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當主管時,也曾有過這樣的疑惑,有週會、專案會、檢討會,還不夠嗎?
直到有一天,一位能力極強的得力助手,突然遞了辭呈。
老闆問我:「你平常有關心過他嗎?」
我理直氣壯回答:「我們平常會議都有聊啊!」
老闆淡淡一笑:「那些會,是講專案、講績效、講檢討。
有沒有哪個時刻,是只聊『他這個人』?
那一刻,我才突然驚覺:我們天天開會,卻幾乎沒有「真正的對話」。
很多話,不會在團隊面前說;
很多困難,不會在週會上講;
很多煩惱,往往等到出事時,才爆出來。
《高成效一對一會議寶典》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
那時,我憑直覺和同事一對一聊,但總覺得不夠深、不夠系統。這本書,補全了我當年缺失的架構與邏輯。
它讓我明白:一對一會議,不只是「怎麼排議程、怎麼問問題」,而是提醒主管:你和同事之間的距離,是靠一次次深度對話,一點一滴拉近的。
因為「無聲」,往往只是「還沒爆炸」
「沒問題」,只是「還來不及處理」
我曾經問過老闆:
一對一的優點,不就是為了對話、了解對方、拉近關係嗎?
那真的需要一直做嗎?
時間久遠,我已忘了當初老闆怎麼答。但看完這本書後
讓我重新領悟到,一對一會議的真正意義,分享給大家
1.不是控制,而是還權於人
一對一不是主管想問什麼,是員工需要什麼。價值在於:創造一個安全空間,讓那些「平時沒說出口的話」,終於有被傾聽的機會。
2.不讓誤解累積的日常維護
一對一,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讓關係有「持續維護」的機會。沒有對話,默契會過期;沒有交流,誤解會累積。
每次對話,都是一次關係的小修補。
3.讓你減少被打擾的效率武器
一對一,不是多一場會,而是少一堆零碎干擾。固定會議時段,讓問題集中、對話有序,幫助主管守住專注力,也守住界線感。
4.還原人性的領導行為
一對一,不是審問,是傾聽;不是指令,是陪伴。它讓人被看見、被理解,是一扇能走進一個人內心的門,而不是站在門外喊話。
5.看見人,也讓人看見自己
一對一,不是完成工作,而是陪伴對方成為自己。
領導,不是改變別人,而是留下一段被看見、被傾聽的時間。
一對一,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種「看見人」的方式。
但想把它做對、做深、做有效,光有心還不夠,還需要一套方法。
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問題清單」,幫助我們知道該怎麼問、怎麼引導。
我從中歸納出三個核心觀點,讓大家能快速掌握重點
1.關係型問題 → 讓對方願意開口
例如:
- 最近有什麼讓你開心的小事?
- 最近工作上有什麼困擾?
目的:建立信任,打開對話的門縫,聽見真心話
2.反思型問題 → 幫助對方看見自己
例如:
- 回顧這半年,你最有成就感的事?
- 若有天當主管,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目的:幫對方抽離日常,看見更長遠的自己
3.行動型問題 → 幫助對方有下一步
例如:
- 接下來一週有什麼優先事項?
- 需要我幫什麼?有什麼障礙要排除?
目的:聚焦行動、提供資源、幫助前進
這三種問題,不是線性執行,而是一場有節奏、遞進的對話。
沒有關係基礎,問反思太早;沒有足夠反思,直接談行動,只會流於執行。
真正的對話,不是「照表操課」,而是「對準對方當下的狀態與需要」。
讓每次一對一,都成為一次信任、成長、支持的契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我照著書上的方法,
一對一執行下去,就一定有效吧?
但書給了我一個更深的提醒,
一對一的價值,不只在於「做了沒有」,而在於「做得對不對」
否則,看似形式有做,其實效果是空的。
我從書中整理出五個檢視指標,供大家參考
1.離開會議後,對方有沒有帶走「明確的下一步」?
2.對方有沒有主動分享「沒問也會說」的事?
3.對話中對方發言超過60%嗎?
4.這次對話有沒有回顧「上次的承諾/行動」?
5.會後對方情緒有沒有「變化」(更輕鬆、更放心、更有方向)?
這五項,若有三項答「沒有」,恭喜你,會議形式合格,但效果失效。
這五項,是檢視一對一「做得對不對」的最低標。書中還有更多指標與細節,值得管理者依情境去參考與調整
最後,我想說:
一對一不是技巧,不是流程,不是例行公事。
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是不是真正願意放下權威、願意聽見真相的人。
沒有真相,領導只是演戲;
沒有信任,團隊只是集合。
你不是在管人,你是在決定:
你想擁有一群沉默的順從者,
還是一群敢對你說真話的夥伴?
這,或許才是領導最深的意義。
感謝「天下雜誌」邀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