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脆弱的不是肌肉,而是意志的續航力
你有沒有嘗試過,給自己一個很簡單的挑戰?
每天20下伏地挺身,30秒到1分鐘。
聽起來輕鬆得像句玩笑,你心裡甚至會想:「我隨便都能做。」
但如果你真的開始,
3天後、7天後、第11天……你會驚訝地發現,
明明花不到30秒,卻越來越難堅持下去。
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你沒決心,
而是這種「看不到改變的小事」,
最容易被時間吞噬、被日常蓋掉,
然後默默地放棄。
這篇文章,是我寫給和我一樣、
曾經中途放棄過很多事的你。
我不會命令你,也不想說教,
我只想用過往蒐集來的經驗和觀察,
輕輕地,幫你補上那段你曾經走不過的路。
因為我相信:
持久,不是一種天賦,
而是一種可以被好好設計的「活路」。
最簡單,最困難?
👉 分享那些曾經與我一樣,
曾為「怎麼連這也做不到?」而懷疑自己的人。
我們曾以一種極安靜、無侵入感的方式,
觀察過幾千位挑戰者的行為變化。
他們來自不同的生活圈,
有的在校園、有的在職場、
有的在小孩熟睡後的客廳角落,
默默地嘗試著一個小小的挑戰
——每天做20下伏地挺身,連續30天。
我們發現,有些人連第三天都撐不過去。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
(1)「太簡單了」反而被當成可以「以後再說」
這種行為叫做「延遲偏誤」。
事情越簡單,大腦越不覺得重要,
因為你不會立刻失去什麼,
於是——就被放掉了。
✅ 小心設計「行前啟動語」:像我會說「我不是要變強,我只是今天不想爛掉。」
(2)「做了好幾天,好像也沒變化」
這是最容易讓人中止的時刻
——感覺一點成果都沒有。
心理學家James Clear在《Atomic Habits》中說:
「習慣的回報不是線性的,而是沉澱型。」
很多人都在回報浮現前放棄了。
✅ 記錄是你的盟友,別怕慢,就怕你看不到自己正在走。
(3)「我不知何時該做,所以就一直忘了」
習慣若沒有儀式與觸發點,
就會每天都變成「要不要做?」的拉扯。
最後,**輸給了「隨便」**兩個字。
✅ 為它設計一個「場景」,例如:我每天刷牙前做,那一塊時間,就留給自己。
警告:第3、7、11天,最危險!
👉 如果你也曾在這三個時間點動搖,請別再怪自己。
這些斷點,從來都不偶然。
它們就像人生的三個小考驗——
第3天|熱情退場的沉默
剛開始的「新鮮感」會在第3天退場,
身體還沒變化,心理卻已經開始懷疑
:「這到底幹嘛?」
你不是軟弱,是多巴胺不再支撐你走下去。
✅ 做點記錄、說點鼓勵的話給自己,也許就能撐過這段無感的沉默。
第7天|自我否定開始冒頭
第7天,你會發現
「好像也沒什麼用?」、
「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這些念頭跑出來。
這不是你變得負面,
而是大腦開始理性地「找理由停下來」。
✅ 跟人聊聊。找個朋友一起打卡,甚至只是互傳一句訊息:「你今天有做嗎?」
第11天|現實突擊:生活打斷節奏
第11天,常常出現突發狀況
:加班、感冒、孩子哭……你本來想做,
最後卻對自己說:「算了,明天再補。」
而很多人,就是在這「補一下」的時候,補到失聯。
✅ 給自己三次復活機會。不要緊張,也不要放棄,只是晚一點做而已。
失敗的經驗
👉 並不是一場完美的實驗,但我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觀察這些「習慣的失敗現場」。
我們不是科學家,也沒有做什麼國際認證的大型研究。
但在這幾年裡,我和一些夥伴,
用了一套「生活觀察系統」
——我們看社群打卡紀錄、匿名問卷、
朋友分享的語音紀錄,慢慢拼湊出一種模式。
我們看見:
那些在挑戰中中止的人,
有著很相似的節奏,和很溫柔的脆弱。
不是因為他們懶,而是因為生活真的太擠、
人真的太孤單、或者自己對自己太嚴格。
你中了什麼招?
👉 很多人不是不想堅持,而是不知道哪裡沒被照顧好。這段是我們的觀察筆記,用來幫你對號入座。
五大掉坑模式對照表:
模式內心的聲音具體補救方式(舉例)
完美主義型
「我今天做少一點,就算失敗了吧」
設定最小行動單位:例如「只要完成5下伏地挺身就算完成」,即使不滿20下也能打勾。
無成效焦慮型
「都一週了,怎麼身體還是這樣?」
建立可視化紀錄習慣:每天運動後拍照記錄,或在日曆上打勾,累積成就感取代肉眼變化。
分心型
「我剛剛想起來要做,然後就忘了」
行為綁定策略:把伏地挺身綁定在「洗完臉後」或「下班回到家脫鞋後」立即執行,不須額外提醒。
儀式缺失型
「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開始這件事」
設計啟動語與固定場景:設定固定開場句,例如「來吧,只是今天不想爛掉而已」,搭配固定地點如床邊或鏡前執行。
孤單型
「沒人在乎我有沒有做到,做也沒人知道」
建立鏡像互助回報機制:找一位朋友互相每日簡訊回報,或加入小群組互打氣,例如LINE提醒群組。
讓習慣「活」下來
👉 習慣會死,因為太剛性;會活,因為你幫它留了彈性。
三個工具:
- ✅ 打卡日曆:不是給別人看,是讓你看見自己真的有走
- ✅ line群夥伴:不用多,一個人陪就夠,彼此互傳一句「今天完成了沒?」
- ✅ 三張復活卡:允許自己三次中斷,記得用掉要打勾,那代表你還在前進
三句心法:
- 「今天做不完沒關係,做一點也算贏」
- 「我不需要完美,我需要累積」
- 「這是我給自己的溫柔,不是懲罰」
六、從30秒出發,連結到更多你想守住的東西
👉 習慣這件事,其實是一種人格的練習——你會不會對你在意的東西留一點時間?
我發現,
當我開始每天做20下伏地挺身以後,
變化不只是在身體。(健康)
我開始願意每天寫一句話,
哪怕寫不好。(創作)
我開始每天背3個單字,
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腦子感覺還在走。(外語)
我也會每天說一句鼓勵自己的話
——那讓我在某些很低落的日子裡,
沒那麼快垮掉。
30秒,是個小入口。 但只要你願意進去,
就可能在那裡,找到你不曾想過的出口。
持久,不是因為你很強,而是你願意繼續溫柔地走下去
我知道這世界很吵,
也知道你已經夠累了。
所以,我想與你分享,
不是要你「更努力」,而是提醒你:
「如果你已經願意為自己留出30秒,那你已經在路上了。」
有時候,撐過去不是因為你有多堅強,
而是你剛好被一點點善意扶了一下。
我希望今天,這篇文章,
能是那一點點的善意。
不用一次就改變,不用永遠不失敗,
只要每天留一點點空間給自己。
你就會發現——
「原來我不是沒辦法,而是我從來沒這樣被陪伴著。」
願你從今天起,不是變得更厲害,而是——
成為一個更願意照顧自己、持續向前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