
練自發功可發揮生命本能,自動調整身、心、靈。所以絕大多數的正常人都可以練自發功。只有體質特殊或身體、心靈有嚴重偏差的人,需要特別注意。例如:
不能摔傷者-
練自發功初期會做出倒退跑、繞圈跑、快速旋轉等大動作。若身心不夠放鬆,而場地又不夠安全,可能會跌倒或衝撞而受傷。因此不能摔傷者(如骨質疏鬆或容易出血不止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安全,最好有人全程護持。
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曾患精神病者、或有精神病遺傳因子的潛在患者,在練功中進行調整腦部、治療腦部時,病症可能會發作。病情較輕而肯持續練功者可能會改善。
體弱多病情況嚴重者一
有些體弱多病的人,身上累積太多的病氣和陰氣,練功初期需要花很長時間做治病和排病氣的動作,往往持續七、八個小時(甚至更久)才會自動收功。如果做得不夠,當天隨時都可能會白動發功繼續治病和排氣。因此若是吃不了苦,沒有毅力每天花時間持續練功治病,學自發功之後反而會被大動不已所困擾。
體質陰虛、被外靈附身者一
體質陰虛容易被外靈附身而導致身心嚴重受損者,一旦進入氣功態後會有激烈的排除動作,而且需持續不斷的排陰氣,過程很長、很痛苦。
有些被外靈附身者,練功幾天後就可能會有特殊能力(如測病、治病、通靈)。如果心性不定、自大愛現,或心術不正、貪名圖利,在外靈投其所好的誤導之下,自以為是神佛再世,到處為人治病、袪邪、當靈媒,身上沾染的病氣和陰氣越來越多,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生重病或精神失常。這才是真正會發生問題而不適合練功者。
Part 2 身心放鬆來練功
只要眼睛閉著,身心盡量放輕鬆,幾分鐘內即可進入「氣功態」而引發自發動作。
一、站好放輕鬆
開始練功時,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很輕鬆、很舒服、很隨便的站著;手自然下垂;眼睛閉著;身心放鬆下來、安靜下來,就好像要睡覺一樣。當身體要動時,就順其自然的動。腰和腳儘量放鬆、放柔軟,不要用力挺住。
兩腳不可用力站穩,腳掌不要抓地。事實上腳站得越不穩越好。腰部和兩腳越放鬆、越能自由活動,就可越快產生自發動作。
全身儘量放鬆、放柔軟,不必管身體的姿勢和呼吸,也不必在乎腦中有雜念,完全順其自然就好。
身心保持鬆、靜、自然,慢慢調整到半睡半醒的狀態,腦波頻率就會降低下來,並引發氣功態。
大多數人在幾分鐘之內,就會感覺到體內產生了變化:手掌發熱、發脹、發麻,體內有一股力量要帶著身體動。如果不刻意加以抑制,完全順其自然,身體就會被這股內力推動,不由自主的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例如:前傾、後仰、前後搖晃、左右擺動、扭腰轉圈等等。
當內力推動身體向前傾或往後仰的時候,若是怕跌倒,心裡開始緊張,或是腳掌用力抓地,故意抵制身體傾斜的趨勢以維持平衡,那麼動作就出不來,甚至打斷了氣功態。等到慢慢又放鬆了,才會再度動起來。
如果腳或腰太用力,肌肉緊繃,不久腿和腰就會痠痛。感覺痠痛的部位,就是需要大幅度放鬆之處。
當身體前傾或後仰太厲害時,兩腳自然就會向前走一、兩步,或向後倒退,以免跌倒。此時順其自然的走動就好,不要剎住,更不要特意把腳拉回原地。
練功中最要緊的是:身心始終保持鬆、靜、自然,不要運用意識去干擾和抵制內在的驅動力;身體完全放任自然,任由內力帶動而做動作。
通常從開始練功到動作自然結束(自然收功或自動收功),整個過程大約持續半小時至兩小時。
◆練功小叮嚀
第一次練功,最好請有經驗的人在場保護與協助,並注意安排較寬裕的時間,一般可能需要一至二小時的時間練功。
二、發功第一動:前後晃動
從來不曾練過氣功或靜坐的人,首次練自發功進入氣功態之後,最先出現的第一個動作,幾乎都是身體先向前傾或往後仰。有些人先向前傾,過了一陣再換成往後仰;有些人則是先往後仰,然後再換成向前傾。
這種前傾或後仰的動作,是內氣集結在循身體前後中線的環形經脈,持續加強運行所引起的。
內氣在環形經脈中,可依正向或反向運行。當內氣依正向(從背部上升到頭部,再下降到胸部、腹部,然後繞回背部)繞圈循環運行時,就會產生一股內力,帶動身體向前傾。
反之,當內氣依反向(從腹部、胸部、頭部上來,下到背部)繞圈循環運行時,就會帶動身體往後仰。
在內力帶動身體向前傾或往後仰的時候,有些人怕跌倒,不自覺的就會以強烈的意念,指揮腳掌用力抓住地面;小腿、膝蓋和腰部也用力挺直。因此身體就動不了。甚至因意念太強,腦波頻率升高而打斷了氣功態。
所以身心應該儘量放鬆、放柔軟。身體要動就讓它動,不要去平衡它、抑制它,完全順其自然的向前傾或往後仰。身心越放鬆、越柔軟,動作就越自然,幅度也越大,越容易打通這條經脈。
當身體前傾或後仰的幅度太大時,身體自然會往前走幾步或往後倒退幾步,以免跌倒。這時候順其自然的走動就好,不必刻意站穩或停下來,也不用退回到原來站立的地方。
前傾和後仰的動作做了一陣子之後,這條環形經脈快要通了,內氣就改變為輪流依正向和反向交替運行,一下子正向繞行,一下子反向繞行。於是身體就會呈現連續而有規律的前後搖晃。
就這樣一再前後搖擺晃動,大約十幾分鐘之後,就會自動停止前後搖晃,改做別的動作。此時身體前後中線上的環形經脈(任脈和督脈連結而成的環路)就打通了。
一般人觀念中最難打通的任、督二脈,其實是最早通的。第一次練自發功,前傾、後仰、前後搖晃的自發動作做完之後,就可以確定:任、督二脈大體上已經通了。
◆練功小叮嚀
大約有半數以上的人,第一次練功就會出現激烈的大動作。所以必須找一個安全的練功場地,例如大草坪或鋪上一層軟墊的大房間。
三、發功第二動:左右擺動
身體前後晃動之後,接著出現的第二個動作,大都是身體先向左側彎曲一陣子,然後再向右側彎曲。或是反過來,先向右側彎曲,然後再向左側彎曲。
左彎或右彎做完之後,就改變為連續而有規律的左右擺動。
左彎、右彎或左右擺動的動作,是內氣集結在循身體左右側中線的環形經脈中,強力運行所引起的。
當內氣的繞圈運行,是從右邊上來而由左邊下去時,就會帶動身體往左彎。反之,當內氣由左而右繞圈時,就會帶動身體往右彎。若內氣一再輪流依正、反兩個方向交替運行時,身體就會呈現連續而有規律的左右擺動。
理智型的人第一次練自發功,當身體做出前傾、後仰或是前後搖晃的動作時,往往認為是身體站久了,重心不穩所致。由前後搖晃自動變換成左右擺動的動作時,原先的想法開始有些動搖,有點相信這也許有可能是內氣在帶動。等到又自動改變成下一個動作(扭腰轉圈)時,內心才真正相信:這些動作確實是由內氣所驅動!
◆練功小叮嚀
最初幾次練功,是身體可能會大動的階段,練功之前最好不要吃東西,空著肚子可減輕想嘔吐的症狀、降低嘔吐的機會。可以先喝水,以免練功時口乾舌燥。
四、發功第三動:扭腰轉圓圈
開始練自發功所出現的第三個動作,是腰部扭動轉圓圈,像在玩呼拉圈一樣。扭腰轉圈時,先依一個方向連續轉一陣子,再換成相反的方向連續轉動。最後則是一下子左轉,一下子右轉,輪流變換扭轉的方向。
這種扭腰轉圈的動作,是內氣運行於環腰一圈的腰環脈所帶動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本來不會搖呼拉圈的人,在通了這一條腰環脈之後,自然就會搖呼拉圈了。所以老是學不會搖呼拉圈的人,只要花一、兩小時練自發功,當扭腰的動作完成之後,不用再學,就自然會搖呼拉圈了。
除了腰部轉圈之外,有時臀部、胸部也會轉圈。甚至連頸部、頭部也都會晃動轉圈。這是因為臀部、胸部、頸部、頭部都有環繞一圈的環形經脈。
通這些環形經脈時,身體的扭動轉圈大都是以身體中心線為軸心,形成對稱的圓圈。轉動的速度也是均勻而規律的。
若是偏向一側扭動,而且動作持續做很久,則很可能是在治病。
就我的觀察,身體前後晃動、左右擺動、扭腰轉圈這三種基本動作,都不會持續很久。絕大多數的人在第一次練功中,就已經大功告成了。即使進展最緩慢的人,頂多再練一、兩次也就完成了。
Part 3 手腳暢通自己動
自發功的動作千變萬化,倒退跑和旋轉尤其令人驚嘆「氣功」的神奇,只有學「自發功」才能明白人體的奧妙。
一、空間太小手先動
絕大多數的人練自發功,都是先通三條最基本的環形經脈,依序做出前後搖晃、左右擺動、扭腰轉圈這三種動作。在這之後,各人通經脈的次序就開始有了分別。有些人先通手的經脈,有些人則是先通腳的經脈。其間可能還會穿插著治病的動作。
若在室內練功,活動空間小;或是心裡怕跌倒而兩腳用力抓地不讓腳動,就會先通手的經脈。
通手的經脈時,兩手就會自動做出種種動作,例如:前後甩動、左右擺盪、晃圓圈等等。兩隻手的動作大都呈現左右對稱或一先一後的規律型態。
若是在寬敞的室內(如體育館、柔道館等)或室外場地(如大草坪、棒球場、田徑場)練功,兩腳可以活動自如,就可能優先通腳的經脈。於是兩腳就會自動做出種種自發動作,例如:前前後後的走動、倒退跑、繞圈跑。
除了場地有很人的影響之外,如果手的經脈嚴重不通,或是手的病痛比腳多,就會優先通手的經脈、治療手的病症。
反過來說,若是腳的情況較差,就會自動先進行通腳的經脈、治腳的疾病。
手臂和手掌上分佈了三十幾條經脈。其中有三條經脈最先通:一條分佈在手臂的前側和後側的中線上,經過五隻手指;一條分佈在手臂的內側中線(經過肘窩、手心、中指)和外側中線上;另一條則是繞著手臂旋轉的雙螺旋形經脈。
內氣在進行疏通這三條經脈時,兩隻手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前後甩動、左右擺盪、晃圓圈。
1、兩手前後甩動
開始通手臂前側和後側中線上的經脈時,雙手(少數人先單手)自動慢慢的往前方浮起來,好像有一股力量在往上托舉著。那種感覺,就像手掌底下壓著一個氫氣球。
當手剛剛開始浮起來時,這股力量還比較微弱。有些人心裡一高興,意識變得比較清醒而脫離了氣功態,手的浮力頓時消失而掉下來。必須讓身心重新平靜、放鬆下來,幾分鐘後.手才會再度往上浮起來。
若身心真正放鬆了,內氣托舉的力道變強,有時足以使兩手慢慢抬高到平舉的狀態,並一直停留在空中。這時即使兩手持續平舉幾十分鐘,也不會覺得疲累或痠痛。好像兩手底下有架子撐著,根本就不必用到自己的力量。
如果內氣運行的方向相反,兩手就會往後伸,停在身體的斜後方。
當這條經脈初步打通時,內氣的運行方向很有規律的輪流變換,於是手就會前後甩動。
如果兩手的氣行方向相同,兩手就一起前後甩動。若兩手的氣行方向正好相反,則呈一手向前、一手向後的交叉甩動。
大多數人並不需要經過兩手浮舉不動的階段,直接就可以做出前後甩動的動作。
◆練功小常識
不容易發功的話,可以故意往後倒退幾十步,讓僵固的腰,腳鬆動開來。倒退走的動作一經發動之後,就會漸漸從半自動變成全自動,而進入發功狀態。
2、兩手左右擺盪
很多練功者兩隻手最初的動作,並不是往前方浮舉或前後甩動,而是先往兩側浮舉。這是因為有些人先通手臂內、外側中線上的經脈。
當這條經脈初步打通時,內氣的運行方向呈現很有規律的輪流變換。於是兩隻手就會自動做同方向的左右擺盪,或是相反方向的交叉擺盪。如果兩手的氣行方向相同,就做出同向擺盪;若兩手的氣行方向相反,則呈交叉擺盪。
很多人都是兩手略為浮舉一下,很快就轉變為左右擺盪的動作。
兩手在做前後甩動或左右擺盪的動作時,有些人的身體是直立著,有些人則彎著腰。通常腰彎的越低,手的動作幅度就越大,速度也比較快。
有些人身體一面左右來回扭動,兩隻手跟著大幅擺盪。最後可能演變成兩隻手掌不斷的拍打臀部、後腰或肩膀,以治療這些部位的病痛。
3、兩手晃動繞圓圈
通常在做完兩手前後甩動與左右擺盪的動作之後,接下來兩隻手會晃動繞圓圈。在做這個動作之前,通常身體會先稍微前傾,整條手臂自然垂掛著,以便晃動繞圈。
當內氣在繞著手臂旋轉的雙螺旋形經脈中強力運行時,手臂就開始繞著圓圈晃動。
通常先用單手晃圓圈,持續晃了一陣,再改變晃動的方向。一手做完,又換另一隻手。
然後演變成雙手同時晃動繞圓圈。兩手有時是以同一方向繞圈,有時則是以相反方向繞圈。
有些人一開始就用雙手同時繞圈。兩手繞圈的方向有時相同,有時相反。
當內氣極為旺盛時,整條手臂會以肩為軸,極快速的掄臂轉圈,就像直昇機的螺旋槳在旋轉,有時快得像是手臂簡直要從肩膀甩脫了。
有些人還可能會以比較特別的方式,進行通手的螺旋脈。例如坐在地上,手掌心在地面上輕輕畫圈圈。或是身體大幅度彎腰,兩手下垂,以手指尖在地面上畫螺旋形的圈圈,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
兩隻手的前後甩動、左右擺盪、晃圓圈等通經脈的動作,通常只需要一、兩次的練功就可完成。之後再出現這些動作時,人都是在進行治病。
在通身體三條環路形經脈和手的經脈時,通常兩腳都是固定在原地做動作。即使兩腳稍有移動,也不會動的太快、走的太遠。
通腳的經脈時,動作就激烈多了,也比較多變化。不但速度快、移動範圍廣,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
◆練功小常識
初期練功衣服要穿寬鬆的、舊的、不怕髒的長袖上衣和長褲。以免跌倒時,或在地上翻滾時,擦傷手肘和膝蓋。
二、雙腳發功不輕鬆
通腳的經脈時,兩腳就會動。亦即以走動或跑步的方式,做出前進、倒退、繞圓圈等等的大動作。因此特別需要寬闊、平坦的場地,而且地面不能太硬。
做這些自發動作時,是由內氣帶動腳,而腳再帶著身體移動。所以腳要儘量放鬆、放輕快,讓腳很白由的運動。身體也要放鬆、放柔軟,以減小氣動的阻力。
在做這些大動作之時,頭腦是清楚的,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內氣運行所形成的牽引力太強,自己的意識不容易控制身體的動作。所以即使很想停止,也很難停得下來。
出現這些激烈動作的階段,可說是整個練功過程之中,最累、最苦、最容易受傷的時期,也最不容易掌控。還好,大多數的人在一、兩次的練功之中,就可完成這些動作,渡過難關。
1、前進與倒退
腳有一條環形經脈分佈在大腿與小腿的前、後方中線上,以及腳掌的上、下中線。
在通這一條環形經脈時,如果內氣依正向(從後面上來,前面下去)循環運行,內力就會帶動兩腳往前直走。反之,若內氣在反方向循環運行,則會帶動兩腳向後倒退著走。
接下來,內氣可能會正向、反向交替運行。於是兩腳就會向前走幾步,又倒退著走幾步。不斷的前進、後退,前前後後的走動。
走了一陣子之後,步伐自動加快,變成以快步走或跑步的方式前進或倒退。這是因為這條經脈比較通了,內氣的運行速度增快所致。
兩腳要儘量放鬆、放柔軟,配合氣的帶動,很輕快的走動、跑步或半跑半跳。倒退時不要用腳後跟在地上拖,更不要故意剎住而停下來,應儘量維持運動的狀態。身體和手也要放鬆,讓兩腳可以輕易的帶著身體動。而且當倒退的速度加快時,兩腳要跟上,不要落在身體之後,要不然身體會後仰而跌倒。
大多數人都不習慣倒退著跑,尤其是在跑步的速度加快時,會很怕跌倒。心裡越怕、越緊張,身體就越僵硬,越容易摔倒。所以被內力拉著倒退快跑時,心裡千萬不要慌亂、不要害怕。反而心情要儘量放鬆,最好臉上帶著笑容。
腳或臀部(髖骨、尾椎)曾經受過傷的人,通常都會以走動或跑步的方式來治病。而治病的自發動作通常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因此需要很有耐心和毅力做長期復健。
◆練功小常識
在倒退跑或旋轉時,全身最好放鬆、放柔軟,儘量讓身體保持彈性。這樣萬一跌倒時,就會自動以臀部、背部先著地。千萬不要用手去撐,以避免受傷。
2、斜行晃步(打醉拳)
腳的側面中線上也有一條環形經脈,進行通這條經脈時,應該會側著走路(橫行)。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只有少數人曾經出現側著走的情況,不像直線前進與後退的動作,幾乎每一個人在練功過程中都會做出來。
練功中很少側著走的原因,可能是兩腳天生最適合向前走或跑,其次是倒退,而側著走的難度較高、阻力較大。除非當內力很強時,才帶得動身體側行。
通兩腳側面中線的經脈時,雖然難以直接做出側行的動作,不過還是會以間接的方式呈現。例如有不少人會斜著走「之」字形。而且有些人在開始自發走動之後,有一度會像醉漢走路一樣,腳步踉踉蹌蹌、顛顛倒倒,就像武俠電影裡成龍打醉拳晃來晃去的步伐。
這種類似醉漢斜行晃步的白發動作,其實是前進、後退、側行等動作的隨機組合。係內氣輪流在腳的兩條環形經脈中,各以正、反兩個方向不太規則的交替運行所引發的。
打醉拳時,除了腳步跟踉蹌蹌,兩手也會像醉漢一樣的隨意晃動。有些人甚至還可能會做出一手拿著酒杯的姿勢。
練功時斜行晃步,大都是在治療腳的病症。亦即以踉蹌、顛簸的不規則走動方式,來調整腳的筋、骨和肌肉。
通常腳部(尤其是膝蓋、腳踝)或腰部受過傷的人,練自發功之後,很快就會出現斜行晃步或種種奇特的步法。這種治療腳部舊傷的自發動作,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期。
3、繞圓圈跑
直線前進與倒退做了一陣子之後,接下來就會自動轉彎,變成繞著圓圈走動或跑步。這是在通腳的螺旋形經脈。
繞圈時,是被內氣強力帶動,不由自主的前進或倒退。先是繞著大圓圈走動,然後繞圈的範圍越來越小,速度也越來越快,從走動變成慢跑、快跑。
如果身體完全放鬆,讓內氣帶動兩腳很輕快的繞圈跑,比較容易過關。若是慢下來或停下來喘口氣,就會覺得很不舒服,而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繞轉。
初期大都固定在一小塊地方繞圓圈。後來就會變換位置到處跑,所繞的圓圈一直在移動。
繞圈時先依一個方向繞轉十幾分鐘,然後自動變換方向繞轉。通常反方向的繞轉過程都比較短。
以前進和倒退的方式,在正、反方向都繞轉過了,腳的螺旋脈就通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內氣會迅速變換運行的方向。於是練功者就會一下子正向繞圈,一下子反向繞圈;一下子前進,一下子後退;一下子走,一下子跑,不斷的在變換,動向比較難測。所以這時身心要很放鬆,才能配合內氣的帶動而隨時變換方向和速度。
有些人最後可能還會變一些花樣,例如:繞著兩個圓心,來回走「∞」形,或是往前彎彎曲曲的蛇行等。
只繞一圈就變換方向,而且走相鄰的圓圈,就呈現「∞」形;若只繞半圈就變換方向,而且又一面往前移動的話,就會像蛇行一樣蜿蜒前進,呈現連續的「S」形。
以前的人不知道練功過程的演變,一旦練功中出現快速倒退跑、繞著圈子轉、蛇行等奇奇怪怪的大動作,而且又被強力拉著跑,一時停不下來,內心自然非常恐慌。不知情的旁觀者,也可能認為練功者走火入魔了。
◆練功小常識
快速倒退跑或旋轉時,眼睛可以張開,或是半睜半閉,或是偶爾張開一下。
4、倒退繞圈跑
用走的方式繞圓圈,無論是向前行進或是向後倒退,都還算輕鬆。
接下來換成被內力強拉著倒退快跑時,問題就大了。大約有將近一半的人,因為沒有做到放鬆和順其自然,就可能會跑的很苦、很累,還會覺得頭暈、噁心、想嘔吐、冒冷汗,非常不舒服。
在倒退繞圈跑時,全身要儘量放鬆、放柔軟,順其自然的任由內氣帶動;兩手自然的擺動;腳步抬高、步伐放大,用腳尖半跑半跳,很輕快、很有彈性的跑動,像羚羊一樣。如果完全跟上內氣帶動的速度來繞轉,就會跑得比較順暢,腳的經脈容易打通,跑的動作早些結束。而且不會跌倒,也不會覺得疲累和痛苦。
如果在跑動時,體力實在受不了,很想把速度慢下來,可以睜開眼睛,並以強烈的意念自我要求:「我要慢下來!我要慢下來!」同時以手掌一再的從胸腹往下撫拭,引氣下降。這樣就可稍微慢下來。
當跑的很快、動作很激烈之時,千萬不要驟然停下來,否則打斷氣機(內氣運行的慣性),造成內氣滯留或亂竄,就會頭暈,噁心。這種生理上的痛苦症狀,可能會持續一整天,而且會讓人睡不著。所以大動時,最好讓身體動夠了,自動慢下來、停下來。
若練功中出現繞圈跑這一類的大動作,在練功結束之前,一定要好好的、徹底的做收功動作(揉腹轉圈、摩頭摩臉、拍打頭部等)。多做幾次,把集中在頭部和胸部的內氣分散到全身。
如果收功後當人還是覺得頭暈、噁心、睡不著的話,就繼續再多做幾次收功的動作。
◆練功小常識
腳的雙螺旋脈和軀體的主螺旋脈,通常都是比較不容易疏通。所以繞圈跑和旋轉的動作,會持續較長的時間,至少十幾分鐘以上。
三、快速旋轉最激烈
在練自發功的長期過程中,所出現的最激烈、最今人受不了的動作有兩種:一種是快步倒退繞圈跑;另一種是身體快速旋轉,就像陀螺一樣。快速旋轉還比繞圈跑更累、更苦。
快速旋轉的圈數高達幾百圈,甚至幾千圈。旋轉的方向有左、右兩種(即逆時針方向和順時針方向)。有人專練這種功法,稱為旋轉功或陀螺功。
這種旋轉功,是內氣在人體的主螺旋脈中加強運行所引發的。這條雙螺旋形經脈是人體最重要的經脈,位於頭頂至會陰之間,一條左旋,一條右旋,互相對稱、互相環繞。
通常都是腳的幾條經脈先通,然後再通身體的主螺旋脈。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幾乎都是在繞著圓圈跑步的動作完成之後,緊接著就縮小移動的範圍,演變成原地旋轉。
只要場地合適,兩腳又能全然放鬆,大多數人都有可能在第一次練自發功時,就會繞圈跑和旋轉。尤其是年紀輕、常運動、身體好的人,或是曾經靜坐、練各種動功或瑜伽的人,往往一發功就開始繞圈、旋轉。所以最初幾次練功,一定要找一個安全(寬敞、平坦、柔軟)的場地,以避免在繞圈跑和快速旋轉時撞傷或摔傷。
1、自轉加公轉
基本上只要身體和兩腳放鬆,完全任由內氣帶動,跟著旋轉就行了。不過,如果先了解自發旋轉的方式,就比較能夠配合內氣的帶動。
身體自發旋轉時,是以一隻腳當軸心,腳尖在原地輕輕地跳動,並且一面轉換方向;另一隻腳也用腳尖著地,在外圍以前進或後退的方式,輕快地繞著軸心旋轉。
仔細觀察之下,可以發現身體的自發旋轉一共有四種型式:左腳前進繞圈旋轉、左腳後退繞圈旋轉;右腳前進繞圈旋轉、右腳後退繞圈旋轉。
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先用比較慢的速度旋轉幾十圈。然後速度逐漸加快,最後以半跑半跳的方式,連續快速旋轉幾百圈。速度比自己平常刻意的旋轉怏多了。而且所轉的圈數比預期的多好幾倍!
同一個方向旋轉夠了之後,就會自動慢下來、停下來,然後自動變換成反方向旋轉。通常反方向的旋轉比較容易完成。
有些人的旋轉比較不那麼乾淨俐落,轉轉停停,同一個方向就轉了好幾個回合。
等到左腳前進旋轉、左腳後退旋轉、右腳前進旋轉、右腳後退旋轉,這四種連續旋轉都做完了,接下來可能會變換各種花樣:時而左腳繞轉,時而右腳繞轉;時而前進旋轉,時而後退旋轉;時而向左轉幾圈,時而向右轉幾圈,頻頻變換。或是一面旋轉,一面移動,像龍捲風一樣。甚至還會一面旋轉,一面繞著大圓圈移動,就像地球一面自轉,一面繞著太陽公轉。當旋轉的方式頻頻變換之時,就表示主螺旋脈快要通了。
2、放輕鬆隨氣轉
快速旋轉的要領,幾乎跟繞圈跑完全一樣,都是需要身心放鬆、姿勢自然、腳步輕快。
心裡越緊張、越害怕跌倒,很不想轉或想要把速度放慢,身體就越僵硬、動作就越不自然。這樣反而越容易跌倒,也越難通經脈。
如果身體全然放鬆,完全讓內氣帶動,順勢跟著旋轉,方向跟得對、速度跟得上,動作輕快而順暢的話,在整個旋轉過程中和旋轉過後,不但不會頭暈腦脹,反而覺得很清爽!而且一轉完,很快就能站穩。
芭蕾和花式溜冰的舞者,在表演原地快速旋轉時,身體通常都保持直立,兩隻腳尖貼近。這樣重心比較穩定,容易轉的快、轉的順。所以我們不妨向她們學習,身體儘量保持直立;在外圍繞轉的腳儘量向內靠攏,兩隻腳掌不要離太開、繞太大的圓圈。此外,膝蓋、小腿和腳踝要很放鬆,才能夠很順暢的轉動。
在旋轉過程中,很可能會跌倒。即使跌倒了,那股強大的驅動力仍然會帶動身體轉,在地上翻滾不已。
躺著翻滾雖然不會再摔倒,但由於滾動的速度不夠快,跟不上內氣的帶動,所以會覺得很不舒服(頭暈、噁心、想嘔吐)。而且必需花更長的時間通螺旋脈。所以最好勉強自己站起來(或別人幫忙扶起來)繼續旋轉,不能一直躺著。
旋轉時儘量放輕鬆一點!反正不管輕鬆或痛苦,都要經過這一趟快速旋轉的過程,不妨把它當做跳芭蕾舞或溜冰,這樣心裡可能會好過一點。
若身心全然放鬆,完全順其自然任由內氣帶動,即使連續旋轉一、兩小時,也不覺得累,反而精力充沛。
3、旋轉過後要排氣
繞圈跑和快速旋轉的大動作之後,不要馬上收功,應閉著眼睛繼續練功,讓身體自動進行採氣、排氣。
旋轉過後,有些人會去繞樹、靠樹或抱樹。這是在採樹氣補充能量;或是藉由樹幹將身上的壤氣排到地下。
有些人則被氣拉下來躺著或跪著(頭頂或額頭著地)。其作用是要將頭部的壤氣排掉。
靠著樹或躺著、跪著應持續二、三十分鐘。這樣就可以解除因人動不順而引起的症狀(頭暈、頭脹、胸悶、想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