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過度修補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有時候,你會不會這樣?

事情早就結束了,錯也錯過了,但你的大腦卻還沒放過它。 你走在路上、洗澡的時候、甚至發呆時,腦中忽然又重播起那場失敗、那次衝突、那句講錯的話。然後你開始「修補」——想著當時如果說那句話會不會更好?如果我早一點看出那個錯?如果我不這樣做會不會就沒事了?

你其實沒有在回憶,你是在試圖潛意識修補一段早已無法更動的現實。但這個修補不是一次性的,它像是一場你自己都沒察覺的「無限模擬演算」。

你不是真的在想解法,而是不停地在補漏洞、改劇本、重拍回憶。

這種現象,就是我們稱為「潛意識過度修補猜想」的心理模式。

造成低效率的進步過程。

這個過程,常常發生在一種「心理脫離現場」的狀態中 —— 就像人在旅行途中,風景不斷變換,但你的心卻卡在出發前遺忘的某個念頭裡;也像一種極高耗能的想像記憶方式,你不是純粹回憶,而是以高強度的情境模擬、不斷構築「應該更好的版本」。

而你愈用力修補,愈陷入一種無形的精神內耗,彷彿每次回想都在耗掉一些當下的注意力與活力,但結果仍是一場沒有出口的演習。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這種心理現象背後的結構,它為何而起、如何內耗、又是否能從中解脫。


潛意識過度修補猜想

Subconscious Overcorrection Hypothesis

一、核心命題

當人類潛意識對過去錯誤或未竟之事產生過度修補傾向時,將導致精神資源內耗、當下行動能力下降,甚至阻礙未來潛能的發揮與個體成長的自然流動。

這種修補行為並非理性層面的「改進」,而是一種來自潛意識的自動運作機制。

其特徵包括:

  • 反覆性思維模擬:潛意識無意識地重播當時錯誤,並嘗試想像「如果我當時⋯⋯」的替代方案。
  • 執念式的替代補償:試圖在內心建構一個「更好版本的過去」,藉此減緩當時未完成的心理衝擊。
  • 無法終止的內部糾結:即使理性知道錯誤無法改變,潛意識仍持續輸出修補訊號,形成精神耗損。

此現象可能造成的後果包括:

  • 精神內耗與思緒雜訊增加
  • 當下目標難以專注與推進
  • 行動延遲與決策困難
  • 個人成長與創造力受限

此猜想揭示了一個重要悖論:越試圖修補錯誤,反而越可能困於錯誤中無法前行。



二、構成邏輯

1. 錯誤觸發潛在創傷

  • 個體經歷某種明顯失誤、遺憾、羞恥、失敗或無法挽回的情境。
  • 該經驗在意識上可能已結束,但在潛意識中形成一個「未完成的心理節點」。

2. 潛意識啟動修補機制

  • 潛意識試圖「模擬」一個更好版本的結果。
  • 出現自動化的內部對話與場景重構,例如:「如果我當時⋯⋯」「那句話不該說」「我應該早點⋯⋯」。
  • 雖非主動思考,但像背景程式般持續運作。

3. 過度修補傾向形成

  • 原本為降低創傷的心理自我保護反應,卻因無法實際改變過去而演變為無限循環。
  • 潛意識在沒有「結束條件」的狀況下,持續運作修補機制,形成一種「內部模擬地獄」。

4. 資源佔用與內耗產生

  • 精神注意力與情緒資源被過多地導向過去事件。
  • 表現為:
    • 當下注意力分散
    • 情緒壓力提升
    • 無形疲勞感
    • 對當下行動的抗拒、拖延

5. 行動能力與成長潛能受限

  • 當內在資源長期被錯誤修補循環佔用,個體在面對新目標、新挑戰時會顯得遲緩與無力。
  • 行為表現可能出現:
    • 過度謹慎與猶豫
    • 對失敗的強烈預期與自我防禦
    • 行動力不足與創造力降低

邏輯循環:

【過去錯誤】

【潛意識啟動模擬修補】

【形成無限替代重演】

【精神內耗、能量流失】

【當下行動能力與成長潛能受限】

【更多錯誤與挫敗經驗】

↺(再次進入循環)


三、哲學詮釋角度

潛意識過度修補猜想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更蘊含深層的哲學意涵,特別涉及到自我、時間、主體性與意志等核心命題。

從哲學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詮釋此現象:

1. 主體時間錯位現象:當下的自我被過去綁架

此現象揭示出主體意識與心理時間的錯位

人雖存在於「此時此刻」,但潛意識卻長期處於「過去的模擬空間」中。這種時間錯位,使得當下的自我成為過去事件的附庸,不再是自由能動的主體,而是變成一個不斷修補舊錯的「心理工人」。

在此意義下,「自由意志」不再掌握在當前的我手中,而被交給了一個模擬記憶中的「未完成的我」,這是一種主體性的局部瓦解

2. 存在的不完整焦慮:對完美自我的虛構追尋

此猜想反映了一種對理想自我的執著與現實自我的不接納。潛意識之所以不斷修補錯誤,是因為它潛在地拒絕承認「錯誤本身即構成我」。

這種拒絕創造出一種「自我分裂」現象——

  • 理性上我接受了錯誤;
  • 潛意識上我仍不願承認那是「真正的我」。

這是一種存在論上的焦慮,彷彿錯誤會使我「不再是我」,而我必須透過不斷修補、模擬與重構,才能挽回那個「應該存在但不存在的完美版本的我」。

3. 悖論式的意志耗損:修補為了前進,卻無法前進

此現象構成一種典型的哲學悖論:

「我之所以無法前進,是因為我想更好地前進。」

修補錯誤的潛在目的是為了讓未來更好,但當這修補成為無限循環時,反而使未來無法啟動。這類似黑格爾所描述的「否定的否定」之悖論:

自我否定過去,是為了重構未來;但當這否定無法產生合成,而只是原地打轉時,意志本身便陷入自我消耗。

4. 本體與記憶的糾纏:我還在錯誤中活著

最後,此猜想也碰觸到一個深層問題:

「我是現在的我,還是記憶中的我?」

當潛意識長期困於過去錯誤時,那些錯誤的「模擬版本」實質上成為當下心理現實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即使現實已經過去,錯誤卻仍在「塑造我」。而這種錯誤記憶的模擬重構,也使得個體的本體意識逐漸模糊於「真實的現在」與「未完成的過去」之間。


四、日常觀察與實例對照

為了讓「潛意識過度修補錯誤猜想」更具體可感,我們可從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類型來對照觀察,發現此現象實際如何影響個體的情緒、行動與成長效率。

1. 人際對話後的「重播型反思」

場景描述:

某人與他人對話後,感到「我剛剛講錯話了」,接著腦中反覆播放對話內容,並內建各種「我當時應該這樣說」的模擬情境,甚至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潛在現象:

  • 潛意識試圖重建「更理想版本的我」
  • 情緒內耗、專注力下降
  • 對下次溝通產生焦慮與過度防衛

2. 考試失誤後的「答案重建焦慮」

場景描述:

考試結束後,某學生發現某題寫錯,明知無法改變,卻在心中反覆回想題目與解法,甚至開始自責:「怎麼會那麼笨」、「那麼簡單都錯」。

潛在現象:

  • 潛意識不願接受錯誤結果
  • 精神能量卡在已經無法改變的過去
  • 當下學習效率下降,未來考試更易緊張

3. 職場決策後的「假設性修補」

場景描述:

主管做出一個決策後發現效果不佳,便陷入「如果我當時選擇另一個方案會不會好一點」的反覆思考,甚至花大量時間重新檢討那次會議、說話順序、團隊溝通方式等。

潛在現象:

  • 修補已變成對現實的逃避
  • 真正有效的行動延遲
  • 創造力與當下行動力受阻

4. 失戀後的「情境模擬執念」

場景描述:

分手後,一方不斷思索「我如果當時沒說那句話會不會就沒分手」、「是不是哪個細節改一下結果就不同」,內心開始構築各種平行時空的版本。

潛在現象:

  • 潛意識希望重建「可以修復的關係版本」
  • 現實關係已結束,內在卻停留在修補幻想中
  • 新關係難以開始,舊情緒無法釋放

5. 創作者的「作品無限修正」困境

場景描述:

某創作者(如作家、設計師)在完成作品後,始終感覺「還不夠完美」,不斷調整細節,最終陷入修修改改卻無法完成、發表或交件的狀態。

潛在現象:

  • 錯誤與瑕疵被無限放大
  • 潛意識無法容忍「不完美即是完成」
  • 行動癱瘓、創作產出受阻

小結:常見心理語言的蛛絲馬跡

這類現象常以下列語言形式出現於日常自語中:

  • 「早知道當初就⋯⋯」
  • 「如果那時我不要說那句話⋯⋯」
  • 「我還是放不下那次的錯誤」
  • 「那次真是我一生最大的失誤」
  • 「我到底為什麼會做出那種決定」

這些話語本身就是潛意識修補迴圈的外顯線索,若出現頻繁,即可能表示個體正被此猜想所描述的現象影響。


五、延伸推論與風險預測

在理解了潛意識過度修補錯誤的構成邏輯與日常影響後,若將此現象放大觀察,可推衍出更多層次的心理機制、行為模式,乃至於對個體長期發展與精神健康的潛在風險。

1. 推論一:長期內耗將逐步形成「行動遲緩人格傾向」

若一個人長期被潛意識的修補機制綁架,其心理能量將優先被消耗於「回顧」、「模擬」、「否定過去自我」,導致:

  • 真實世界中的實際行動推遲或停滯
  • 做決定時過度謹慎與預演,形成「想太多」人格
  • 對每一步行動產生過度「後悔潛能評估」

這會形成一種高內耗、低推進的行動模式,進而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中出現一種持續性的遲疑與猶豫。

2. 推論二:極端者可能發展成「反覆修補強迫症」傾向

當潛意識對錯誤的修補升級為「一定要想通它、修正它、否則不能安心」,這將逐漸靠近某種心理病理的範圍,例如:

  • 思想強迫(反覆重演場景、不斷設想應對)
  • 行為強迫(透過某些儀式動作尋求心理補償)
  • 焦慮依賴(不修正錯誤就無法展開當下任務)

這種現象的極端型可能與強迫症(OCD)廣泛性焦慮(GAD)有重疊區段,屬於風險需注意的心理機制。

3. 推論三:潛意識修補會掩蓋真正需要學習的焦點

當心理能量被錯誤修補所佔滿,真正應該投入的學習方向或思考目標將被掩蓋。例如:

  • 本應學習「如何更快適應變化」,卻卡在「怎麼避免再次錯誤」
  • 本應訓練「面對失敗的心理彈性」,卻陷入「讓自己像沒失敗過」的自欺構建
  • 本應鍛鍊「前進的能力」,卻投入於「完美回頭重建的幻想」

長期下來,這種錯位學習會讓一個人進步極慢,並誤以為自己正在努力,其實只是原地繞圈。

4. 推論四:資訊時代將強化此現象的出現與放大

在現代資訊環境中,人們接收大量「完美化他人形象」的社交媒體內容,使得:

  • 錯誤更加羞恥,修補慾望加強
  • 比較心態導致更高的「自我否定閾值」
  • 潛意識模擬他人期待並進行修補行為

這種現象在年輕族群與網路重度使用者中尤其明顯,可能成為未來心理健康的集體隱性問題。

5. 風險預測總結:心理能量錯置所導致的潛在傷害

raw-image


六、潛在出路與解構方法

面對「潛意識過度修補」所造成的內耗現象與心理能量錯置,若要真正解除其隱性束縛,必須從結構解構、認知重置與行為轉向三個層面著手,逐步瓦解其潛意識機制,並建立一種「非修補導向的存在感模式」。

1. 觀念層:錯誤不是需要修補的東西,而是需要通過的東西

潛意識之所以會過度修補,是因為「將錯誤視為一種不該發生的東西」。此基本觀念需轉換為:

  • 錯誤是過程,不是缺陷
  • 錯誤的發生比正確更能提供學習材料
  • 修補錯誤 ≠ 成長,通過錯誤才是

這種觀念轉換,是心理解構的第一步,讓個體在潛意識層次學會放手過去的「非理想狀態」。

2. 辨識層:具體觀察潛意識修補行為的觸發點

透過日記、自我觀察或反思練習,個體應辨識出下列訊號:

  • 是否頻繁重播某事件畫面?
  • 是否在內心自我對話中常出現「如果當時⋯」?
  • 是否有「做得不夠好就不能交出去」的完美主義傾向?
  • 是否常無意識陷入模擬過去行為的平行版本?

一旦這些模式被辨識,就能在發生當下進行標記與抽離(例如心中說:「這是修補反應」)。

3. 行為層:以行動斷開修補迴圈

潛意識修補往往發生於空白狀態與延遲狀態,因此可以透過以下策略介入:

  • 快速前進法:錯誤一發生就立刻啟動「下一步」,不給潛意識時間編造補丁。
  • 限定回顧法:允許自己只用5分鐘回顧錯誤,並設定計時器。
  • 行為替代法:一旦察覺內耗開始,用動作(如走路、記錄、打掃)斷開連結。
  • 「未修補也完整」訓練:強迫自己在「不完美」的狀態中完成任務,例如故意不修改簡報最後一頁、讓自己在未練熟前嘗試公開表達。

這些做法的目的是讓潛意識逐漸習慣「錯誤也可以存在」,並學會將能量投注在可控的前進行動上。

4. 情緒層:接納羞愧感與不完美情緒

許多修補機制的深層動力來自羞愧感,這是一種自我否定型的情緒。若無法處理羞愧,就會不斷想要用「完美重建」來掩蓋它。

  • 練習描述羞愧而不被其主導(如寫下:「我現在覺得我很蠢,但我知道這只是情緒」)
  • 與信任對象談論「我在哪裡覺得自己錯了,但我現在決定不再反覆想它」
  • 替過去的自己說話(例如寫信給過去的那個錯誤時刻的自己)

這會讓潛意識學會:錯誤並非羞恥,反而是值得被接納與善待的一段旅程

5. 哲學層:錯誤是存在的形式之一,不是背離本質的東西

可用存在主義觀點強化對錯誤的接納:

  • 薩特強調人的本質來自選擇與行動,而非既定完美的形象
  • 海德格爾強調「在世存在」的真實性,包括恐懼、錯誤、混亂
  • 東方哲學中,如《莊子》指出「無用之用」,錯誤反而是通向新理解的隱藏之道

這些觀點可作為深層哲學防線,幫助個體將錯誤視為構成人生真實性的元素,而非瑕疵。

6. 系統性轉化:建立「錯誤日誌」,而非「修補計劃」

許多人習慣寫「怎麼改善錯誤」的計劃,但這反而加強了修補慾望。相反地,可轉化為:

  • 錯誤發生當下的感受
  • 錯誤所揭示的現實
  • 自己想保護什麼形象
  • 如果讓這錯誤繼續存在會怎樣?

這樣的錯誤日誌,會幫助潛意識「承認錯誤仍然可以活下來」,解除修補的強迫驅動。


八、總結

關鍵重點

  1. 潛意識過度修補錯誤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動力,源於個體對錯誤與失敗的恐懼與羞愧,導致持續內耗與行動低效率。
  2. 這種現象阻礙了真正的學習與成長,因為過度修補偏離了錯誤本身蘊含的價值與經驗。
  3. 從哲學角度看,錯誤是存在的自然部分,應被接納,而非被遮蔽或修補。
  4. 解決方法包括:改變對錯誤的認知、覺察與標記修補行為、行為介入斷開內耗、情緒接納以及運用正念等技巧。
  5. 此猜想與精神分析、防衛機制、認知行為療法、存在主義哲學、正念理論及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均有深刻關聯與互補。

懶人包一句話

錯誤不是敵人,過度修補錯誤才是阻礙成長的真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13會員
479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26
當我們在尋找新知識、新突破時,直覺總是讓人往「最核心、最基本的問題」出發。 畢竟,誰不想找到那個改變世界的根本真理? 但奇怪的是,真正的革命性發現,往往不是從那最基本的地方誕生的。 反而是在複雜混亂、交織萬象的系統中,人們才更容易撞見那些令人驚奇的新發現。 這是一個矛盾,也是一個洞察。 你
Thumbnail
2025/05/26
當我們在尋找新知識、新突破時,直覺總是讓人往「最核心、最基本的問題」出發。 畢竟,誰不想找到那個改變世界的根本真理? 但奇怪的是,真正的革命性發現,往往不是從那最基本的地方誕生的。 反而是在複雜混亂、交織萬象的系統中,人們才更容易撞見那些令人驚奇的新發現。 這是一個矛盾,也是一個洞察。 你
Thumbnail
2025/05/26
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可能其實不是懶得運動,而是打從心裡就抗拒? 表面上他們會說:「太累了」、「太忙了」、「沒興趣」,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一旦開始運動,腦袋反而空了,想事情變得困難,甚至整個人像斷線一樣,進入一種內在停擺的狀態。 對現代人來說,「一直在思考」已經變成一種心靈習慣,也是某種存在感的來源
Thumbnail
2025/05/26
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可能其實不是懶得運動,而是打從心裡就抗拒? 表面上他們會說:「太累了」、「太忙了」、「沒興趣」,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一旦開始運動,腦袋反而空了,想事情變得困難,甚至整個人像斷線一樣,進入一種內在停擺的狀態。 對現代人來說,「一直在思考」已經變成一種心靈習慣,也是某種存在感的來源
Thumbnail
2025/05/25
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焦慮、後悔,或者做出錯誤決定時,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而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那些早就知道的簡單道理。 這些道理不複雜,例如:「凡事都有代價」、「健康比錢重要」、「當下最值得珍惜」、「過度比較會帶來痛苦」等等。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話語,可是當我們身陷情緒、壓力或誘惑時
Thumbnail
2025/05/25
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焦慮、後悔,或者做出錯誤決定時,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而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那些早就知道的簡單道理。 這些道理不複雜,例如:「凡事都有代價」、「健康比錢重要」、「當下最值得珍惜」、「過度比較會帶來痛苦」等等。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話語,可是當我們身陷情緒、壓力或誘惑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可能我需要練習一下,上次可以這樣,不代表下次也可以這樣。
Thumbnail
可能我需要練習一下,上次可以這樣,不代表下次也可以這樣。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儘量不要後悔說我沒有去做什麼事情。因為如果你說,我後悔當初沒做什麼事情,這個都是多講的,這個都是bullshit,你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不會有這個什麼後不後悔這件事情。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儘量不要後悔說我沒有去做什麼事情。因為如果你說,我後悔當初沒做什麼事情,這個都是多講的,這個都是bullshit,你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不會有這個什麼後不後悔這件事情。
Thumbnail
最近重新讀了自己在三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是寫下對於學程式語言的學習與反思,不過仔細想來,那時的反思用於現在實習職涯諮詢的過程,其實仍然有類似的反思與收穫。
Thumbnail
最近重新讀了自己在三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是寫下對於學程式語言的學習與反思,不過仔細想來,那時的反思用於現在實習職涯諮詢的過程,其實仍然有類似的反思與收穫。
Thumbnail
今天接洽新工作時,我感受到身體陷入過去一樣的狀態了。 我會失敗。 這個念頭雖被我在對談過程中擱置,但我明白,它未離去,亦未歸檔。 在談完工作後,給自己一段放風時間,迎著熱烈的陽光行走。 我想起了過去被莫名其妙解僱,但原因已不重要。事件已過,情緒卡著,我的身體防衛系統仍感覺到會〔受傷〕仍舊為我
Thumbnail
今天接洽新工作時,我感受到身體陷入過去一樣的狀態了。 我會失敗。 這個念頭雖被我在對談過程中擱置,但我明白,它未離去,亦未歸檔。 在談完工作後,給自己一段放風時間,迎著熱烈的陽光行走。 我想起了過去被莫名其妙解僱,但原因已不重要。事件已過,情緒卡著,我的身體防衛系統仍感覺到會〔受傷〕仍舊為我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Thumbnail
也許我真的錯了一次? 今日發生突發性事故,敝人今日於故鄉發生差點發生命案! 讀者務必準備好任何事故發生。 敝人今日要進行跨越領域的學習道路!帶著讀者一起探索未來 這個問題是角度,用腦去思考!務必買書來看!謝謝讀者 今日正好是敝人家庭發生重大命案事故,滿五年。 人類的未
Thumbnail
也許我真的錯了一次? 今日發生突發性事故,敝人今日於故鄉發生差點發生命案! 讀者務必準備好任何事故發生。 敝人今日要進行跨越領域的學習道路!帶著讀者一起探索未來 這個問題是角度,用腦去思考!務必買書來看!謝謝讀者 今日正好是敝人家庭發生重大命案事故,滿五年。 人類的未
Thumbnail
上篇文章寫完立刻後悔,讀者馬上就看著我這麼蒼白的敘述跟感想,拿來自己練習,觀想讓自己賺錢,或讓前任和自己復合,然後見他們觀想中的前男友和錢財都和他們露出和藹可親的表情,立刻開心地覺得要實現夢想了。 囧。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造孽而不自知? 在這邊,在社群,發了很多篇長篇大論的文章
Thumbnail
上篇文章寫完立刻後悔,讀者馬上就看著我這麼蒼白的敘述跟感想,拿來自己練習,觀想讓自己賺錢,或讓前任和自己復合,然後見他們觀想中的前男友和錢財都和他們露出和藹可親的表情,立刻開心地覺得要實現夢想了。 囧。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造孽而不自知? 在這邊,在社群,發了很多篇長篇大論的文章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