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即將上完一整學期,在我一開始決心讓兒子的課業由他自己決定要不要怎麼處理,作業自己決定何時寫,只做提醒,甚至有時候連提醒都省略、或忘記,或者要求自己不要吵小孩的親子互動下,的確有時候作業是沒寫完就去上學,在學校被老師唸爆的寫完。
這些我相信都是學習自己安排自己待辦事項的過程。我當初一開始決定後,的確也有遇到一些朋友、甚至伴侶會在過程中和我討論,是不是該給予兒子再多一點提醒,他自己並不一定會記得這些等等,我不是沒有搖擺過,但是好佳哉我一路走過一學年,80%維持初心,不給予大兒子在要不要寫作業上很多我的意見和關懷(包含提醒);考試則維持100%完全沒有插手、提醒、詢問分數,只有在兒子分享時回應。
面對作業要不要提醒,我第一次搖擺時,我想到很多家長會堅持提醒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先寫完作業再做其他事,是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但是我想想,我媽都公開留言說他當年也是這樣建議(協助管理)我的,但是,看看現在的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壓底線交作業.......
而且每次我大方說出我這個壓底線交作業的行為時,連教務處的老師們都附和他們也是如此,我想,他們小時候應該也大部分是被要求先寫完作業再做其他事的吧,那怎麼我們這一堆人都沒有養成任何好習慣........
看來這個從小培養好願望似乎不總是能藉由家長協助執行而成功的啊⋯⋯
這個發現後,我第一次的搖擺平靜了一陣子。
第二次搖擺是發現自己的語言內容同時間表明了自己價值判斷,如果我總是在大兒子回家後的前一小時裡聊到作業,會不會是我潛意識裡依舊有「期待他」做完作業呢?
剛好遇到研究所剛畢業的香港朋友來台北走走,和她分享我近日改掉兒子回家後的聊天內容,把重點放在他在學校玩了什麼為主,作業不提了,獲得朋友認同,第二次的搖擺又平靜了。
第三次的搖擺是最近發生的,伴侶覺得還是得給予大兒子一些作業提醒比較適合兒子的狀態,我一邊理解他的建議是基於對散仙兒子的理解,同時覺察自己有時候會變得太想提醒,有時候又會真的忘記提醒,在這兩個極端上遊走的我,最後選擇還是少說一點。
然後我就剛好聽了馬大元醫生的podcasts ,聽他提起他從小學校學習的事,他的家長都不曾給予要求和提醒,他早上自己叫自己起床、找個早餐、上學,作業也沒有人會叫他寫,成為學霸的過程都是自己帶著自己走的。
他還分享現在身為四個兒子的爸爸,有一次四年級的兒子想看平板,問他可以嗎?馬大元醫生對兒子說:「爸爸不會管你怎麼用平板,因為爸爸管你一次,就得要一直管下去;但如果你需要,可以拜託爸爸提醒你。」
這系列podcast 真是及時雨,我的搖擺又定下來了,相信兒子自己能處理,處理不好的每一次都是自己能夠學習調整的機會,而身為家長,可以詢問孩子在哪裡會需要我的協助,以他自己管理出發,再樂意提供孩子主動要求的協助。
端午連假快到了,我先前就和兒子說過要一起去宜蘭參加台語牽罟活動,忘了和兒子說我想多待一天,週一大家一起請假、週二再上班上課。
昨天晚餐時和兒子說這個計劃,
子:可以不去上課嗎?
母:我會去問老師啊!問老師我們全家想出去玩,好久沒有去了,可不可以請假一天?看老師同意嗎?
母:老師說好我們就去啊!
兒子大驚!
子:老師說好的話,那這樣我週二會有很多作業耶!
母:所以你星期一不想去玩?
子:對!我星期一不想去。
竟然不是我幻想的「很開心可以週一不要去上課!」我真是驚訝到不行!
可是我超想去!我朋友都約了耶!
於是我開始拜託拜託兒子,
母:可是我好想出去玩!可以嗎?可以一起去嗎?
子:妳很想去喔?
母:對啊!拜託拜託!
子:那我去跟老師說是妳很想去,拜託我,我才會去的。
母:好哇!你跟老師說我拜託你的!
母:那真的我也要拜託你,辛苦你星期二要寫很多作業耶,謝謝你願意陪我出去玩!
怎麼這齣戲會這樣演勒⋯我真的好意外啊!大兒子平常沒有喜歡上學啊!竟然會這樣!我再次感受到,我把作業、學校事交給他自己面對,他真的已經很有自己對學校事務的想法了!
後記:
小孩自己記得和老師請假,帶了功課和抄好聯絡簿回家,結果阿爸似乎公司作業寫不完不能週一請假…週一背著書包出現在教室裡,連老師都同情他竟然沒能繼續玩,不念他沒把作業寫完,我覺得大家都好可愛好棒!