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不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捲,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這一章孔子繼續說:「小人對不仁慈的事不會感到羞恥,不會擔心害怕不道義的事,沒有看到好處不會做事,沒有嚴厲的刑罰不會受到警惕,受到小警惕會得到大警惕,那是小人的福分啊。這是易經噬嗑卦初九卦辭:「初犯者上腳鐐,傷了腳趾,沒有禍害。」
孔子說:「善行不累積,就不能成就名譽:惡行不累積就不會失去生命。小人認為小的善行是沒有好處的,因此不肯做,小人認為小的惡行沒有禍害,因此不肯戒除,也因此惡行累積到不能掩蓋了,就罪惡加大不能開脫了。」這是易經噬嗑卦上九卦辭:「戴上枷具,傷了耳朵,凶險。」
孔子說:「所謂危險是一向安穩坐在他的位置上,所謂滅亡,是一直保存他自己當前所擁有的人,所謂禍亂,是自信他自己能夠擺平所有事物的人。因此,在上位的君子雖然安穩卻不敢忘記危險的可能,雖然保存卻不敢忘記滅亡的可能,雖然治理卻不敢忘記變亂的可能,也因此自身安穩而邦國家族也都可以保全啊。這是易經否卦九五爻辭:「會滅亡嗎?會滅亡嗎?好像綁緊在桑樹叢一樣的穩當。
孔子說:「才德淺薄卻地位崇高,智慧短缺卻圖謀大計,力量薄弱卻肩負重任,這種人很少不遭遇危難的。這是易經鼎卦九四爻辭:「鼎折斷了腳,打翻了王公的美食,它的形狀濕漉漉。凶險。是說承擔不起他所肩負的重責大任啊。」
這一段孔子解釋易經與佛經,易道與佛法是一體兩面運行行善的生活。小惡莫作,小善行之,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行社會常常小惡大作,小善不耻。舉個例子來說說:我們走在路上人多繁雜的街道,很容易碰撞上了,這時就會有人大聲斥責地說:你撞上我了,走路不看路,等等話去傷害人;反過來,在路上把掉在路上的東西撿了起來,立刻有人對著你大喊說,你偷我東西,你是小偷,引來路人圍觀。像這樣的小惡行日日月月的累積,小善行年年日日的消失,你還能全身而退嗎?所以是大凶之照啊!觀照自己職場上的不順遂是不是小人多於貴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