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想起童年時,覺得很快樂。
然而,童年總會過去,人總要長大,未來,近在咫尺。
特別是,「生不如死」、少子化、M 型化、資源密集這些現象,似乎都保證了這一代的孩子,未來會更辛苦,殺戮會更激烈。
再怎麼「課題分離」,當父母的,不擔憂孩子,太難。
隨著老大即將升上中年級,升學的議題似乎愈來愈緊迫。
▍是否購買北市學區房,仍在搖擺中;
▍若要考私立高中國中部,聽聞中年級就要開始「刷題」,且若無法考取資優班,資源並不會特別挹注;
▍備胎是直接就讀永和國中或福和國中,但又怕未來競爭力不如人。
「比較」,是人活著最辛苦而掙扎的念頭之一。
我們儘量不去比較,但還是不免吸收了很多外界的資訊:
▍聽說念私立國小的孩子都請了英文、國語、數學三科的家教,而且寒暑假一訂出國「進修」;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自小就學鋼琴跟小提琴;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麥塊已經玩出名堂;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羽球、桌球、跑酷同時全國榜上有名;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私立國小全國第一名;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國二時多益就考了 990;
▍聽說誰誰誰的孩子國三畢業就準備飛往洛杉磯讀高中......
而我們的孩子呢?
我們努力讓他們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努力讓我們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們的父母做到了,我們,也在努力中:
😊 國外旅行沒辦法這麼頻繁,但這幾年也跑了上海、沖繩、北海道、東京
😊 國內旅遊呢?除了外島的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外,島內 19 個縣市已跑遍;
😊 游泳課、桌球課似乎學出興趣,我們努力支持他們;
😊 妹妹喜歡畫畫我們就多多鼓勵;
😊 葛格喜歡看柯南、背成語,我們也一起;
😊 喜歡打紙牌、玩拉密,我們就一起享受甜蜜的嬉戲時光;
😊 安親班 6 點下課後,除非是大考前 2 週,或者何嘉仁英文大考前加強,基本上就是放飛,他們愛幹嘛幹嘛;
😊 不出門的週末,固定一天一小時電視,最近迷上了聽故事就聽故事,基本上也是放飛,他們愛幹嘛幹嘛;
😊 愛吃烤肉、拉麵、壽喜燒我們就帶他們去;
😊 柯南電影也是必要的;
當了父母之後,我一路想帶給孩子快樂的童年。
因為,在進入中年後,當我想起童年時,覺得很快樂:
😊 中午放學後,下午就是打電動、去遊樂園玩捉迷藏;
😊 週末很常回屏東老家跟堂哥堂姊打打鬧鬧
😊 去高雄旗山的三桃山;
😊 每個月都會去墾丁看星星、玩水;
😊 偶爾會去溪頭跟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打籃球、打棒球;
😊 小二看了中職第一場棒球賽 - 象虎大戰,從此爸爸一個月會帶我進場一次,而且是平常日;
😊 小四開始練羽球,一四下課後變成常態,回到家都 9 點了;
😊 每個週末晚上都要看馬蓋仙;
😊 週末很常用卡式錄影帶錄球賽,回放看到半夜;
😊 小六才開始上英文;
😊 國中完全沒補習......
我記得低年級時,爸媽是完全沒要求功課的,我應該都是 20 幾名那種,升上中年級,我就開竅了。
我覺得讀書、考第一名,不但是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很個人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很自動自發。
邏輯上而言,快樂的童年、開放的家庭教育、後來自動自發地念書、自己要求成績,這些都是不相干的事情,似乎就這樣發生了?
說到底,如果說不要跟別人比較,那也許「時代」是值得比較的?
現在的孩子,年幼時條件好,但同儕的條件普遍都好,因此長大是競爭的。
做父母的,似乎只能一方面希望他們快樂,一方面又給予一定的栽培跟資源。
難為,但勢必得有所作為。
作為父母,這是我們的天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