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朋友聊天談到行動力的問題,我說我的行動力來自我的個人設定(天生)。我確實這麼認為,但也有部分因為我覺得這個答案比較不會給人壓力。
可回來想了想,好像又不盡然這麼回事。而且,這個回答好像也暗示著,若非天生如此,是不是就很難有行動力,或是就成了不行動的藉口。
我自己往下探究(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狀況🙂),其實行動力背後還有推力,那個推力才是我的基本設定——「不喜歡浪費時間」。所以想到什麼就要去做,學到很好的觀念就要去實踐,不做(不行動)反而會很痛苦,因為不做(不行動)就是停留在原點,我會覺得那些 idea 及啟發都浪費掉了。
源於同樣的理由,即便是失敗或難堪的經驗,我也必須去找出從這個經驗(或教訓)學到的東西,否則我就「浪費了時間」。它的外在表現是樂觀,但其實這個樂觀有我務實及不得不的原因,因為我的原廠設定是「怕浪費時間」。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追劇或滑手機無法持續太久,因為內建的警示器會響起。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廠設定」,也可以說那是每個人天生的演算法。就像有人喜歡紅色,有人喜歡藍色,沒什麼道理。或是,同樣的狀況,每個人的反應並不相同。
我覺得這些天生特質本質上是中性的,加上後天的成長環境(鼓勵或壓抑某些特質),再加上個人的學習(觀念、典範人物⋯⋯),逐漸形塑一個人的個性及言行,也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業」。之後才有所謂的命運或運氣。
認識自己,也就是去認識這些因果(業),如此,才有可能突破。運用這些形塑自我的因素,去把自己調整成更好的狀態。
-
回到行動力的討論,它其實源於我不喜歡浪費時間,所表現出來的積極行為。但它也不總是會為我帶來好處,有時衝太快,事態(公司決策)又變回來了,那些慢一點的同事反而顯得明智。有這種特質的人也可能會過於嚴謹,不懂得放鬆,並且缺乏耐心。
因為朋友的提問,使我思考這些。
我覺得一個人的命運還是有很大機會改變的。當我們了解根源,要解決就相對簡單。所以,缺乏行動力的朋友,也可以自我剖析一番,去看看它真正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都有各自的能力值及侷限。同時我們還有一個沒有極限的強化選項,就是學習。人生最有意思的,大概就是去探探看,我們能升級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