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離開權力的中心,孩子就開始長出自己的軸心。

我們家的晚餐結束後,發生了一件小事,但背後藏著一場大事——兒子又貶低妹妹了。
我把他留下來,在睡前開了一段對話。
我問他:「你是不是覺得爸爸很常貶低你?」
他說是。
我接著問:「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覺得的?」
他想了一下,說:「七歲。」
然後補了一句:「媽媽有時候也會。」
這句話像針,刺進我心裡。我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但也無法否認。
我開口了,也哭了。
我說:「我知道我有時候會打你。我以前說不清楚,現在我知道,那是因為我太累了,對一件事情無能為力,卻又要扛著,就控制不好自己了。真的對不起。」
我沒有教育他,我只是誠實地站在他旁邊,一起看著那個我們都曾經怕的情緒。
他也告訴我,他有時候會想打我們。
我說:「你可以這麼想沒關係,那只是你的想法。你比我們好,因為你沒有這麼做。你知道那是想法,不是行動。」
我們接著聊了很多。
我說,其實我和爸爸的生長背景就是那樣的年代,那種教育。我們的大腦知道不應該,可是習慣就像彈簧,會自動彈回來。
但我答應你,因為你很重要,我願意刻意提醒自己,不要用那樣的語氣、那樣的方式對你。
我也告訴他,理解爸爸也許會花一點時間,要看爸爸的意願。但如果爸爸說的話裡有讓你受傷的語氣,你也可以學著判斷:這句話對你有幫助嗎?如果沒有,就放下它,不要收下。
他也提到為什麼爸爸對妹妹不會這樣?
我說:「因為爺爺以前也是這樣對爸爸的,他只是正在重複而已。還有,因為你的資訊處理速度比較慢,在這個求快的社會裡,像你這樣的人比較不容易被理解。但我知道,一旦你的地基打穩,你會比別人更堅定。」
「妹妹處理得快,社會就容易接受她,但你不一樣,這不代表你不好。你要先坐好自己的位置,人生很長,總會有人看到你的光,看到你的厲害。」
他也哭了,像是釋放了很多委屈。
而我,在這場對話裡,學會了真正的「離開權力中心」,不急著控制,不急著教他怎麼感覺,而是陪他一起走過這段。
📍給自己的一句話
當我不再急著做個對的媽媽,我就能成為一個讓他感受到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